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定律》reference_book_ids\":[6906404749050907655]}],\"17\":[{\"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7,\"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9,\"start_container_index\":17,\"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3},\"quote_content\":\"《呂氏春秋》reference_book_ids\":[7129434713231461407]}]},\"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用人六訣:愛、識、聚、用、容、育領導者與下屬的不同在哪裏呢?一般下屬以其能力強弱來衡量才幹,而領導者卻是以能否任用人才作為其能力的依據。領導成就事業的殺手鐧就是深諳用人之道。也就是說,除了領導者個人才能、品德等因素外,能不能選材、用才決定了他是不是一個好的領導。領導者知人善任、用人得法,人才就會知恩圖報、群策群力,這是領導者締造豐功偉業的根基。
有關識人用人之道,概括起來有六大方法:(1)愛才有心。
領導者要把人才當作最重要、最稀缺、最寶貴的資源去對待,要像愛護自己的眼睛那樣去愛護人才,劉備三顧茅廬請來孔明,蕭何月下苦追得到韓信,這些經典的尋才故事說明,人才能否求得,取決於領導者是否誠心愛才。愛才才能得才,有了人才,就能開創事業,大展宏圖。李嘉誠曾感慨地說:“如果沒有那麼多人替我辦事,我就算有三頭六臂,也沒有辦法應付那麼多的事情。所以,成就事業最關鍵是要有人能夠幫助你。”
(2)識才有眼。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裏馬”,如何識別人才是任人唯賢的前提,也是領導者必備的基本素質。一個領導者是否能慧眼識才,直接關係到其事業的成敗。東漢末年,群雄並起,劉表占據荊襄九郡,實力雄厚,並且水鏡先生、諸葛亮及龐統等奇才都在其境內,可謂占盡天時地利人和,理應有所作為。但因其不能識才,幾名奇才得不到賞識和重用,最後紛紛投奔了別人,他自己也落得個身喪子降、基業斷送的下場。相反,劉備卻因慧眼識才,先得徐庶,後得孔明、龐統,成就了一代霸業。
(3)聚才有力。
能否千方百計地吸引人才,形成一個多層次的人才團隊,這是領導者能力強弱的又一個體現。靠什麼來聚才呢?一是靠美好的共同願景,二是領導者自身的人格魅力,三是良好的待遇。
(4)用才有道。
用才的最高境界是揚長避短、人盡其才、才事相宜。領導者務必要先了解和弄清楚每個人才的特長是什麼,這種特長適合做什麼,將人才的特長派上用場,使工作與人的特長對口,使人才效益最大化。朱元璋打天下的時候從浙東得到“四賢”,他根據他們各自術業的專攻,委以不同重任。劉基善謀,讓他留在身邊,參與軍國大事;宋濂長於寫文章,便叫他搞文化;葉琛和章溢有政治才幹,便派他倆去治民撫鎮,最終朱元璋得到了天下。
(5)容才有量。
容才是領導者最重要的心理品質,一個領導者必須具備容才的雅量,才能真正做到用好人才。容才一般包括以下三個方麵:第一,容人之長,就是要容得下比自己強的人。一個領導者用比自己強的人愈多,其事業成功的係數也愈大。
第二,容人之短。人無完人,才無全才,任何人都有缺點、短處,一個人沒有短處也就必然沒有長處,這就是識人的辯證法。優秀的領導者不僅能容人之短,還能短中見長,揚長避短地使用人才。
第三,容人之錯。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人都難免犯錯誤。領導者應該有人才會犯錯誤的心裏準備,更應該有允許人才犯錯誤的雅量。
(6)育才有方。
人才不是天才,都有一個成長和成熟的過程。僅僅懂得發現和使用現有人才,而不知道育才的領導者也是不稱職的。人才總是在實踐中不斷成長,很多人才還有可挖掘的潛力,還有成長的空間,領導者要善於教育人才、鍛煉隊伍,給人才創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為人才提供一個增長才幹和表現才幹的機會,以促其成才。
識人之道:看出人外,看入人裏
作為一名管理者,一定要有識別人才的方法。察古可以鑒今,中國幾千年積累下來的識人用人的寶貴經驗,對於今天的領導者如何識人用人,仍然具有借鑒作用和參考價值。領導者不妨從老祖宗們那裏去尋找識人的智慧。
(1)《呂氏春秋》的識人智慧——“八觀六驗”。
“八觀”包括以下內容:
通則觀其所禮:如果他通達,就觀察他都對什麼人以禮相待;貴則觀其所進:如果他顯貴,就觀察他都舉薦什麼人;富則觀其所養:如果他富貴,就觀察他供養的是哪些人;聽則觀其所行:如果他聽取別人的言論,就觀察他的實際行動;止則觀其所好:如果他閑暇無事,就觀察他愛好的是什麼;習則觀其所言:如果他學習,就觀察他說出來的都是什麼話;窮則觀其所不受:如果他貧困,就觀察他不接受的是什麼;賤則觀其所不為:如果他低賤,就觀察他不去做的事情是什麼。
“六驗”包括以下內容:
喜之以驗其守:使他歡喜以考驗他是否不失常態;樂之以驗其癖:使他快樂以考驗他是否放縱;怒之以驗其節:使他發怒以考驗他是否能夠自我約束;懼之以驗其特:使他恐懼以考驗他是否能夠自製;哀之以驗其人:使他悲哀以考驗他是否能夠自製;苦之以驗其誌:使他困苦以考驗他是否不變其誌。
(2)西漢文學家劉向“六正”與“六邪”的鑒人法。
“六正”鑒人法包括以下內容:
聖臣:事情的端倪尚未萌生,形跡尚未出現,就能清楚地看到存亡之機和得失之要,從而防患於未然,使人主安然無恙,常處於繁榮之境地。這樣的人就是聖臣,如幫助劉邦打江山與治理天下的蕭何。
良臣:能夠虛心盡意、經常給人主出好主意,勉勵上級遵行禮義,獻之以良策,順成其美政,匡正其錯誤。這樣的人就是良臣,如敢於向皇帝直言進諫著稱、被李世民尊為“朕的一麵鏡子”的魏徵。
忠臣:早起晚睡,兢兢業業,能不斷地向人主推薦賢才,以曆史上英明君主的事跡激勵人主,對其大有幫助,能夠使國家安全,社會穩定,民眾幸福。這樣的人就是忠臣,如盡心竭力輔助幼主,連孔子都十分推崇的周公。
智臣:能夠明察秋毫,預測成敗,及早地加以預防或補救,堵塞漏洞,杜絕禍害的根源,化險為夷,使人主沒有憂慮。這樣的人就是智臣,如智破曹魏五路兵馬圍攻的諸葛亮。
貞臣:能夠奉公守法,為官辦公,不受賄賂,對官祿和賞賜推辭不受,儀表整潔,生活儉樸,不鋪張浪費。這樣的人就是貞臣,如先後在武則天、睿宗、玄宗三朝任過宰相的姚崇。
直臣:在國家動蕩、人主昏亂的時候,從不阿諛奉承、溜須拍馬,敢於犯顏直諫,曆數人主的過失,不怕被砍頭,為了國泰民安而無所畏懼。這樣的人就是直臣,如抬著棺材大罵昏庸皇帝嘉靖的海瑞。
“六邪”鑒人法包括以下內容:
具臣:貪圖高官厚祿、榮華富貴,不務公事,與世浮沉,庸庸碌碌,左觀右望,得過且過。這樣的人就是具臣,這種毫無作為的臣子在曆史上數不勝數。
諛臣:凡是人主說的話都一律說好,凡是上級所喜好的就挖空心思地搜尋,以此投其所好,取悅人主,引導人主吃喝玩樂,不務正業。這樣的人就是諛臣,如古往今來最大的貪官和坤。
奸臣:外貌乖巧、巧言悅色卻嫉賢害能。凡是他舉薦的人,隻說他的優點而不談缺點;凡是他排擠的人,隻講他的壞處而不談好處,以使人主賞罰不當,號令不行。這樣的人就是奸臣,如殺嶽飛、貶忠良、向金納貢稱臣的秦檜。
讒臣:其智謀足以文過飾非,其巧辯足以行其謬說,離間人主的骨肉之親,造成上下之間的混亂。這樣的人就是讒臣,如先是指鹿為馬而後發動政變的趙高。
賊臣:專權擅變,顛倒黑白,混淆是非,結黨營私,損害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挾天子以令諸侯,並以此抬高自己的地位,這樣的人就是賊臣。如宋徽宗所寵信的“六賊”——蔡京、童貫、王獻、梁師成、李彥、朱耐。
險臣:用奸邪之言讒陷人主,陷人主於不仁、不義、不忠、不孝之地,結納朋黨,蔽塞君聽,使人主不分是非對錯,最終導致人主的惡名流播四方。這樣的人就是險臣,如專斷朝政、凶暴淫亂的董卓。
(3)諸葛亮的知人七法。
問之以是非而觀其誌:在是非曲直之間觀察某人的選擇,看他是否有一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
窮之以辭辯而觀其變:通過對某人進行打破砂鍋問到底似的提問,既可以考察他的知識,也可以從中發現其心胸是否開闊。
谘之以計謀而觀其識:向某人詢問計謀來了解他的謀略與見識,看他是否有真才實學。
告之以禍難而觀其勇:突然對某人說大難將至,然後看看他的膽量與氣節。
醉之以酒而觀其性:看某人醉酒後的表現,是老成穩重還是酒後亂性。
臨之以利而觀其廉:故意給某人製造很多可以貪小便宜的機會,看他是否見小利忘大義。
期之以事而觀其信:讓某人去完成一件事情,看看他能否克服一切困難,去千方百計地完成任務,以此考察他的責任感與工作態度。
(4)曾國藩相人識人的七個方麵。
神骨:是“神”與“骨”的合稱。“神”主要集中在人的眼睛裏,如果能辨別神的清濁邪正,就能夠知道一個人的忠奸智愚。“骨”是神的內在實體,主要表現在人的麵部上,骨色外現就是麵色,表現出來就是精、氣、神。
剛柔:是指人體相貌,“剛”就是突出不平的部位,“柔”就是凹陷不足的部位。剛柔有內外之分,外剛柔指人外部形象的長短方圓,而內剛柔則是用來區別人的性情的喜怒哀樂和人的心機城府的深淺、伏藏。辨別剛柔可以把握人的性情品格。
容貌:是由“容”和“貌”兩個概念組成的。“容”是指人的體態,體態要求要均勻、均衡、和諧,與長短肥瘦沒有關係。“貌”是指麵貌,由口、耳、眼、鼻等組成。曾國藩認為,對一個人可以察其貌來觀其才。
氣色:辨別一個人的氣色,能判斷他的工作、身體、學業、生活等方麵的情況。曾國藩認為,人實際是以“氣”為主的,在內就為精神,外現就為氣色。
情態:就是人的神情狀態。它與人的精神、個性、品格、學識、修養、氣質、閱曆等息息相關。觀察一個人的情態,可以評判他的精神氣質。
聲音:聲音如天地之間的陰陽五行之氣一樣,也有清濁之分,清者輕而上揚,濁者重而下墜,識人高手是能聞其聲而知其人的。
須眉:“少年兩道眉,臨老一副須”,曾國藩認為,一個人少年時的命運如何要看眉毛,而晚年的運氣則看胡須。
中國曆史源遠流長,文化傳承綿綿不斷,人才智慧更是閃爍奪目。在浩如煙海的古籍中,記載識人用人的思想和方法、趣聞和軼事的文獻十分豐富,可以說遍及經、史、子、集,見諸儒、道、法、墨、名各家。這些幾千年積累、沉澱下來的識人用人的寶貴經驗,對於今天的領導者如何準確識別和選拔、培養和使用人才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鑒作用和參考價值。
用人之長:發現和發揮屬下的一技之長有人說:沒有平庸的下屬,隻有平庸的領導。高明的領導總能善於發現、發掘和發揮屬下的一技之長。
歐洲流傳著一個笑話,說在天堂裏英國人當警察,法國人當廚師,意大利人談情說愛,德國人來組織一切。地獄呢?就是由法國人當警察,英國人當廚師,德國人談情說愛,由意大利人來組織一切。因為英國人嚴謹,法國人廚藝一流,意大利人感性,沒有組織觀念;而德國人極度古板,較真。把他們各自放在適當位置,可以享受天堂的生活,若將他們位置搞亂,則與地獄無異。這個笑話的寓意是很深刻的:領導者用人得當與否,會形成天堂與地獄的天壤之別。如何用人,這是一門很深的學問,關鍵的一點就是做到用人所長。任何人都有這樣或那樣的缺點和短處,並且這些缺點和短處幾乎是不可改變的。高明的領導者在用人時,不會盯住人才的缺點,而是發現人才的長處,讓他的某方麵特長能為團隊的事業作出貢獻。
在明代十六位皇帝中,永樂皇帝朱棣是僅次於朱元璋的最有作為的皇帝。朱棣當皇帝二十年,摸索出了“君子與小人”的一套用人經驗。有一次,他和內閣輔臣聊天時談到用人,對現任的六部大臣逐一評價,說了一句:“某某是君子中的君子,某某是小人中的小人。”這兩個人當時一個是吏部尚書,一個是戶部尚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