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宗在李後的淫威下,心病越來越重,身體也越來越差,越來越瘦。在孝宗去世後不久,他就在大臣的主持下被逼讓了位。老公不是皇帝,老婆也就沒人在意了。李後在被冷落之下也病了,不久先於光宗死去。
阿龍看熱鬧
錯把貴人當絆腳石
李皇後的所有權力和好處,都來自老公光宗皇帝,而在光宗背後,政治根基深厚的前任皇帝孝宗更應是夫婦倆的貴人。這兩位本該是李後要努力討好的人,李後卻錯誤地對待他們,把本應該好好爭取的貴人孝宗當成了絆腳石,又刻薄對待本應是拉攏對象的光宗。由於對現實認識不清,一味地縱性使氣,這樣的人遲早要招來禍患。在職場或者在家庭政治中,這樣的人可不少見。
3、 趙汝愚立皇帝
孝宗逝世,光宗生病,不見外人,大臣們議論紛紛,朝廷內外紛紛猜測,局勢有點緊張。
見到這種情況,有個人很著急,他就是南宋宗室之臣趙汝愚,一個被孝宗以為很有“文武威風”的人。他覺得必須當機立斷,請嘉王趙擴繼位,才能穩定人心。
趙汝愚之所以有這個想法,一是光宗已同意立趙擴為太子,二是光宗通過批示大臣的奏折傳話,說自己當了一陣子皇帝,很想休息休息。這似乎告訴大臣們,他也想學他爺爺、他老爹——半途退休。
而恰在這時,趙汝愚做了一個夢,他夢見死去的孝宗給了他一個湯鼎,又夢見自己背著一條白龍上了天。湯,就是把各種東西調和在一起,調理出一種味道來,這是對宰相職責的一個形象的說法;鼎,就是朝廷,就是要鼎立新人。新人是誰,就是那條白龍,而他是背著白龍的人,這就意味著讓他來主持此事。他覺得這是神示,他要擔起這個重任。
讓皇帝下台讓位給太子,這是宮廷政變,是件危險的事,弄不好要殺頭,嚴重一點那就是全家死光光,是需要勇氣,更需要謀略的。當時的宰相留正怕事,不敢負責任,辭職溜出了京城。趙汝愚覺得夢境就要成真,義無反顧地站了出來。
“要搞好這次宮廷政變,首先得名正言順。怎麼才能名正言順呢?得有一個權威人士站出來,當著大臣的麵宣布這件大事,而這個人非主持孝宗喪事的吳老太後莫屬。她是孝宗的養母,雖說我朝不讓女人幹政,但孝宗還在的話,也得聽她的。”趙汝愚琢磨著。
但吳老太後輕易不見人。八十多歲的人了,想清靜清靜,孫子不孝,還讓她出來主持兒子的喪禮,就夠難為她了。但也正因為如此,她應該看到朝廷目前的混亂狀況,更應該認識到這一切應該立即結束,還朝廷一個安穩,給百姓們一個主心骨。趙汝愚想到這,信心開始增強。
“派誰去見老太後較為合適呢?見到了她才能說服她啊。”趙汝愚在腦子裏快速地盤算。事情經過分析,到了這一點上,不能出差錯,一步錯,步步錯,後麵的事就全成了完美的理論推衍,再精準也全是瞎掰。
趙汝愚想找人商量,有人推薦了韓侂胄。對啊,趙汝愚眼前一亮:“韓侂胄?我看行。”韓侂胄的母親是老太後的親妹妹,他的老婆是老太後的親侄女,也就是說,他既是老太後的親外甥,又是侄女婿。總之,他就是老太後很親很親的人。這麼親的人去看望她,她應該不會拒之門外。趙汝愚就這麼定下了人選。
果然是親戚見麵三分親,韓侂胄見了老太後幾麵後,一提趙汝愚的方案,吳老太後考慮了幾天,就同意了。
孝宗大喪的日子到了。大臣們來到了梓宮,趙擴也穿著孝服來了。趙汝愚一看,梓宮裏麵掛起一道簾子,吳老太後坐在後麵,便立刻放了心,勇氣和信心也得到了加強。
趙汝愚跪下來向老太後奏道:“皇上身體不好,不能出來赴喪,而且有意傳位給太子,請老太後同意太子繼位。”
老太後說:“那就寫個東西上來,我批了就是。”
趙汝愚拿出早就準備好的詔書,遞了上去,老太後瞅了幾眼,用紅筆一畫,準了。
趙汝愚又說:“現在太上皇身體不好,為了他們父子之間不生意見,也為了不驚著太上皇,請老太後派人宣讀詔書為好。”
於是,老太後又叫來讀詔大臣,傳旨趙擴繼位。
趙擴聽到他們一來一往的說話,心裏早就不安。現在又看見幾個人來扶他即位,更是一個勁擺手,繞著柱子逃避,連連說:“這樣子不好,對不起父皇,不符合孝道。”
趙汝愚托著傳國玉璽,走上前去,對趙擴說:“皇上,天子以安定社稷為孝。您坐了這個位子,老百姓心裏有了寄托,天下安穩了,您也就對得起列祖列宗了。太上皇也得聽列祖列宗的,您就從了吧。”
趙擴一聽,覺得這話很有道理,心裏很是欣賞,就站住了。趙汝愚遞上傳國玉璽,指揮大臣們把趙擴扶到皇帝的位置上,給他披上了黃袍。
趙擴這時一切聽從安排,在孝宗的棺材前施了施禮,算是即位。他就是寧宗皇帝。吳老太後撤去了簾子,讓趙擴主持喪禮,把孝宗給下葬了。
就這樣,在趙汝愚的精心策劃下,南宋江山實現了政權的平穩交接,朝廷內外安然無事。
阿龍辭典 皇家子孫趙汝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