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9章 新生兒成長發育與保健(7)(1 / 3)

一般母親及家人可以通過觀察新生兒的麵色、哭聲、吃奶、大小便情況及精神狀態等方麵來判斷新生兒是否生病。其中最為重要的兩點是吃奶情況和哭聲。

新生兒吃奶減少,吸吮無力,或拒絕吃奶,都可能是生病的早期表現。另外,要注意區別新生兒的哭聲。新生兒正常的哭聲,洪亮有力,且邊哭邊四肢伸動,一般是因饑餓引起,吃飽奶後即不再啼哭,安然入睡。如果新生兒哭的時候兩眼發直,哭聲突然,短促而直嗓,或高聲尖叫,常是腦部有病的表現,要及早就診。

如果觸及新生兒某一部分時哭聲加劇,應將新生兒衣服及尿布等全部解開,仔細檢查全身各部位是否有異常,或衣服、包被、尿布上有無異物。如果四肢有骨折,則骨折部位會有腫脹,且碰一下哭得更厲害。如果新生兒腹部、背部有嚴重感染,則局部會出現紅腫,抱起來或換尿布時,常常會哭聲加劇。

總之,如果新生兒哭聲異常或較長時間不哭、吃奶情況異常或不吃奶以及睡眠異常時,就要及時尋找原因,看孩子是否生病。特別是如果吃奶、哭聲、睡眠三方麵情況都與往常不一樣時,更應特別警惕。

新生兒生理性黃疸

正常新生兒有50%~70%在出生後2~3天皮膚漸漸發黃,4~5天達到高峰,10~14天消退,這就是新生兒生理性黃疸。

這是因為胎兒在母體內處於血氧濃度相對較低的環境,胎兒體內有較多的紅細胞攜帶氧氣供給胎兒。出生後,新生兒建立了外呼吸,體內血氧濃度升高,紅細胞的需求量減少,於是大量的胎兒紅細胞被破壞,產生大量膽紅素;而新生兒肝髒功能不成熟,與膽紅素代謝有關的酶不足,不能及時地將過量的膽紅素處理後排出體外,過多瀦留於血液內的膽紅素隨著血液的流動,將新生兒的皮膚、黏膜和鞏膜染黃,而出現黃疸。

新生兒黃疸一般很輕微,不需治療,喂些葡萄糖水即可。早產嬰兒發生黃疸較為嚴重,出現得早而退得晚,約3周左右消退。

新生兒黃疸若出現過早,即在24小時以內,並且迅速發展,或黃疸消退過遲,或消退後又再出現,多屬病理變化,應及早去醫院治療。

當黃疸出現的時間比生理性黃疸早,症狀重,消退得晚,即屬於病理性黃疸。生理性黃疸消退後又重新出現黃疸者,也屬於病理性黃疸。此時應立即請醫生診治,以免病理性黃疸的發生。

因此,作為家長,應在新生兒出生後1~2周內嚴密觀察黃疸的發生情況。觀察時必須把新生兒放在自然光線下,如皮膚呈橘黃色,白眼球、四肢及手掌、腳掌已發黃,尿呈深黃色且能染黃尿布,說明黃疸已超出範圍,應立即去醫院診治。

新生兒臍疝

臍疝,就是所謂的“鼓肚臍”。有些新生兒臍部有圓形或卵圓形腫塊突出,在孩子啼哭或咳嗽時更為明顯。仔細觀察腫塊周圍的皮膚顏色是否正常,當孩子睡眠和安靜時腫塊可消失,如用手指加壓,可將腫塊推回腹腔,此時一般不會有其他症狀。這說明孩子患了臍疝。

臍疝的發生是因新生兒臍部未完全閉合,腸管自臍環突出至皮下而致。嬰兒得了臍疝一般不需治療,會在1~2歲時自愈,有時即使到了3~4歲,仍可有望自愈。

在這期間,父母應盡可能減少孩子的哭鬧和咳嗽,因為哭鬧和咳嗽會使腹內壓增大,不利於臍疝的愈合。也可在醫生指導下采用繞嬰兒兩周半的皮帶,加上棉花包硬幣圍腰壓緊臍疝的方法來治療。並嚴格防止臍部發炎和大便幹燥,盡量減少嬰兒哭鬧。同時還可給嬰兒口服維生素B1,每次5毫克,每天3次。

如果臍孔直徑超過2厘米左右,無自愈的可能時,應及早去醫院做手術修補。

新生兒脫水熱

少數新生兒在出生後的3~4天有一次性的發熱,熱度一般在38~40℃,於夏季多見。寶寶表現為煩躁不安、啼哭不止、尿量減少等症狀,這是由於體內脫水引起的,醫學上稱這種情況為新生兒脫水熱。

發生此病的原因是新生兒體內含水量多,體表麵積相對大,環境溫度較高時,就會從呼吸和大小便中丟失很多水分;而且媽媽在寶寶剛出生的頭幾天裏奶少,因而嬰兒液體攝入量少於身體丟失的水分,造成體內水分不足而發生脫水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