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從文本到文化(1 / 1)

徐岱

曆時三年多的辛勤工作,陳樂博士的這部《現代性的文學敘事》終於順利完成並將與讀者見麵。在這眾聲喧嘩的消費時代,一部書的誕生早已如同那些相對過剩的商品那樣,失去了往日的分量。但對於那些有心的讀者而言,能與真正的好書相遇卻仍是一件值得慶賀的事。在我看來,眼前這部關於韓少功文學敘事的研究便屬此類好書,它無論對於文學界內的學術同行還是對於普通的人文讀者,都有其切實的意義。這當然不僅因為作為研究客體的作家韓少功在當代中國小說家中一直占據著一個重要位置,更要歸功於研究主體所體現出來的紮實的知識水平和卓越的人文見識。

如果可以一言而概括的話,我以為陳樂這部著述的最大特色是較好地實現了從文本分析走向文化闡釋的轉換。熟悉中國人文研究狀況的人們都清楚,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的文學研究追隨西方文學批評的軌跡,經曆了一個由偏重於微觀的文本細讀到側重於深度的文化批評的發展和演變。雖然不可否認取得了相當一批很有意義的研究成果,但不少研究存在著或者就事論事見木不見林,或者滿足於坐而論道的姿態進行不著邊際的高論等弊端。

能夠駐足於曆史語境來很好地解決既重視個案批評,又注意社會文化傳統對作家作品的影響,讓陳樂的這次關於韓少功的批評,從諸多相關研究中脫穎而出。

受“理論主義文論”的影響,當代中國文壇的不少著述常常在未實際進行研究之前已先有結論,最終讓自己的研究成為某種理論的一次論證報告。這樣的文字除了充當學術泡沫外別無價值,這樣的著作隻是作者對理論時尚的一種獻媚。如何從這種已成“行規”的研究風氣中突圍,進行一次人文學術的尋根之旅,這需要智慧和勇氣。而從眼前這部韓少功論的字裏行間,我看到了作者在努力地嚐試作出這樣的思想探索。這提醒我們,時至今日顯然已不能繼續陶醉於曾經有過的所謂“批評的時代”;而有必要認真地思考這樣的問題:

一種優秀的文學批評究竟應該具備怎樣的文化品格?

誠然,學者們的立場盡可以見智見仁,有一點似乎無可置疑:真正的文學批評應該能夠“讓作品存在”,而並非喧賓奪主地讓作品淹沒於其滔滔不絕的批評話語,以一種先入為主的立場使作品麵目全非。給予研究對象以盡可能的尊重,這是陳樂這部韓少功論的一個突出優點。由此,我們看到了在作家和評論家之間展開的一場名副其實的對話;也由於這個緣故,研究者得出的種種結論,無論是讚揚還是批評或者質疑,都遠離自以為是的味道和黨同伐異的立場,而顯得從容不迫合乎情理。作者的觀點即使對一些未必讚同的讀者,也能夠引起嚴肅的辨析與認真的思考。而這原本正是一種優秀的文學研究所應具有的特點。

這部著述的另一大優點是行文本色而內容飽滿。通讀全書,我們不僅能對作家韓少功的整個文學創作曆程以及其作品的藝術特色與思想內涵,有清晰、準確、深入的認識;而且還能由此及彼地對20世紀以來當代中國的思想文化追求,有一個相當透切的理解。尤其是對一些身處當代中國思想文化前沿的知識分子的精神狀況,本書提供了一種獨特的審視。在某種意義上,這顯然也正是這部以“現代性的文學敘事”為題的著述的重心所在。身處文化多元化的時代,美學研究的多元化格局早已形成。但無論如何,就像真正的傑作總是不乏崇尚真善美的普世價值,通過文本研究而進入人文思想的領域,這對於以“詩學”的名義展開的批評理論永遠具有一種誘惑。

陳樂能取得這些成就事出有因。若幹年前,她便以一篇論述餘華小說創作特色的文章,獲得了浙江大學現當代文學專業優秀碩士論文的榮譽。之後她到南洋理工大學,在國立教育學院繼續深造,又將關於韓少功文學敘事的思考推向深處。聰慧和敬業使她以前是一位讓導師們欣賞的學生,我相信這份素質今後同樣也能幫助她在學術研究領域裏乘風破浪奮勇前進。時間流逝之快讓人感歎,曾經的陽光女孩正在成長為一位優秀的人文學者。但這也帶來了欣慰。我願意為這種變化而喝彩,真誠地祝願造福人世的人文事業後繼有人。

2007年11月9日

於杭州求是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