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靠什麼做起來的——靠人

1998年,互聯網經濟的大潮洶湧而來,網絡門戶成了互聯網焦點,搜狐、新浪、網易一時風頭無兩。“海歸”張朝陽因為搜狐成為1998年《時代周刊》“全球50位數字英雄”之一,楊致遠創辦的雅虎自1996年上市以來就受到華爾街的追捧。

1998年,馬化騰開始推廣一隻叫OICQ的胖企鵝;馬雲還在折騰他的中國黃頁,阿裏巴巴連影子都沒有;而李彥宏還待在矽穀著名搜索引擎公司Infoseek(搜信)當工程師,百度根本就還沒誕生。誰也想不到,他們後來創辦了中國互聯網三大巨頭BAT(百度、阿裏巴巴和騰訊)。

更沒有人能想到,這一年,一個開在北京中關村海開市場4平方米攤位的賣家,會成為後來中國第四大互聯網公司——京東,並促使形成新的BATJ(百度、阿裏巴巴、騰訊和京東)的統治格局。

2014年5月22日,京東集團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按開盤價21.75美元(較發行價19美元,上漲14%)計算,京東市值為297億美元,是當時中國民營企業在美國最大的一單IPO,也讓京東在當時成為僅次於騰訊、百度的中國第三大互聯網上市公司。

京東一度被視為傳統零售的破壞者。在經曆了發展早期被傳統零售的輕視和風險投資的辣手催肥之後,飛速發展的京東被視為“中國版亞馬遜”,開始了與“巨無霸”阿裏巴巴和蘇寧電器等垂直電商的市場角逐,並最終成功在美國上市。

在互聯網企業紛紛注重輕資產模式的情況下,京東反其道而行,走重資產模式,並最終大獲成功,靠的是什麼呢?是京東的團隊——一支秉持“客戶為先、誠信、團隊、創新、激情”價值觀的高執行力團隊。

劉強東曾多次在公開場合說道:“作為一家高速增長的公司,外界常常覺得我們會因為發展速度而‘疲於奔命’。但實際上,如果問我京東運營體係中哪裏最讓我‘疲於奔命’,一刻也不敢放鬆,那就是培養團隊。如果有一天京東失敗了,那麼不是市場的原因,不是京東對手的原因,也不是投資人的原因,一定是我們的團隊出了問題。”

京東之所以能做起來,靠的就是人。在劉強東看來,公司管理最核心的就是管人,管人的核心是怎麼選人、怎麼用人、怎麼留人、怎麼防止“大企業病”,保證信息通暢,減少部門扯皮。

對於一家重資產模式的公司來說,要管好十幾萬的員工,保持高效的執行力,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京東卻做到了。京東的秘訣是什麼呢?就是京東的十四條用人原則:

1.價值觀第一原則;

2.Backup原則;

3.“七上八下”原則;

4.“8150”原則;

5.一拖二原則;

6.ABC原則;

7.NO NO NO原則;

8.“24小時”原則;

9.組織五開放原則;

10.兩下兩輪原則;

11.內部溝通四原則;

12.會議三三三原則;

13.考核鐵人三項原則;

14.九宮淘汰原則。

正是憑借這十四條用人鐵律和以人為本、先人後企的發展理念,京東才能夠打造一支高凝聚力、高執行力的團隊,讓團隊在未來的競爭中也依然充滿著鬥誌、自信和激情,依然堅守“隻做第一”的信念,同時又做到謙虛、低調及謹慎,確保京東這輛高速前進的列車能夠行駛得更快、更穩、更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