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2年,完顏亮南下發瘋,朝中多數大臣主張逃跑。當時還是皇子的孝宗十分氣憤,主動向高宗上書,請求帶兵與完顏亮打一場。後來他又再次上書,把請求的意思改為在高宗親征時,讓高宗帶著他,好讓他能隨時保護皇上,長長見識。這讓高宗看到了他的決心。
不久,孝宗上台親自主政。他表麵上不高聲反對高宗的求和政策,但在處理政事時,卻表現得與高宗完全不同——他為嶽飛平反,驅除朝廷中的秦檜黨人,起用主戰派人士,聯絡北方抗金義軍。
特別是他召主戰派老將張浚入朝,與他共商恢複河山大計,在即位的第二年孝宗就發動了一次北伐。這次北伐雖然在短短二十天後就失敗了,但沒有動搖他對張浚的信任,更沒動搖他恢複河山的決心。
孝宗把他的這些想法不時向高宗彙報,盡管高宗不怎麼愛聽。
一次,他去德壽宮問安,興致勃勃地向高宗談起了他的北伐計劃、恢複河山大計,談起了張浚等人的決心和建議。
這次,高宗臉色變了。高宗心裏想:我是議和了一輩子,你一上來就顛覆我的政策,這是什麼意思。所以,高宗心裏很不舒服。
“皇上,你懂打仗嗎?”高宗硬硬地說,“《孫子》說,不知道戰爭的害處,就不會知道戰爭有利的地方。所以《孫子》反複強調,戰爭是國家大事,是要死人的,國家有可能由此而勃興,也有可能由此而衰弱,更有可能由此而滅亡,對戰爭要謹慎,不要輕易挑起戰爭,更不要主動去求戰。《老子》也說,戰爭是凶險的事務。你不要整天光聽那些主戰的大臣瞎嚷嚷。”
孝宗想辯解一下,高宗擺了擺手,岔開了話題,問道:“皇上勤於政事,我很放心。不知皇上近來學問如何?”
阿龍記事貼
孝宗的節儉
一個人如果沒什麼大本事,做不成什麼大事業,那麼自己生活儉樸點,為後人省點財富、積累些力量,也是值得表揚的。孝宗皇帝就正是這樣想的,他吃飯時,桌邊擺著二十根牙簽,分綠色和白色兩種,扔一根白牙簽,則是讓倒半杯酒,扔一根綠牙簽,則是倒滿杯酒,一頓飯下來,最多隻用兩三根綠牙簽。高宗死後,孝宗守孝期滿,仍然隻吃素,吳妃心疼皇帝,就讓人在素食裏摻進些雞湯,孝宗知道後大怒,把吳妃趕出皇宮。
孝宗不知道高宗葫蘆裏賣的什麼藥,順口答道:“請父皇考驗。”
高宗問道:“我們漢人最講孝道了,請問你最近對孝有什麼新的體會?”
孝宗不說話了,變得有點拘謹起來。他知道,孝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父死而三年不改其誌”,也就是說,對父親的做法、政策不要輕易改變。現在雖然沒有“父死”,但他畢竟是接手了高宗的事業。
“父皇,祖宗好不容易創下的基業,不可輕易拋棄啊。我想您老人家其實一直很想做,隻不過時機不好而已。現在時機好起來了,我來幫您做到。”孝宗鼓起勇氣,說出了自己的意見。
“那就等我死了再說吧。到時沒人攔著你,你想怎麼做就怎麼做吧!”高宗粗暴地打斷了孝宗的話,進裏屋去了。
這是很嚴厲的警告,等於要他斷了恢複中原的念頭。
這一次的父子交談雖然不愉快,但孝宗在北伐的失敗中慢慢地冷靜了下來。他不再衝動地去提北伐,而是靜下心來治理朝政: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了,自己強大了,就有利於北伐。
他整頓內政,嚴治貪官,改革財政,整軍興武。
他還嚴厲控製國家的支出,提倡節儉。為了真正使腐敗的社會風氣得到扭轉,宋孝宗以身作則,提倡節儉到了“摳門”的地步。
孝宗即位的時候,就不肯用樂,他覺得一切花裏胡哨的東西最終都會使人走向奢侈。他日常花銷很少,經常穿著舊衣服。他對大興土木、修建宮殿之類的事不感興趣。他平時很少賞賜大臣,以至於皇宮倉庫裏的錢放得時間久了,穿錢的繩子也爛掉了。
孝宗的節儉讓高宗都覺得過分,說他“比大禹等古帝王還要省吃儉用”。孝宗自己說:“我又沒其他的大本事,就是在節儉這一方麵,做得好一點。”
經過孝宗的這樣一番治理,南宋出現了“乾淳之治”的小康局麵。
阿龍看熱鬧
少犯錯誤的辦法
一個人要怎樣才能少犯錯誤呢,尤其是怎樣才能少一些偏見?這個故事給出了一個答案:時時和與你意見不一樣的人一起聊聊。俗話說,臭味相投,人們都喜歡跟自己相似的人在一起,而不願意和自己反差較大的人相處。而由於經常和意見相同的人一起,意見總是相同,就碰撞不出新的火花,思維方式也總是停留在原地;和意見不同乃至相反的人在一起,就會聽到一些新的聲音,從而獲得一些新的認識,也就可以少一些偏見,少犯一些錯誤。
6、 孝宗皇帝的“長城”
孝宗登基,要做一件大事,也是一件險事,這件事就是恢複中原。想要恢複中原,必須要有得力幹將,孝宗想到了多年來活躍在南宋軍事舞台上的張浚張老人家。在金與南宋交鋒最激烈時,張浚率軍轉戰川陝、兩淮等地,戰功赫赫。金人曾對南宋的使者說:爺我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姓張的。宋金和議後,張浚被晾起來了。完顏亮南下發瘋時,宋高宗到建康(南京)為將士助威,剛被任命為戰區司令的張浚跪在道旁迎接高宗,皇家衛隊士兵都手搭涼棚仔細觀看張浚,其豐采令這些皇帝的保鏢讚歎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