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史可法江上督師(2)(1 / 1)

史可法雖未能正視這個問題,但他本人堅持愛國立場,決不做賣國的勾當。他以為要報君父之仇與清軍"合師進討,問罪秦中",是可以的,而其他就非所願聞了。史可法為時代所限製,不能與農民軍合作,孤立了農民軍的勢力,從而給清軍進攻農民軍的機會,是極其可惜的。及至清軍西進,戰敗農民軍之後,轉旆南下實行其各個擊破的預定計劃,對於弘光政府的求和,就不僅置之不理,並且扳起麵孔,振振有辭地說:"當替你們'報君父之仇'率師西討之際,你們反坐享其成,在南京僭立起皇帝來了。"清廷就以此為借口而實行其"征討"。這種"圖窮匕現"的情勢,史可法曾有洞徹地分析和估計:一、根據當時的塘報,清兵南侵的情況:"水則廣調唬船,陸則分布精銳,黃河以北,悉為清有,而我河上之防有未料理,人心不肅,號令不行。……遂使北朝翻得以僭逆加我,羈我使臣(左懋第),蹂我近境。"由這情勢看來"和議是斷斷不能成功的"。二、據情勢發展的推測:"一旦寇為清並,必以全力南侵。"就這兩項情況看來"東南宗社安危,決於此日",為要謀社稷的安危,隻有率師北伐,對清抗戰的一條途徑。史可法為了希望明朝政府勵精圖治,因而正麵地提出意見,警告弘光皇帝說:"今即卑宮室,菲飲食,嚐膽臥薪,破釜沉舟,尚虞無救;況臣觀廟堂之規畫,百執事之經營,尚有未盡然者乎!"史可法這種主張,是極其明了當時的情況,而適應於當時之急務的。

因為就明朝的局勢來看,當前的主要的矛盾是民族之間的矛盾,隻有對清抗戰,率師北伐,才能恢複河山,奠定國基。但就明朝統治政權內部來看,東林與閹黨的互相傾軋,內閣與將帥的不和,也形成了極其尖銳的矛盾,而愈趨愈烈,結果內部的矛盾反演變成為主要的矛盾。他們忘記了清兵南侵,忘記了國家存亡,而同室操戈,明爭暗鬥,把恢複中原的大事置之腦後。史可法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下,依然是要想憑著他一腔熱血來力挽狂瀾,為國家民族奮鬥到底。

我們可以從下麵一段記載來看出史可法當被迫督師揚州之初,就已經堅定犧牲的決心了:他聽到有人評論他說:"史可法有持重之才,將略非其所長。"他曾與幕府應廷吉討論這個問題。廷吉說:"考之傳記,孔明種種調度,出人意表,豈陳壽(三國誌的作者)所能窺測。"史可法回答應廷吉說:"事情的成敗利鈍,很難以逆料,但諸葛孔明不是說過:'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嗎?"史可法不止一次地對內對外表明他的態度:"鞠躬致命,克盡臣節。"為了保衛河山不辜負人民群眾的期待,發揮了忘我精神,為祖國人民流了最後的一滴血,這還不是算是民族英雄嗎?

以上是把史可法的立身行事做了一個概括的敘述,肯定他是一個民族英雄,底下我們要說的是史可法督師揚州的經過。

全書選載完畢,更多精彩,請見原書。呼籲購買正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