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規範性。插圖是表達科學內容的形象語言,因此作者在繪製插圖時,要按照有關國家標準、部頒標準和專業標準中對插圖的線型、符號、設計和繪製等作出的規定執行,也要遵守一些約定俗成的規則。
(4)自明性。一幅插圖由圖形、圖題和圖注三大部分組成,根據這些可以了解插圖所表達的內容。
(5)布局的合理性。插圖的布局是其外觀形式的重要方麵,布局的合理與否將直接影響版麵的利用率和表達效果。
總體說來,一幅好的插圖應該具備如下特點:補充而不是重複文字的描述;描述最基本的事實;簡明,省略不必要的細節;清楚,插圖的要素(類型、線條、符號、文字等)要讓人很容易看清楚;容易理解,目的明確,具有自明性;在同一篇文章中,同一性質的插圖要有一致性,即字體字號、主副線條粗細、單位符號等要相同。
2插圖的類型,常用的有:
(1)線形圖。用於表示兩個變量之間的關係。自變量標在橫(x)軸上,因變量標在縱(y)軸上。線形圖中的線條數目一般不超過5條。
(2)條形圖。當自變量是分類數據時,一般采用條形圖。每條代表一類數據,條的長短表示數據的大小。條的數量一般不超過5條。
(3)餅圖。主要用於描述比例或百分比。
(4)散點圖。在平麵直角坐標係中標上若幹點,所有點組成一個圖,表示其中存在的相互關係。
(5)結構圖。常常用來描述操作過程的步驟之間、小組內各部分之間的關係。結構圖經常是方塊或圓圈與線連用。
(6)示意圖。示意圖有很大的靈活性。如果作者想突出某個方麵或想法,可以按邏輯關係、時間順序等來安排圖的各個部分。
(7)照片圖。有必要時,也可以用照片圖。
七、表格
表格是記錄數據或描述事物分類等的一種有效的表達方式,因其具有簡明、清晰、準確、邏輯性和對比性強的特點,在科技論文中被廣泛采用。
科技論文中應用得最多的是三線表。三線表通常隻有3條橫線,即頂線、底線和欄目線(見圖3,注意:沒有豎線),故稱“三線表”。當然,在實際上,三線表並非一定隻有三條線,必要時也可加些輔助線,但無論加幾條輔助線表,仍稱作三線表。
三線表的組成要素包括:表序、表題、項目欄、表體、表注。
(1)表序和表題。表序和表題的意義與圖序和圖題類似,前者表示了表格在文章中出現的順序,後者是表格的名稱。
(2)項目欄。項目欄指表格頂線與欄目線之間的部分,項目欄中一般有多個“欄目”,欄目就是該欄的名稱,它反映了該欄信息的特征或屬性。表格最左側的欄目通常列出主要自變量。
(3)表體。表體中容納了表格的大部分或絕大部分信息,是表格的主體。
閱讀表體部分時,有兩個特點須特別注意:①表體內的數字一般不帶單位,百分數也不帶百分號(%),因為單位符號和百分號一般要求歸並在欄目中。②表身中無數字的欄內應區別情況仔細閱讀。
GB7713-87規定:“表內‘空白’代表未測或無此項,‘-’或‘…’代表未發現,‘0’代表實測結果為零。”
(4)表注。表注是對表中某些內容的注釋、補充,或對整個表格的說明。它可以起到減少表體重複的作用。
八、參考文獻
在科技論文中,凡是引用前人或他人的觀點、數據和材料等,都要在文中出現的地方予以標明,並在文末列出參考文獻表,這項工作稱為參考文獻著錄。它的作用和目的主要有:可以反映作者的治學態度,表明作者對他人勞動的尊重;可以使論著具有真實、廣泛的科學依據,同時也能夠反映論著的起點和深度;有利於方便地區分出論著作者的成果與前人的成果,避免抄襲、剽竊他人成果的嫌疑;便於審閱人、編者和讀者對其水平和價值給出正確的評價;有利於節省文章篇幅,避免了一般性的表述和資料堆積;能起到索引作用,讀者根據參考文獻可方便地檢索和查找有關資料,以對該論著中的引文有更詳盡的了解;有助於情報人員進行情報研究和文獻計量學研究等。因此,參考文獻的著錄是作者、編者都很重視的一個問題,也應該是讀者很重視的一個問題。
我國國家標準《文後參考文獻著錄規則》(GB7714-87)規定,參考文獻的著錄可以采用“順序編碼製”或“著者-出版年製”。其中順序編碼製為我國學術期刊所普遍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