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胎教
所謂胎教,就是胎兒教育,即有意地對胎兒進行教育。它屬於優生學的範疇,又是教育學的一個分支。從教育體係看,胎教是基礎教育。
進行胎教的時候,孕婦通過調整身體的內外環境,消除不良刺激對胎兒的影響,並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積極主動地對胎兒進行訓練和教育,進行有利於胎兒大腦和神經係統發育的有益活動,促進胎兒的身心發育,使胎兒的身心更加健康,為其出生後的繼續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礎。
胎教一般分為狹義胎教和廣義胎教。狹義胎教又叫直接胎教,是指直接作用於胎兒。直接胎教是根據胎兒各感覺器官發育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給予適當的刺激,使胎兒建立起條件反射,進而促進其大腦機能、軀體運動機能、感覺機能及神經係統機能的成熟。
具體來說,狹義胎教就是在胎兒發育成長的各段時間內,科學地提供視覺、聽覺、觸覺等方麵的刺激,如采用視覺胎教、音樂胎教、語言胎教、撫摸胎教等方法,使胎兒大腦神經細胞不斷增殖,神經係統和各個器官的功能得到合理的開發和訓練,以最大限度地發掘胎兒的智力潛能,使胎兒更加聰明。
廣義胎教又叫間接胎教,是指通過對母親的作用來影響胎兒。間接胎教是指為了促進胎兒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健康發育,同時確保孕婦能夠順利地度過孕期,采取情緒胎教、營養胎教、運動胎教、行為胎教等方法,對孕婦施加的保健措施,如孕婦通過做保健操來達到母親和胎兒一同鍛煉的目的;再比如,母親讀書,是母親的學習過程,但由於母親和胎兒是一個整體,母親的言行舉止每時每刻都會影響胎兒,所以也是胎兒的學習過程。
不用擔心胎兒無法學習。現代科學證明,胎兒具備聽覺、視覺、嗅覺、觸覺、味覺,還具有感知能力和記憶能力,使得對胎兒進行教育成為可能而且有意義。借助超聲波儀器,我們能看到胎兒在子宮內的一舉一動,如打哈欠、吮吸手指、抓東西、伸懶腰、眨眼睛,甚至做鬼臉。而且胎兒在6個月時,大腦細胞的數目已接近成人,各種感覺器官也趨於完善,對母體內外的刺激能作出一定的反應。這就給胎教的實施提供了有力的科學依據。
目前,胎教已經受到全世界的關注。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世界上許多國家,都建立了胎教研究中心和胎兒大學,進行胎教實驗、普及胎教知識和推廣胎教方法。他們的研究,在理論和實踐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隨著各國胎教研究的日益深化,胎教逐漸成為了一門內容豐富的學問。這其中不僅包括優生優育的思想,更包括十月懷胎的過程中環境、心理、語言、運動、飲食等多方麵的具體內容。年輕的父母,如何孕育生命、如何養育胎兒、如何進行孕期保健等等,都是非常值得關注和學習的內容。
我國古代的胎教理論
胎教的思想起源於我國,早在兩千多年前,《黃帝內經》中就有了關於胎教的記載。胎教理論最早萌發於古代的人們祈盼得到好孩子的美好願望。
中國的古人發現母親的情緒、個性和修養、生活起居、生活環境與孩子的身體素質、智力、品格之間有密切的關係。為了將來的孩子能夠身體健康、品格健全、智力超人,古人經過觀察、實踐,積累了很多寶貴的經驗,這些經驗是中華智慧中的一部分,到現在仍有很重要的參考價值。
最早提出“胎教”這個詞的,是唐朝以前成書的《洞玄子》。書中記載:“凡女懷孕之後,須行善事;勿視惡色,勿聽惡語;省淫欲,勿咒詛,勿罵詈,勿驚恐,勿勞倦,勿妄語,勿憂愁;勿食生、冷、醋、滑、熱食;勿乘車馬,勿登高,勿臨深,勿下阪,勿急行,勿服餌,勿針灸;皆須端心正念,常聽經書,遂令男女如是,聰明智慧,忠真貞良,所謂胎教也。”
就是說,胎兒在母體中能夠感受孕婦情緒、言行的感化,所以孕婦必須謹守禮儀,給胎兒以良好的影響。這裏是從各個方麵對孕婦加以約束,認為這樣才可能孕育出聰明、賢孝的子女。
傳說後稷的母親薑源氏懷孕後,十分注重胎教,懷孕期間,“性情恬靜,為人和善,喜好稼穡,常涉足郊野,觀賞植物,細聽蟲鳴,邇雲遐思,背風而倚。”
賈誼在《新書·胎教》中記載道:“周妃後妊成王於身,立而不跛,坐而不差,笑而不渲,獨處不倨,雖怒不罵,胎教之謂也。”
西漢的劉向在他所著的《列女傳·周室三母》中講述了周朝時女子懷孕時的講究:“寢不側、坐不邊、立不蹕、食不邪味、耳不聞於淫聲,夜則令瞽人誦詩、道正事”,意思是睡覺的時候不側著身睡,坐下的時候不坐在席子的邊上,不隻用一隻腳站立,不吃味道不正的食品,不聽淫蕩的聲音,晚上讓盲人背誦優美的詩篇、講解正義的事情。
隋代巢元方在《諸病源候總論·妊娠候》中記有“子欲端正莊嚴,常口談正言,身行正事”,提出外象內感的胎教理論。
唐代大醫學家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養胎》中提出孕婦應該“調心神,和惰性,節嗜欲,庶事清靜”。
宋代陳自明在《婦人大全良方·總論》中記有“立胎教,能令人生良善、長壽、忠孝仁義、聰明無疾,盍須十月好景象。”“欲子美好,玩白璧,觀孔雀。”“夫人以胃氣壯實、衝任榮和,則胎得所,如魚處淵;若氣血虛弱,無以滋養,則始終不能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