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為我們想得很周到,不用我多說,你跟我走一圈就全看到了。”看得出他對難民營的一切都很滿意。桑迪是個有文化,也很有教養的中年男人,戰前在鑽石礦工作,不僅收入不錯,家裏還有個很大的農場,並蓋了5間大房子。現在,這一切都不複存在了。
“這裏有水管,是從井裏抽取了水之後經過過濾的。”他首先把我帶到供水的地方。難民營占地麵積很大,供水處就設在中心地帶,這裏專門安裝了水處理器,隨時有人看管,有兩三個水龍頭,並且水的供應根本不受鎮上限製。我一看難民用水比我都方便,就對桑迪主席說:“這裏的水隨時都有,我真恨不得也搬到這裏住兩天。”
他聽後笑笑說:“這裏的房子都要自己蓋,政府隻是提供材料,所以要想住在這裏,必須學會蓋房子。”
之後,他又把我帶到一間用竹席搭的棚子,指著棚子對我說:“這裏是廁所,我們在家鄉的村裏都沒有廁所,在這兒還能用上廁所,真怕回家沒了廁所反而不習慣了。”
這可是我在當地見到的第一個公共廁所,盡管它很簡陋,但是它的存在就能讓當地人增長見識和增強衛生意識。讓我想不到的是,這裏還有洗衣服的地方。在距壓水機約七八米的地方,專門砌了一個長石台,可供十幾個人同時洗衣服。同時,汙水可以直接流進身後的荒地裏。看得出政府為了使難民在此過上舒心的生活,花費了不少心思。特別是政府還專門為基督教徒和穆斯林信徒分別修建了教堂和清真寺,讓這些遠離家鄉的人從精神上得到慰藉,對他們也是一種真正的尊重。
建立一個難民營是一件相當複雜的事情,大批的難民需要吃、喝、穿、居住,病人需要就醫,孩子需要上學,每一項具體問題都需要解決,絕非是件容易的事情。據桑迪主席說,政府雖然在難民營裏專門設立了醫療站,但由於醫療條件有限,兩年來,這裏有500多人死於各種疾病。他們死後,無法返回家鄉,隻能安葬在附近的叢林裏。
隨著和平的到來,難民們陸續返回了家鄉。而大多數人由於掙不到足夠的路費和安家費,不得不仍然滯留在此,究竟什麼時候能返回自己的家鄉,對他們來說遙遙無期,因為,這筆費用對那些失去男人的家庭來說,幾乎是個天文數字。
一個叫安巴(Yanba)的女人告訴我,她的父親和丈夫都死於敵人的槍口下,自己帶著4個孩子逃到這兒,大孩子當時才13歲,像蓋房這樣的事隻能靠鄰居幫忙。現在她還沒有掙到足夠的錢,所以根本不敢動。她對我說:“我在這裏每個月都能得到NGO(聯合國非政府組織)發放的小麥,黃豆,清油等食品,如果回到家鄉,掙不到錢,恐怕連飯都吃不上。”
我專門在難民營發放糧食的時候去看了一下,每家都有個卡片,像中國過去的購貨本。每月NGO的人來3天,發放糧食,按卡片上的人名定量供應。與中國不同的是,這些食品都是免費的。
許多人為了盡快掙夠回家的路費,每天去灌木林裏幹活,砍柴,種植蔬菜和糧食等。其實附近的灌木林資源也是有限的,我琢磨著,照這樣拚命開發下去,不久的將來,附近的林區恐怕都得見了天日。
然而,隨著戰爭的平息,新的問題又出現了,老師們陸續返回了家鄉,難民營的學校隻好關了門,而這些尚未返回家鄉的孩子們將再次失去上學的機會。
隨著局勢越來越穩定,和平生活的降臨,大約有2000難民已返回家鄉重建家園。他們將自己蓋的房子拆除後,將木料賣了錢,作為回鄉的路費。拆過的房子已成為一座座土堆。現在,難民營裏幾乎每天都有人在拆除房子,也許要不了多久,這個難民營,會消失得無影無蹤,而那些土堆,將成為這場戰爭的曆史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