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卡林內斯庫“兩種現代性”的精辟觀點也指出,現代主義文化與現代社會之間的對立,源於現代性的自身分裂。這兩種有著尖銳衝突的現代性指的是:社會領域中的現代性和“本質上屬論戰式的美學現代性”。前者源於工業與科學革命,以及資本主義在西歐的勝利,代表著一種現代性的資產階級觀念,即懷有進步的信念,崇拜理性,堅信科學技術造福人類的可能性,對時間的關注等等。而後者,則構成了現代主義文化的基礎。它的起源可追溯到波德萊爾,後演變成了先鋒派的現代性,持有一種激進的反資產階級態度。“它痛恨中產階級的價值標準,並借助極其豐富多彩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痛恨,即從反叛、無政府主義和末世論,到貴族式的自我流亡。”可以說,現代性以一種自相矛盾的方式,在上述第一種意義上產生了它自身的對立物,兩種現代性之間的敵對關係無法化約,但也相互激勵、相互影響。
卡林內斯庫的現代性理論以“美學現代性”為中心,他將其理解成一個“包含三重辯證對立的危機概念——對立於傳統;對立於資產階級文明(及其理性、功利、進步理想)的現代性;對立於它自身,因為它把自己設想為一種新的傳統或權威”。在我看來,這一概括同樣適用於以美學現代性為核心意識的現代主義文化及相關的文藝創作潮流。現代主義與傳統、資產階級現代性以及其自身之間的深刻矛盾,使它成為一股強大的反叛和批判的力量,以一種否定的方式來確認自己的現代性。從某種意義上說,現代主義正是現代性自我反思和糾正的一種方式,正如鮑曼所言:在現代主義中,現代性反觀自身,試圖獲得一種最終揭示其不可能性的清晰認識和自我意識,從而為後現代的重新估價鋪平道路。厘清現代性和現代主義的關係,除了對兩個概念加以辨析之外,我想借此強調作為文藝思潮的“現代主義”指稱背後的西方語源背景。在那些意識流、象征、變形、誇張、荒誕的表麵特征之下,是現代主義與西方現代性之間悖論式的糾葛。現代主義文藝以反叛現代性的姿態出現,而它恰恰正是西方現代性的產物,並作為其自我反思的力量存在。在這一背景下,來看待我國文學批評界對“現代主義”一詞的運用,及相關的“現代主義”論爭,我們便能更好地把握這些中國語境中的現代性言說的問題所在。
二、現代性與後現代主義
卡林內斯庫在1977年出版了《現代性的五副麵孔》,眼光獨到地剖析了“現代主義”、“先鋒派”、“頹廢”、“媚俗”等現代性的四種表征。在當時,卡林內斯庫將後現代主義作為先鋒派的亞範疇進行了探討,他認為後現代主義是先鋒派的當代延續。而十年之後,他重新出版《現代性的五副麵孔》,在原書基礎上補寫了“論後現代主義”一章。在卡林內斯庫看來,後現代主義已突破了“先鋒派”這一概念的涵蓋,呈現出足夠顯著的特征,來成為現代性的一幅新麵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