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波斯灣---巴士拉(1 / 2)

那時,天下人的口音言語都是一樣。

他們往東邊遷移的時候,在示拿地遇到一片平原,就住在那裏。

他們彼此商量說:“來吧,我們要做磚,把磚燒透了。”他們就拿來磚當石頭,又拿石漆當灰泥。

他們說:“來吧,我們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頂通天,為要揚我們的名,免得我們分散在全地上。”

耶和華降臨,要看看世人所建造的城和塔。

耶和華說:“看哪,他們成為一樣的人民,都是一樣的言語,如今既作起這事來,以後他們所要作的事就沒有不成就的。我們下去,在那裏變亂他們的口音,使他們的言語彼此不通。”

於是,耶和華使他們從那裏分散在全地上,他們就停工不造那城了。

因為耶和華在那裏變亂天下人的言語,使眾人分散在全地上,所以那城名叫巴別(就是“變亂”的意思)。

-----------《舊約:創世紀巴別塔》

有人說,巴別就是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的古巴比倫城的來曆。

也有人說,巴別通天塔,曾經真實地存在過。

但不管是曆史,還是傳說,人類建造的巴別通天塔,讓上帝驚怒,於是變亂了他們的語言,分散在了世界各地,隨著滄海桑田,分散在世界各地的人們,形成了自己的民族,有了自己的語言,彼此之間除了地理空間,也形成了新的隔閡與障礙。

同時,有了隔閡的人們,也在試圖溝通和交流,不斷地學習著,摸索著,融合著,失敗,成功,再失敗,再成功……

隨著鬥轉星移,人類不斷地進步著,商品貿易和地域文明出現了。

商隊成了一種重要的載體。

公元708年大唐景龍二年******曆89年

五月

越兒第一次看到海。

滿眼一片蔚藍,陽光灑在水麵上,反射著粼粼的波光,有些刺眼,遠處,掛著白帆的船隻在安靜地航行著,不時有海鳥掠過水麵,鳴叫著。

從撒馬爾罕來的人們,除了胡楊老人外,都是第一次見到海。少年們很是興奮,直接撲向了水邊,歡笑著,嬉鬧著,越兒衝在了最前頭。

商隊沿著波斯灣行進,目標是港口城市巴士拉。

巴士拉是一個新興的城市,位於幼發拉底河與底格裏斯河交彙成的阿拉伯河的西岸,距離波斯灣有二百多裏,很多船隻從這裏通過阿拉伯河進土到波斯灣,進行更遠的航行。公元636年,阿拉伯軍隊征服兩河流域,第二任哈裏發著名的歐麥爾一世在這裏建立軍營,後來逐步發展成為了城鎮。因為這裏多黑色的石頭,所以才有了巴士拉這個名字,就是“石城”的意思。在第四任哈裏發阿裏定都庫法的時候,這裏得到了飛速發展,即使倭馬亞王朝時將帝國首都遷到了大馬士革,巴士拉作為重要海港的地位依然沒有被削減,尤其是得到了東部總督哈查隻的重點建設。

從巴士拉到波斯灣,是寬廣利於航行的阿拉伯河,出了波斯灣,就是更加廣闊的大海了,很多商船從這裏出發,也可以踏上漫長的東方經商之路。

從古代開始,波斯灣地區的人們就在從事著航海、經商和駕船捕魚,尤其是波斯灣盛產珍珠,這是該地商業發達的重要原因。同時,這也是胡楊老人之所以帶商隊來到波斯灣再北上巴士拉的主要原因。在這裏采買珍珠,能到大馬士革賣個好價錢。

自從離開紮格羅斯山區,商隊就正式出了波斯地,也出了古太白管轄的呼羅珊地區,正式進入了阿拉伯帝國東部總督哈查隻直接管轄的伊拉克地區,古代的兩河流域。鐵血總督哈查隻的辦公官邸瓦西兌,就在巴士拉和庫法城的中間。

離開了呼羅珊地區,也就是脫離了古太白的保護範圍,商隊重新又進入到了之前的那份迷茫,古太白開出的那張特殊通行證在呼羅珊地區確實暢行無阻,各個關卡和城市的士兵一看到,都很客氣,在放行的同時,還很關照商隊,有些軍官和官吏更是關懷備至,就差噓寒問暖了。而現在,隻能靠自己,還有未知的運氣了。

商隊很順利地進入了巴士拉,城門口的士兵看了一眼古太白簽發的通行證後,就放行了,向導薩林和城門口的士兵說了幾句什麼,那士兵就很高興地向越兒等人祝福,“安拉保佑你們。”

薩林帶領商隊進入巴士拉城後,很快就找到了一家客店,把商隊安頓了下來。

越兒在第一時間為胡楊安排好房間,她生怕老人累壞了,畢竟上了歲數,可胡楊的精神出奇地好,疲憊是不可避免的,但自從離開內沙布爾,不知道為什麼,他的精神從來沒有過的輕鬆,有時在向導薩林眼裏,這位波斯老人跟那些孩子沒什麼區別了。

“啊,雖然有點累,這段旅行卻是我有生以來最愉快的,尤其是和我的孩子們漫步在波斯灣的時候。”老人在越兒的攙扶下,依然神采奕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