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沙沙去了江西泰和四年,第一年是到處漂泊,沒有定所,更沒有固定的職業,到李家後采了一年鬆脂,做了一年竹器,賣了一年麥芽糖。王沙沙心靈手巧,看到居住在另一山頭的老漢會做竹器,就抽空去學,沒幾天,就掌握了劈篾技術,劈出來的竹篾薄而均勻,於是做竹籃、做雞籠、做畚箕、做抓籬,都很快學會。所有竹器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用有規律的幾何圖形編織起來的,如果錯了一條篾子,就全盤皆錯,所以織的時候要倍加小心,但正因為這種有規律的編織,做出來的產品,格外好看,堅固耐用。
上山采竹也是一種重體力活,要把又長又重的竹從山上扛回來,一次最多隻能扛三根。因為竹很長,山路又小,又彎彎曲曲,崎嶇難行,沿路都是大樹和藤條,扛著竹子常常是這邊一碰,那邊一纏,很辛苦的。為了減輕體力支出,他想出一個辦法,到竹林中,一天劈下12條毛竹,而後,把能用於劈篾的竹皮部分取下來,卷成兩個大圓圈挑回家中,到家中再劈成要用的各種篾,這樣一來,挑得多,行起路來又不致東碰西撞的,比扛竹回家輕鬆多了。
竹器的好壞,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所劈篾子的均勻度,如果竹篾一段厚一段薄,或者一邊厚一邊薄,由於竹篾的張力作用,竹器就會產生變形,幾何圖形也就變得不規則了。所以王沙沙在劈篾上,花了很多功夫去練習,不斷精益求精。手上還多次受了刀傷。
做竹器和采鬆脂比,體力上輕鬆好多,賣的價錢也更多一點,學了這門子技術,說不定終生受益呢。因為這種活是在家中編織的,於是李素素也常湊過來幫忙,李素素也很巧,隻是沒學劈篾,王沙沙劈好篾後,李素素做出來的產品也是挺漂亮的。李素素很敬佩王沙沙的能巧,對王沙沙的愛慕也比任何時候更加強烈了。
為了報答李家父女的恩情,王沙沙也很懂事,每次去集上賣竹器,都會給李伯帶些好的煙絲,或者什麼酒,也給李素素帶些化妝用品,最讓李素素高興的是,王沙沙有一次買了幾本看圖識字讀本回來,教李素素認字。李素素因為居住在大山之中的單家獨戶,離學校很遠,所以出生以來,沒上過一天學,鬥大的字不識一個。王沙沙就經常抽空教李素素,她也天生是個聰明的女孩,一經王沙沙點撥,就能牢牢記在心中,尤其好在這是看圖識字的書,如果一時忘記了,隻要看到書上所畫的圖,立馬就想起來了。所以不到一年時間裏,李素素已認識了一千多個字。
王沙沙有個寫日記的習慣,有時寫些生活感想,有時記一下今天做了什麼,有一次,李素素翻開王沙沙的日記,裏麵寫了兩句話:“年年難過年年過,處處無家處處家”她不解是什麼意思,晚上王沙沙從山上回來以後,李素素就問:“王大哥,我在你的本子上看到兩行字,字都認得,就是不知怎麼解釋,你能教教我嗎?”
王沙沙說:“當然能啊,哪兩行字?”
李素素就把那兩行字指給王沙沙看,王沙沙心裏頓然一陣感觸,他說:
“我隻身一路來到這裏,整整一年的行程,沒有一處是我可以安身之地,茶亭是家,庵廟是家,有時睡在野外,天幕也是我的家,現在靠著你父女倆的收留,本來是無家可歸的,現在住在你們家中,我變為有家了,這就是處處無家處處家,我非常地感激你們的憐愛。再說嘛,一年年為生活奔忙,一天天為衣食愁憂,但這些苦日子都熬過來了,雖然現在仍不富裕,但已經找到了生活的出路,多好呀, 不是年年難過年年過了嗎?”
李素素很高興,王沙沙有這等見識,這等胸襟,又希望他能長久地在這塊土地上生根落腳。就說:
“王大哥,這裏就是你的家,你的永遠的家,今後的日子也不再難過了,我們共同努力吧,什麼都會有的。”
“好男兒誌在四方,我也喜歡在這裏和你們生活在一起,我也已經習慣了這邊的生活環境,可是,有時候,總有一縷抹之不去的鄉愁,特別是你陳琳姐姐現在不知怎麼樣了,我很想念她,掛心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