金無足赤,人無完人
當然,生物武器也有局限性的一麵,主要表現:一是受自然因素影響大。
作為生物武器的生物戰劑多為活的微生物,在生產、保存、運輸以及使用時都會受到一定的自然條件限製,影響生存時間和效能。一般來說,在寒冷季節不適宜利用昆蟲和小動物傳播病原體,在大風或強烈陽光下或有上升氣流時不能噴撒氣溶膠。二是受社會因素的影響。社會製度和衛生防疫措施的好壞,對生物武器的危害作用影響很大。加強防生物戰的教育和訓練,改善環境和個人衛生,普及預防接種,都能大大減輕和防止生物武器的危害。生物武器並不可怕,當敵人使用生物武器時,除采取正確的防護措施外,還要消除恐懼心理。三是沒有立即殺傷作用。
生物戰劑進入人體後,不會立即減弱部隊的戰鬥力。各種病原體所致的疾病都有長短不一的潛伏期。即使是毒素,進入人體後也要經過30分鍾以上才能發病,如肉毒杆菌毒素中毒潛伏期為數小時,而布氏杆菌病的潛伏期可長達數周。
若在潛伏期內做好緊急預防措施,可以使潛伏期延長,減輕疾病的嚴重程度,甚至可以防止發病。四是有反向作用。生物武器使用不當,有危害施放者本身的危險,所以敵人在未做好本身的防護以前,是不敢使用這一類戰劑的。
撒向人間的罪惡——生物武器的釋放方式
根據軍事上的需要和戰場上想要達到的目的,生物武器的使用可分為公開與隱蔽2種,既可單獨使用某種生物戰劑,也可多種生物戰劑混合使用,甚至可以與放射性物質、化學戰劑同時使用。這不僅給發現和偵察工作增大了難度,還可提高生物戰劑的感染能力,給防護和求治工作帶來難度。生物武器究竟有哪些施放方式呢?
施放生物戰劑氣溶膠
液體或固體生物戰劑微粒分散在空氣中形成的懸浮係統,稱為生物戰劑氣溶膠,是現代生物武器的主要施放方式。它能隨風飄移,汙染空氣、地麵、食物、水源等,並能滲入無防護設施的工事。生物戰劑氣溶膠中的微生物或毒素極易通過人的呼吸係統進入人體內,還能通過眼結膜、損傷的皮膚和黏膜傳染;飲用汙染的水、食物等經消化道侵入人體內致病。施放生物戰劑氣溶膠的方法大致有三種:第一種是線源施放,即從移動的運載器上(飛機、艦船等)布灑施放生物戰劑。一般選擇逆增的溫度梯度,與風向呈橫截方向的氣象條件施放。
第二種是利用機械發生器,即單點源施放。第三種為麵源施放,是將一定數量的生物彈藥投放在限定目標區內的生物戰劑施放方式。生物彈藥釋放的氣溶膠隨風飄移相互交混,覆蓋目標區。
施放帶菌的媒介物
可以攜帶致病微生物的媒介物有蚊、蠅、蚤類小昆蟲,老鼠、青蛙、蛤蜊等小動物和樹葉、羽毛、食品、玩具等。將帶菌的媒介物裝在特製的容器裏,由飛機等投放,此種方法施放生物戰劑損失少,但汙染範圍較小。這種特製的容器主要有四格彈(大小和形態類似500磅的炸彈,容積72升,分四格)、帶降落傘的硬紙筒、不爆炸的物體及紙包、石灰質薄殼容器等。
特種釋放派遣特務潛入施放生物戰劑,汙染水源、食物、通風管道,在戰場上遺棄汙染物品、屍體,交換帶菌的戰俘等。
“四世同堂”的細菌類生物
戰劑細菌是地球上起源最早的細胞生命形態,有球形、杆形和螺旋形三類基本形態,現已被人們認識的有2000多種。隻有在顯微鏡下才能看到的單細胞生物,最大的一個特點是繁殖速度快、數量多,短的如大腸杆菌繁殖一代僅需12.5分鍾。正是由於它的這個特點,使之成為了最早被使用的生物戰劑。在戰場上最多見的是鼠疫杆菌、霍亂弧菌和炭疽杆菌。
比細菌還小的病毒類生物
戰劑病毒是由核酸和蛋白質組成的微生物,是已知的最小生物,大部分呈球形、磚形、杆形或長絲形等。病毒是專性寄生物,其增殖完全依賴於宿主細胞,廣泛存在於自然界中。其特點是寄生性高、耐寒性強,可感染一切動物、植物及微生物,包括病毒。我們通常把已感染病毒的病毒定名為擬病毒。據統計,在人類所有的急性傳染病中,有70%—80%都是由病毒引起的。
新概念生物武器
新概念生物武器不屬於傷寒、霍亂、鼠疫等生物戰劑,而是一些特殊生物活性物質(如生物酶等),或是一些運用生物技術培養出來的特種微生物,可以用它們來攻擊敵方設備、武器、平台,或對人員產生軟殺傷的生物藥劑。目前,國外研製的新概念生物武器主要有新式細菌彈、新型生物戰劑、白癡基因武器、致癢彈等。
現代化學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