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最後掙紮(2)(3 / 3)

頭腦清晰的元軍派出了三隊精幹的士兵出擊:一隊是全軍最好的水手,由他們挑選全軍最鋒利的斧頭、鋸子,潛水到浮橋下,用斧頭斷鐵鏈,鋸子鋸木樁,把橋先給毀了。二隊負責燒橋、燒船。鐵鏈、木樁一斷,他們就馬上行動。三隊負責掩護,準備充足的弓箭,忽必烈又從北京運了回回炮和重達五十斤的炮彈。

宋軍耳目失靈,所以,當樊城守將範天順發現浮橋被毀正要有所作為時,元軍已發動了全麵進攻。

隻見漢水上,密密麻麻布滿船隻,幾艘大船上擺著幾尊炮,隨時準備攻擊襄陽出來的援兵。靠近樊城這邊,元軍豎著梯子,正在登城,與守城的南宋將士爭奪城樓。

範天順還沒來得及走過去指揮,就聽見西南麵炮聲不斷,這是射程遠、威力大的回回炮,他已經領教過幾回了。

“那邊要出危險。”範天順趕緊跑過去,還沒到,就聽到轟隆隆幾聲,城牆角樓倒塌了,又轟隆隆幾聲,城牆薄弱處被打穿了幾個洞。他兩步並作一步,趕到時,元軍已從缺口處湧了進來。

他二話沒說,大喝一聲,幾隊士兵就跟著他跑了過去,抽出武器與元軍近身肉搏。

但元軍越湧越多,南宋的將士們又好久沒吃上一頓好飯了,體力漸漸不支,一邊抵擋,一邊後撤。

範天順撤到一所堡壘,還沒來得及喘口氣,東北麵的將領找了過來。

範天順一邊大口地喘氣,一邊著急地問東北城牆的防守情況。情況當然很糟糕,但讓他感到一絲寬慰的是,陣地還在手裏。不過已經有人對戰爭感到厭倦,主張投降。

範天順對投降派說:“你們去吧。我是全城主將,怎麼能臨陣投降?我生是大宋的臣子,死是大宋的鬼。”說完,讓那些人自行擇木而棲去,自己拿出繩索,懸梁自盡了。

阿龍記事貼

宰相不知亡國恨

1264年,蒙古國遷都燕京(今北京),稱中都;1271年,改國號為“大元”;1272年,改中都(北京)為大都,今天北京有元大都遺址公園。從1268年開始,蒙古大軍開始了對襄陽達五年之久的圍困,南宋亡國就在眼前,宰相賈似道卻不以為意,閉著眼睛隻顧享樂。

範天順隻顧著殉國,死前沒有告訴士兵放下武器,所以,蒙古人進城後,人類曆史上最慘烈的巷戰開始。另一個守將牛富帶領一百多人,逐屋逐屋地抵抗,牙齒和指甲都成了武器,很多人臨死時還卡住敵人的喉嚨,蒙古人打掃戰場時因為分不開那些纏在一起的屍體,而隻好動用刀斧。樊城的小巷裏屍橫滿地,血流成渠,牛富最終見大勢已去,又不肯投降,就跳進火海。他的副將王福見狀流淚道:“將軍為國捐軀,我怎麼還好意思活著?”也跟著跳了進去。

蒙古人平定樊城後,就調轉炮口打襄陽,襄陽陷落進入倒計時階段。

沒有了樊城的襄陽,隻剩一條路:投降。襄陽城主將呂文煥原本要與城池共存亡,但當蒙古人的火炮一發,幾發炮彈把襄陽城砸開幾個大洞時,呂文煥黯然失色,舉旗投降。南宋失去襄、樊兩城後,沒有了屏障,臨安就像斷了門閂的大院,元軍輕輕一踹,就可以踢開臨安的大門,直入廳堂。

阿龍看熱鬧

生活就是一個麻煩接著另一個麻煩

南宋的曆史,就要接近尾聲了。這一路上,南宋踉蹌而行,一個麻煩還沒解決好,另一個麻煩往往就跟著來了。其實,人的一生也是如此,一個麻煩後麵跟著的是另一個麻煩,就好像是在和麻煩進行比賽,一個人隻有比麻煩跑得更快,才能過得從容,才能收獲喜悅。音樂家貝多芬也曾說:“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到底是人扼住命運的咽喉,還是命運扼住人的咽喉,就看你是不是夠堅強了。

7、 賈似道出征

1274年是一事無為的宋度宗在世的最後一年,年末,元軍攻陷鄂州,直向首都臨安(杭州)撲來。消息傳到臨安,南宋朝廷炸窩。朝臣無能,但書生有識。國立大學三個班級的學生上書,認為賈似道可以救苦救難。謝太後看著懷裏一個勁兒哭的小皇帝(宋恭帝),請求賈似道出征,希望他能化腐朽為神奇。賈似道不同意,因為他自身就很腐朽。群臣對著他號啕大哭,哭得他心碎,他隻好答應出征。賈似道先是在臨安組建了司令部,下令從各地抽調精兵十三萬,準備和他一同拯救大宋。

“先給我搞點錢來花花,把這個年過去。”賈似道上班第一天,就規劃起出征來。“你,拿著這個條去國庫領黃金十萬兩、白銀五十萬兩、銅錢一千萬貫。你,去各位王侯大臣那裏要點捐助。你,去什麼僧道、打魚的、販貨的等等那裏收點租稅。要打大仗,國家缺餉,讓他們多支援支援國家。”賈似道把一切安排得井井有條,一連想起了幾件事,派出了幾個人。

1275年,賈似道點齊人馬,揚帆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