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敗局(3 / 3)

“戰神”李定國在雲貴邊界上立馬揚鞭,與貴州揮淚告別。

逃亡,唯一的出路

就在三路清軍肆虐黔西時,作為“後方牽製”的重慶再次告急。

十一月,文安之趁吳三桂大軍已開拔進攻雲南之機,聯絡川東抗清武裝再攻重慶,配合李定國的正麵防禦。

這次進攻,雖然主力還是“三譚”、劉體純等部,但較第一次的規模要大得多。太監潘應龍率譚文、牟勝等部從水路進攻,文安之則率其他武裝從陸路進攻。

十二月初二,譚文、牟勝部七千人抵達重慶。由於兵力充裕,譚文、牟勝在朝天門、千廝門、臨江門、南紀門、儲奇門、金子門等處同時發起進攻,清永寧總兵嚴自明、重夔總兵程廷俊、建昌鎮總兵王明德缺乏後援,隻能負城頑抗,作困獸之鬥。

十二月初九,陝西四川總督李國英接到重慶的警報,兩日後才從保寧啟程,但顯然已經來不及了。

就在重慶戰役即將完勝之時,令人大跌眼鏡的一幕再次出現——南明軍主將譚文被殺!譚文不是死在守城清軍的炮火之下,而是死在自己兄弟譚詣的手裏。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

譚詣對抗清的前景不抱希望,早就想投降清軍,隻是一直受譚文的壓製,不能得逞。(久有歸順之心,苦為文所脅製,故行止不得自由。)此次進攻重慶,譚詣故意姍姍來遲,比譚文晚到了十來天,引起了譚文、牟勝的懷疑,對其百般詰問。

譚詣心裏有鬼,決定先下手為強,於十二月十五日晚慫恿譚弘一起刺殺譚文,隨後派部將馮景明到臨江門向清軍喊話,聯絡投降。

譚文死後,南明軍不戰自亂,守城清軍趁機殺出城門,會同譚詣將其他南明軍隊殺得人仰馬翻。此時,文安之的陸路剛抵達豐都,接到譚詣、譚弘嘩變的消息,文安之明白進攻重慶已無勝算,被迫率部東撤。守城清軍會同李國英的援軍乘勝追擊,相繼攻占忠州、萬縣等地。

不久後,文安之病死,川東武裝已無襲擾後方的可能。

重慶戰役失敗後不久,吳三桂大軍經烏撒府、沾益、交水進抵羅平,在此次三路進軍中博了“頭彩”。隨後,多尼、趙布泰也相繼抵達羅平,與吳三桂合兵一處向昆明挺進。

仗打成這個樣子,朱由榔來不及慶幸當初沒被忽悠到貴陽,就必須盡快考慮“搬家”的問題。“搬家”本身沒什麼問題,“逃跑帝”朱由榔早就搬出經驗來了。

此時需要討論的還是老問題:往哪兒搬?

商議這樣的問題,永曆朝廷的大臣們也是輕車熟路,很快就拋出了三個方案。

方案一:進入湖南境內,跟湘南土司搶地盤,處境不利時還能經廣西撤往交趾,走海路投奔鄭成功部,動議者是仍在前線抗敵的李定國。

不知道什麼原因,李定國一直對湖南的那群“軟柿子”土司念念不忘,總想找機會捏一捏。

說實話,這個方案的最終目標還是靠譜的。除了西南以外,全國所有的抗清武裝,就剩下鄭成功最強悍了。更重要的是,鄭成功有的是船,打不贏就做“海漂”,保證清軍想追都追不上。就憑這一點,“逃跑帝”朱由榔相當喜歡!

但是,清軍大兵壓境,你準備飛過去還是跳過去?

方案二:進入緬甸境內,建立流亡政府。

我敢保證,當有人提出這個動議的時候,朝堂上的大臣很想一口唾沫吐過去。——想出國想瘋了是不是?咱們還不至於淪落到“坐斃瘴鄉”的地步吧?

如今移民才是硬道理,當時可不是這樣,畢竟是故土難離,上墳還得辦簽證,多麻煩。再說緬甸比咱們天朝還要寒磣,直到今天都沒多少人願意去。

方案三:北上四川,移蹕建昌、嘉定、雅州等川西地區。

相對而言,這個動議稍微靠譜一點,川西確實有不少有利的條件。

其一,這裏前有軍閥楊展經營,後有劉文秀大軍屯田,經濟基礎比較好,至少吃飯不用愁。(連年豐稔,糧草山積。)

其二,川西地區目前控製在永曆政權的手裏。劉文秀被李定國召回之後,高承恩鎮守於此。

其三,可通過長江與川東的抗清武裝取得聯係,雖然重慶、萬縣等地都在清軍手裏,希望比較渺茫,但也不是完全沒有可能。

經過投票表決,絕大多數讚成方案三,特別是陳建等劉文秀舊部表現最為積極。朱由榔派人將商議結果通報給李定國,李定國也表示完全讚同。

十二月十三日,李定國率殘部返回昆明,著手準備“搬家”。

十二月十五日,朱由榔率文武百官離開昆明。

臨行之前,“逃跑帝”偶然一次良心發現,做了一件相當操蛋的事情。

當時,李定國建議堅壁清野,以免資敵。不知朱由榔哪根筋短路,破天荒地想起“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擔心清軍餓了肚子,會找老百姓的麻煩。(恐清師至此無糧,徒苦我百姓。)

其實,昆明大部分百姓都跟著大軍跑了,清軍能找誰的麻煩?要知道,這些糧食足以補給入滇清軍長達半年之久!

二十日,抵達楚雄的朱由榔一行開始北上。馮雙禮、陳建、王會、艾承業(艾能奇長子)等劉文秀舊部將領嫌帶著“瓶瓶罐罐”的朱由榔行動太慢,招呼也不打,便自行迅速向建昌轉移。

二十一日,斷後的李定國離開昆明,追趕朱由榔。

就在此時,意外再次光顧——李定國突然“秀逗”,改變了主意,準備向滇西逃竄。

導致李定國“秀逗”的是他的鐵杆心腹金維新,李定國對這個人一向言聽計從。

金維新本人反對移蹕四川,主要有兩個原因:

其一,他是雲南人,不願拋離故土。

其二,他跟駐守四川的建昌總兵王偏頭有過節,據說是為了爭奪一個女人幹過一仗,他擔心遭到報複。

除此以外,還有一個不能忽略的外部因素——他的背後,有人慫恿。

誰呢?

臭名昭著的馬吉翔!

馬吉翔最強烈地反對移蹕四川,而是一心向往緬甸。如此“特立獨行”,倒不是他想嘩眾取寵,更談不上思想超前、崇洋媚外。緬甸比天朝還要寒磣,也沒有值得崇媚的理由。

馬吉翔的理由相當單純:進入四川,死得難看!

朝廷“搬家”到川西建立根據地,歸附的人會越來越多,翻出“安龍血案”的可能性也越來越大,特別是文安之(當時還沒死),一直對馬吉翔恨之入骨。

要想提高安全係數,就必須往滇西、緬甸方向跑,讓朝廷的人越跑越少,最好就剩下兩個,朱由榔和馬吉翔。朱由榔“裸”了,馬吉翔才能絕對安全!

當然,馬吉翔不敢明目張膽地說往緬甸逃。他很清楚,隻要“緬”字蹦出口,李定國會一巴掌把他拍死在牆上。

於是,馬吉翔忽悠金維新去滇西,金維新覺得靠譜,又來忽悠李定國,李定國被忽悠得雲裏霧裏,然後短路了。李定國不僅自己短路,還派人通知朱由榔跟著自己一起短路,大家打起精神闖滇西。

永曆十三年(1659年)正月初三,清軍兵不血刃占領昆明。次日,朱由榔一行抵達永昌,留白文選駐守瀾滄江東岸的玉龍關。

馬吉翔算計得沒錯,自從轉向之後,大批官員感到前途渺茫,紛紛脫離隊伍,自尋出路。(還是三條路:投降、隱居、做和尚。)

清軍在昆明接到了朱由榔留下的“厚禮”(半年之糧),吃飽肚子繼續趕路,揮師殺到玉龍關。缺吃少喝的白文選遭遇慘敗,燒毀瀾滄江鐵索橋向西逃竄。

閏正月二十六日,朱由榔在靳統武的護送下抵達中緬邊境的布嶺。為了盡快讓朱由榔“裸身”出國,馬吉翔慫恿靳統武部將孫崇雅發動兵變,趁著夜色大肆搶掠,導致一批官員落荒而逃。朱由榔也被蒙在鼓裏,帶著留下的一群人連夜西竄,奔向中緬邊關。

往前跨一步便出國門,能不能回來很難預料,但朱由榔在逃跑的路上一向是勇往直前的。不過,這次想跑也沒法跑,人家緬兵不讓進。

穿的跟叫花子似的,也敢說你是皇帝?老子還是上帝呢!哪兒涼快哪兒待著去,別影響老子站崗!

朱由榔百口莫辯,隨行的沐天波在關鍵時刻發揮了作用。緬兵不知道永曆皇帝何許人也,但久仰雲南世襲勳臣黔國公沐家的大名,趕緊列隊歡迎。

沐天波說明來意,緬軍邊關守將也很爽快:放下武器,便可入關。(必盡釋甲仗,始許入關。)

按理說,緬軍的要求不算過分,雖然跟著朱由榔的大臣不多,但靳統武的護衛有兩千多人。緬甸國小民弱,誰知道你們是來避難的,還是打著避難的旗號搶地盤的?

對於朱由榔而言,赤手空拳地出國,風險是非常大的。緬甸雖是明朝的屬國,但屬國全是一副德行:有奶便認娘,強悍便認爹!沒有武器,隻有等著挨宰!

但是,朱由榔隻想逃命,懶得考慮這麼多,毫不猶豫地答應了緬軍的條件。靳統武苦苦相勸,但朱由榔去意已決,不願繳槍的靳統武隻能帶著護衛返回滇西,尋找李定國。

帶著沐天波、馬吉翔等少數官員,一身泥濘的朱由榔跨出國門。

希望那裏能有一片安寧吧,窮途末路的朱由榔也隻能如此自我安慰了。

朱由榔暫時得到了“解脫”,李定國卻依然在滇西煎熬。

昆明的糧食夠吃半年,清軍完全不需要為肚子發愁,於是馬不停蹄地跟在李定國屁股後麵窮追猛打。

永曆十三年(1659年)二月十八日,吳三桂率軍進入永昌,三日後渡過怒江,逼近騰越州(今雲南騰衝)。

李定國相當抑鬱:瀾滄江、怒江是滇西的兩道天險,清軍相繼順利通過,再這麼打下去,什麼時候是個頭?

盤算一番之後,李定國決定打一次伏擊,給吳三桂一點眼色看看,鼓舞一下萎靡不振的士氣。

打埋伏,怒江西岸的磨盤山絕對是首選,這裏叢林密布、山路狹窄,清軍隻能以“長蛇隊形”通過,簡直就是專門為李定國準備的。(所入之路坎陡,箐深屈曲,僅容單馬。)為了打好這一仗,“戰神”李定國發揮傑出的軍事指揮才能,做了相當周密的部署。

永曆軍的伏兵共有三道,依次是竇名望、高文貴和王國璽。按照李定國的計劃,清軍完全進入伏擊區後,三道伏兵同時傾巢而出,將清軍的“長蛇隊形”堵住首尾,攔腰截斷,聚而殲之。

吳三桂一路凱歌,基本上是哼著小曲向前進,根本想不到李定國會整這一出。可以說,這是一次勝負毫無懸念的伏擊戰,“戰神”又將重現江湖。

千鈞一發之際,意外再次如影隨行——永曆政權光祿寺少卿盧桂生叛變投敵,將永曆軍設伏的部署告知了吳三桂。吳三桂大吃一驚,緊急下令已有一半進入伏擊區的清軍回撤,並一路搜殺伏兵。

永曆軍的三道伏兵沒有接到信號,不敢擅自出戰,因此被後撤的清軍幹掉了不少。竇名望感覺到情況有變,果斷鳴炮出擊,各道伏兵殺入敵陣,將清軍攪亂,固山額真沙裏布當場陣亡。李定國聽見炮聲混亂,發現不對勁,趕緊派預備隊增援,永曆軍以極大的代價將清軍徹底擊潰。

磨盤山之戰,是一場沒有贏家的慘烈戰役。

清軍遭遇慘敗,又因滇西道路崎嶇,後勤補給困難,於二月底“振旅班師”,回到昆明。李定國獲得慘勝,“戰神”無力再戰,被迫撤往孟定。

至此,清軍占據了滇西邊境地區以外的雲南全境,張佐辰、龔彝、錢邦芑、狄三品、馮雙禮等永曆官員紛紛投降。堅持鬥爭的永曆軍殘部分散在中緬邊境地區,由於缺乏統一指揮,再無反攻之力。

“戰神”雖在,但南明氣數已盡,什麼時候走到終點,全憑清軍將領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