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說話溝通,滴水不漏(1 / 3)

《孫子兵法》reference_book_ids\":[7267090241087867904,6930888998395186184,6838936292718283790,7255238555826392118]}]},\"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團隊溝通的力量,連上帝都害怕

管人重在溝通,溝通消除隔閡,溝通激發積極性,溝通提高效率。沃爾瑪公司總裁沃爾頓曾說過:“如果必須將管理體製濃縮成一種思想,那就是溝通。”

“一個人的成功,15%屬於專業知識,85%靠的是人際溝通”,這句話可能很多人都聽說過。還有一句話知道的人可能就不多了:“一個領導的成功,40%靠人才、資源、製度、機會,60%靠團隊內部之間的溝通與團隊對外的溝通”。這麼說一點兒都沒有誇張,做好溝通是領導者最起碼的責任,聽取意見、傳達命令、協調關係、推動工作、激勵士氣……這一切,都離不開溝通,都需要溝通。

日本鬆下電器的創始人鬆下幸之助有句名言:“管理,過去是溝通,現在是溝通,未來還是溝通。管理者的真正工作就是溝通。不管到了什麼時候,都離不開溝通”。

溝通就是“上下要通氣”。上對下:傳達工作指示與要求,讓下屬完全理解上級的意圖;下對上:反映真實情況,傳遞意見、建議與批評等,讓領導者掌握工作的進展情況與下屬的思想動態。上下級之間能有良好的溝通,團隊的凝聚力、戰鬥力就會大大增強,有利於完成工作任務,達成績效目標;假如溝通不好,就會使管理混亂、效率低下。

斯特鬆公司是美國最老的製帽廠之一。有一年公司的情況非常糟糕:產量低、品質差、勞資關係極度緊張。為此,公司管理層邀請管理專家進廠調查。結果顯示:公司內上下溝通的渠道全然堵塞。於是,公司開始實施一套全麵的溝通措施。4個月之後,員工不滿、怨恨的情緒得以消除,同時他們也開始展現出了團隊精神,生產能力也大大提高。

這就是溝通的力量,有人說溝通是最廉價但最有效的手段,看來是不無道理的。國內外的知名公司,都把溝通當作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老總都很樂於與下屬溝通。他們在溝通的過程中聽取下屬的意見,了解執行的情況,發現運營計劃中的弱點。

通用電氣公司CEO韋爾奇曾經說:“企業領導人的工作成效與能否同下屬溝通具有成百上千倍的正效用。為此,我每天都在努力深入每個員工的內心,讓他們感覺到我的存在。即使我出差在很遠的地方,我也會花上16個小時與我的員工溝通。我80%的工作時間是與不同的人談話。”韋爾奇能說出1 000名高級管理人員的名字和職務,熟悉公司3 000名經理的表現。可見他對溝通的重視與努力。

不管是公司、企業還是事業單位、行政機關,管理活動都是建立在人與人之間溝通的基礎上的。領導者每天所做的大部分事情,比如決策、開會、視察等工作,都是圍繞溝通這一核心問題展開的。可以這麼說,離開了溝通,就不可能實現真正的領導。為什麼溝通是一個領導者在管理中的基本性工作呢?因為溝通有以下幾個方麵的作用:(1)準確傳遞信息。

一個團隊要想順利地開展工作,首先必須準確地理解上級的指示,團隊和部門之間,也應該要有著良好的溝通。假如員工不能領會經理的意圖,生產部門不能正確獲得研發部門的信息,這個企業會亂成什麼樣子?溝通要做到“準確”二字。領導者要準確無誤地發布信息,下屬也應該完整理解上級的意圖,如果不明白,就應該多溝通。

古時有一名縣令,某天準備宴請客人,就寫了清單派吏役去買菜。其中“豬舌”的“舌”字寫得很長,而且還分了家。因為古人書寫是豎排習慣,所以衙役以為是買豬千口。於是,他就遍鄉尋買,但也隻買到500多口,隻得硬著頭皮回去稟報。縣令大驚說:“我讓買豬舌頭,怎麼買這麼多豬啊?”後來才知道是自己書寫潦草惹的禍。

當然,這故事也許是杜撰的,因為衙役看見買豬千口的指示後,怎麼說也應該跟縣令溝通一下,就不會鬧出這樣的笑話了。

(2)增進相互交流。

每個下屬都有被重視、被尊重的心理需求。如果領導者不多與下屬交流、溝通,天長日久,下屬就會情緒低落、工作消極,這會嚴重削弱團隊的戰鬥力。領導者必須經常走下去,不管對不對,要多聽聽下屬的想法。這樣有利於增進人際關係和諧,減損內耗,還能激發下屬的工作自發性,積極為領導獻計獻策,使領導者的管理工作更富成效。

(3)了解真實情況。

領導要做到準確地決策、有效地指揮,必須要了解下麵的真實情況。工作進展如何?下屬有什麼想法?麵臨著哪些困難?……這些都離不開溝通。康熙對明朝滅亡的總結之一就是:“明朝末世,君臣之間互相猜忌隔膜,地方上的民生疾苦不能及時上達,以致最終失國。”

管理學家發現:自上而下的信息隻有20%~25%被下級正確理解,而從下到上反饋的信息則不超過10%,而平行交流的效率則可達到90%以上。這說明了領導者應該多深入基層與下屬溝通,而不是躲在辦公室裏看報告。國家領導人隔三差五下基層就是這個道理。

《舊約創世紀》第十一章上說,人類的祖先最初講的是同一種語言,日子過得非常好,有一天,他們決定修建一座可以通天的巨塔。由於人們溝通流暢、準確,大家就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高高的塔頂不久就衝入雲霄。上帝得知此事,又驚又怒,認為人們能建起這樣的巨塔,日後還有什麼辦不成的事情呢?於是,上帝施展魔法,讓人世間的語言變成好多種,各種語言裏麵又有很多種方言。這麼一來,造塔的人言語不通,溝通經常出現錯誤,巨塔就再也無法建造了。

這個故事前半部分說明:如果一個團隊溝通順暢,所爆發出來的力量是連上帝都害怕的。後半部分則說明:“沒有溝通就沒有成果。”

能說會道的領導,未必是稱職的

說話是溝通的橋梁,傾聽更是溝通的橋梁。能說會道的領導不一定就是稱職的,因為除了會說之外,領導者還得會傾聽。能耐心傾聽下屬的心聲,對領導者來說,至少有以下好處:第一,取得信任:認真、專注地傾聽,表明你對下屬的重視和尊重。這種誠懇謙遜的態度,能令下屬信任你。

第二,化解矛盾:很多下屬有情緒,不是對事情本身的不滿,而是對沒有發言權不滿。如果耐心地聽下屬把話說完,他的情緒往往也就平息了。

第三,糾正錯誤: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領導不一定事事正確,如果能及時傾聽下屬的意見和建議,就能糾正自己的錯誤。

第四,激發熱情:傾聽本身也是一種鼓勵方式,能提高下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加深彼此的感情也就激發了他們的工作熱情與負責精神。

如果當領導的聽話走了樣,那麼說出的話必然牛頭不對馬嘴,更談不上溝通,甚至會因為誤會而加深與下屬的矛盾。“鑼敲三錘必變音,話傳三遍定走形”。不要以為大家都說中國話,就一定能聽懂下屬的真實想法。同樣一句話,幾個字完全一樣,也會因語氣不同、神態不同、身體語言的差異而大為不同。比如這樣一句話:我沒說他偷了我的錢——我確實沒這麼說。

我沒說他偷了我的錢——我隻是懷疑他偷的。

我沒說他偷了我的錢——可是有人這麼說過。

我沒說他偷了我的錢——我的錢反正是被人偷了。

我沒說他偷了我的錢——他偷了別人的錢。

我沒說他偷了我的錢——他偷了我的其他東西。

同樣一句話,可能表達的意思居然這麼多種,實在是匪夷所思。所以,傾聽是有一定的技巧的。如何傾聽呢?從繁體的“聽”字可以看出:不僅要用耳朵去聽,還要用眼睛、用心去聽。

第一,要有正確的“聽”的態度。專心地傾聽對方談話,態度謙虛,始終全神貫注。用目光注視下屬,不要做無關動作,如看表、修指甲、打哈欠等。

第二,要善於通過體態語言,比如點一下頭、微笑一下等,表示自己確實在聽和鼓勵對方說下去。

第三,要做好引導工作,主動詢問。比如“你對此的看法是?”由此讓下屬知道,你是仔細地在聽他說話,而且還能使談話更加深入。

第四,要換位思考。隻有站在對方的位置和立場上來思考問題,才能夠更準確地理解對方的想法和心理狀態。

第五,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一定要讓下屬把心裏想說的話統統說出來,而且中途不要打斷對方。

第六,盡量不要否定。下屬的想法有時會有錯誤,隻要不是大是大非的原則問題,就不要當麵否定,讓對方下不了台。

第七,要從下屬的言語中聽出話中之話、弦外之音;從語氣手勢、身體動作中,把握下屬的真實意圖。隻有這樣,才能做到真正的傾聽、溝通。

“溝通決定了管理”越來越得到實踐的證明。溝通是管理活動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是領導藝術的精髓。而要做到有效的溝通,無非是兩點:一是信息的準確傳達——說,一是信息的準確接收——聽。

別怕下屬發牢騷,傾聽牢騷能提高效率在管理過程中,每一個領導者都會麵對下屬牢騷滿腹的問題。每個下屬的利益需求不同,看問題的角度也不同。就算領導做出的正確決策是為下屬著想的,還是會招來非議,引來很多牢騷。好心得不到好報,有時會讓領導者很窩火。

如何對待牢騷,考驗著領導者的胸襟度量與管理水平。在有水平的領導者眼中,下屬發發牢騷是正常的事情,甚至還是好事情,牢騷在他們看來,就好比是化解衝突的“安全活塞”。我們都知道,在壓力容器上,比如高壓鍋肯定會有安全活塞,一旦壓力高於承受力時,活塞就會自動排氣,以防高壓鍋爆炸。下屬發發牢騷與此類似,能讓不滿情緒排泄掉,有利於避免上下級之間的矛盾激化。

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係曾組織了一次這樣的實驗。在芝加哥有一家製造電話交換機的工廠,廠裏各種生活和娛樂設施都很完備,社會保險、養老金等其他方麵做得也相當不錯。但讓廠長感到困惑的是,工人們的生產積極性卻並不高,產品銷售也是成績平平。

為找出原因,廠長向哈佛大學心理學係發出了求助申請。哈佛大學心理學係派出一個專家組進廠開展了一個“談話試驗”,就是專家們找工人個別談話,規定在談話過程中,專家要耐心傾聽工人們對廠方的各種意見和不滿,並做詳細記錄,而且要求專家對工人的牢騷不得反駁和訓斥。這一實驗研究的周期是兩年。在這兩年多的時間裏,研究人員前前後後與工人談話的總數達到了兩萬餘人次。

結果兩年下來,工廠的產量大幅度提高了。經過研究,專家們給出了原因:長期以來,工人對這家工廠的各個方麵有諸多不滿,但無處發泄。“談話試驗”使他們的這些不滿都發泄出來,從而感到心情舒暢,工作幹勁高漲。

這就是管理學中著名的“牢騷效應”:牢騷不一定是正確的,但認真對待牢騷卻總是正確的。牢騷是改變不合理現狀的催化劑。由此可見,領導者對待牢騷的原則是:宜疏不宜堵。堵則氣滯,牢騷升級;疏則氣順,心平氣和,情緒高漲,下屬的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自然提高,精神麵貌為之煥然一新。領導者需要思考的不是杜絕牢騷或者壓製牢騷,而是如何讓牢騷更適當地發泄出來,達到化牢騷為工作動力的目的。

領導在管理上的成功,不是完美到下屬沒有一句牢騷,也不是利用權力不準下屬發牢騷,而是能正確對待牢騷,善於化解牢騷。在美國的一些企業中,有一種叫作“發泄日”的製度,即每個月專門劃出一天供員工發泄不滿。在這天,員工可以對公司同事和上級直抒胸臆,開玩笑、頂撞都是被允許的,領導不許就此遷怒於人。

在日本鬆下電器公司,所有分廠裏都設有吸煙室,裏麵擺著一個鬆下幸之助本人的人體模型,工人可以在這裏用專門準備的鞭子隨意抽打“他”,以發泄自己心中的不滿。這為下屬的牢騷提供了出口,使平時積鬱的不滿情緒都能得到宣泄,從而大大緩解了他們的工作壓力,提高了工作效率。

牢騷是領導者體察下情、傾聽民聲的好形式,是領導者提高管理水平的催化劑。如何及時化解下屬的牢騷,領導者應該學好下麵這幾招:第一,不要忽視。不能充耳不聞、視而不見,等到小牢騷變成大仇恨就會後悔晚矣!

第二,嚴肅對待。“千裏之堤,潰於蟻穴”,要懷著如履薄冰的心情來認真對待。

第三,承認錯誤。主動承認自己的失誤並做出道歉,基本上能馬上讓牢騷土崩瓦解。

第四,認真傾聽。認真地傾聽下屬的抱怨,從中找到牢騷產生的真正原因。

第五,不要冒火。有牢騷的下屬本來就一肚子的火,領導者再發火隻能激化矛盾。

第六,掌握事實。隻有把事實了解清楚了,相應的對策才可能正確。

第七,別兜圈子。正麵答複抱怨時,要具體而明確,要觸及問題的核心。

第八,解釋原因。如果隻是誤會,耐心地擺事實、講道理,下屬自然會理解的。

第九,表示感謝。牢騷說明下屬對工作負責、對團隊關心,不該感謝嗎?

第十,不偏不倚。涉及下屬之間的矛盾,公平處事最重要。

第十一,敞開大門。對下屬永遠敞開溝通的大門,要讓他們隨時能找到你。

溝通是心靈的對話,是情感的交流。有效的溝通是領導成功的關鍵,這早已不是秘密。特別在對待下屬的意見、批評、牢騷這些負麵情緒方麵,上下級如果能坦誠相見並且溝通得很好,就能形成戰無不勝的凝聚力、戰鬥力和創造力!

認同和讚賞,是員工在金錢之外最想得到的待人接物、為人處世有一個必須遵從的最高指導原則:讚賞他人。讚賞能使人感到人際間的理解,領略到人世間的溫暖,並產生讚賞者與被讚賞者之間的良性心理交流。領導與下屬的交往一定要遵循這一原則。

成功學之父、人際關係學之鼻祖卡耐基就曾大聲疾呼:領導要對員工“慷慨地讚賞”。

一家成功的大型企業的老板在談到成功的秘訣時說:“很簡單,就是讚賞下屬。”這一點沒有誇張,讚賞就具有如此的魔力,它能使對方感到滿足,使對方興奮,而且會有一種想要做得更好以討對方歡心的心理。

如果一個小孩得到別人的讚賞,那他的成績會大有進步;如果一個男士得到意中人的讚賞,會樂得幾晚睡不著覺;而一個下屬若能得到領導的讚賞,他肯定會盡力表現得更好。

中國古話中的“士為知己者死”說得也是讚賞的巨大激勵作用。這話出自春秋戰國時期的大俠豫讓之口,豫讓本人也確實做到了。豫讓是智伯的家臣,智伯很欣賞他,對其委以重任。在智伯被消滅以後,豫讓千方百計為他報仇。為了刺殺仇人,豫讓不惜把漆塗在身上,使皮膚爛得像癩瘡,後來又吞下炭火使自己的聲音變得嘶啞,就連妻子也不認識他了。雖然最終失敗了,豫讓卻用生命報答了智伯的知遇之恩,也詮釋了讚賞的力量是無窮大的。

我們每個人都有一種強烈的願望,就是被人讚賞。領導對下屬的讚賞,能大大滿足他們的榮譽感和成就感,使其在心靈上受到鼓勵。

對於讚賞在管理中的重要性,瑪麗凱阿什說:“金錢之外,人們最想得到的還有兩樣東西,那就是認同和讚賞。”

這位自認為對於金融財政一竅不通的女人,卻實現了自己的理想,創造了一個化妝品王國。她成為領導者的經驗就是:“我們認為員工們需要得到成就的認可,因此我們總是盡可能地給予他們讚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