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巾幗首事(1 / 1)

南越滅亡後,漢武帝在越南北部和中部設立了交趾、九真、日南三郡,推行中原教化。但是,漢時,南越為蠻荒之地,其地多罪人,且典守者多有不法,激化了民族矛盾,使得越人頗為憤恨之色。兩漢更迭之時,因為一位財迷的到來,更使得一對姐妹揭竿而起,巾幗尚如此,越人之剽悍可以想見。

東漢光武帝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素有“張眼視錢”之稱的蘇定為交阯太守,嚴厲貫封建法令,要求當地豪族交稅服役,不服者,堅決繩之以法。朱鳶縣雒將詩索被蘇定處決,詩索征側不服,以反對橫征暴斂為由,與妹妹征貳在喝門舉兵,攻取交趾,九真、日南、合浦等地,百姓紛紛響應。財迷太守蘇定逃亡南海郡。

得知征氏姐妹起事後,漢光武帝下詔令長沙、合浦、交阯郡製造車船,修築道路、橋梁,儲備軍糧。公元42年,伏波將軍馬援、伏樂侯劉隆和樓船將軍段誌率漢兵八千和交阯兵萬餘共兩萬軍隊和兩千艘車船,水陸並進,南下平叛。

談到馬援,不可不說他的先祖戰國名將趙奢。馬援早年在涼州軍閥隗囂手下做事,後來投靠光武帝,屢次擊破零羌、匈奴、烏桓,戰功卓著,因女兒嫁給漢明帝,因外戚之故,不在二十八功臣之列。晚年時,馬援“據鞍顧眄,以示可用”。帝笑曰:“瞿鑠哉是翁也!”頗有當年廉頗當年“為之一飯鬥米,肉十斤,被甲上馬,以示尚可用”的豪氣。

此次馬援出征,采取穩紮穩打的策略,建武十八年春,兩軍戰於浪泊(今越南仙山,漢軍大勝,雒越軍1萬多人投降。馬援部追征側等至錦溪(今越南永福省安樂縣)雒越軍敗逃。43年五月,馬援部擊斃征側、征貳。越南史書上說二征在喝門投江而死。

此後,馬援率船隻2000餘艘、兵士2萬餘人,繼續清剿征側餘黨都羊三百餘名反抗軍首領被俘,流放至零陵,交州諸郡平定。此役,漢軍陣亡近萬人,征氏則有40000人被殺害和逮捕。此後,越南暫時平定,並向南設置日南郡,日南人張重有一次去麵見漢明帝,明帝問他:“在日南郡是不是要向北才能看到太陽?”張重機智地回答:“臣聞雁門郡不見壘雁為門,金城郡不見積金為郡,雲中郡不見深居雲中。臣雖居日南,未嚐向北看日。”言語雖機智,但當地人的桀驁不屈可見一斑。三國時期,士燮割據交州最終歸於東吳,越南的“聖女貞德”——趙嫗起兵反抗東吳,被陸胤擊敗,總體來說,彼時雖然有動亂,但沒有造成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