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重視自己身邊的“非物質”財富(1 / 3)

《塔木德》reference_book_ids\":[7261897836638243896,7203545050460982306]}],\"230\":[{\"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30,\"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46,\"start_container_index\":230,\"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40},\"quote_content\":\"《文心雕龍》reference_book_ids\":[6883414869811399693]}],\"291\":[{\"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91,\"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5,\"start_container_index\":291,\"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0},\"quote_content\":\"《西遊記》reference_book_ids\":[7268600161616530491,7236307400490224696,7220723696376220675,7185526065354247226,6838936304063876104,7234082226822974479,7257453146656476200,7220723696556575804,6890728371928435725]}]},\"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比爾·蓋茨曾經這樣說到賺錢的事情:“即使在今天,讓我真正感興趣的也不是賺錢本身。如果我必須在工作和擁有巨額財富兩者之間進行選擇,我會選擇工作。領導一支由上千個有聰明才智的人組成的隊伍比擁有一個巨額的銀行賬戶更令人激動。我很善於讓資產增值,但是我從來不看股票的價格,所以我也不知道增加了多少。”

1.最大的財富是自己

是不是隻有偉人才有天才智慧呢?絕對不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獨到的天才智慧——包括你。你擁有與眾不同的才華、能力、興趣和價值觀念,隻有你能夠將自己的這些特征發揮到極致。你的命運隻有你自己才能掌握。

隻有當一個人追尋自己內在的渴望、遵循自己的人生目標時,他才會過真正屬於自己的日子,生命才會充滿活力。

我們無法取悅生命中的每一個人。因此,不要讓別人認定好壞,決定自己的生活方式。要知道,一個人不管做什麼樣的決定,別人都會有不同的看法,而使自己感到不快樂。因此,隻有堅持自己的理想,才會得到真正的快樂。

有三個這樣的孩子:

一個孩子4歲才會說話,7歲才會寫字,老師對他的評語是:“反應遲鈍,思維不合邏輯,滿腦子不切實際的幻想。”他曾經還遭遇到退學的命運。

一個孩子曾被父親抱怨是白癡,在眾人的眼中,他是毫無前途的學生,藝術學院考了三次還考不進去。他叔叔絕望地說:“孺子不可教也!”

一個孩子經常遭到父親的斥責:“你放著正經事不幹,整天隻管打獵,捉耗子,將來怎麼辦?”所有教師和長輩都認為他資質平庸,與聰明沾不上邊。

這三個孩子分別是愛因斯坦、羅丹和達爾文。

社會上的正統教育,經常在個人天賦剛剛露頭之際就將之掐斷,這種情形實在是太普遍了。而這個殘酷的過程,是從我們很小的時候就開始了的。我們是那麼地害怕成為和別人不同的人,我們如此渴望自己與別人取得一致,而正是這些想法,使我們的潛意識程序,對個人的夢想、創意以及熱情進行著嚴格的限製。

我們所有人,都自然而然地想要模仿周圍的一切,尤其是在我們年輕的時候。不幸的是,絕大多數人模仿到的卻是,毫無熱情地麻木地工作、兢兢業業卻進賬微薄,以及努力地使自己成為和別人一樣的平庸之才。

然而,每個人的心中都存留了一個小小的聲音,它是來自我們自己身體內部的聲音。這個聲音非常的羞怯膽小,而且還是那樣的焦慮。這個小小的聲音會悄悄地趴在你耳朵邊,告訴你自己的公眾形象都是假的,而你的真實人格是被你自己掩藏了起來,並且是沒有希望實現的。挫敗、失望和經常遇到的一種心裏頭鋪滿死灰的感覺,都是當我們拒絕自己成為被公眾所設計好的形象時給自己心裏贅上的包袱,也是我們拒絕自己去做被別人要求去做的事情時的心裏包袱。

然而,那些成為千萬富翁的人們懂得,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須成為與眾不同的人。他們必須完全成為真實、獨立的自己,他們並不害怕展露自己的真實人格。他們更看重的是,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人,有著獨一無二的生命目的,每個人都是原創的。

一個人若不喜歡自己的話,責怪父母、社會、體力和精力的限製或其他因素都是無濟於事的。一個人的智慧就深藏在自己的內心。

大多數人都活在“應該”的世俗標準裏:“應該成為什麼樣的人!”“應該做什麼樣的事!”“應該過什麼樣的生活!”“應該”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的諸多限製。

為什麼有那麼多人任由自己的夢想消逝破滅?原因是,大多數人都是在做“應該”做的事,而不是做自己想做的事。他們太顧慮別人的想法,隻想取悅別人,而不是取悅自己。因而,人們忙於滿足別人的期望,包括父母、親友和伴侶,最終喪失了自己的人生目標。

千萬富翁們往往懂得挑戰傳統的智慧,換一種方式來思考。依靠傳統的智慧,隻能帶來傳統的結局,而不會有任何新東西。

千萬富翁們都是另類的思想家,他們必須要讓自己的生意區別於其他大多數的生意,他們開辟新的路徑和拓展新的邊界。亨利·福特就是這樣一個人。後來的沃頓(沃爾瑪的創始人),也是這樣一個人。傑夫·貝索斯,亞馬遜網絡的創始人,還有很多其他互聯網億萬富翁,都是這樣的人。

有創造力,在生活中創造嶄新、有價值的事,這需要勇氣。這樣的人往往會遭到別人的批評與諷刺,因為他有膽量在雞群中當一隻站得挺直的鶴。

千萬富翁們懂得不能隨波逐流,要對這個世界有大的影響,自己先要與眾不同,做一些非凡的事,不管他人怎麼想。千萬富翁不要作個複製本,而要作原版。

展現自己的天才智慧意味著明白自己這輩子要做什麼並付諸實施,因為它所表現的是真實的你。沃倫·巴菲特、比爾·蓋茨等許多億萬富翁,他們都表現出了自己的天才。他們正在過著他們理應過的日子。

他們都熱愛自己從事的工作。即便他們沒有得到報酬,他們也會去做。

他們都擅長自己從事的工作。無論是才華、能力或者天才智慧——他們都不缺。

目前從事的工作,對於他們來說極其重要。

他們意識到自己在從事命中注定的事情——做出他們自己的獨到貢獻。它幾乎成了一種精神上的東西。那是他們的命運。

每一個人都有理由堅信:我們擁有的最大財富是自己。

2.金錢隻有在為人的

幸福服務時,才有價值蘇霍姆林斯基說得好:“隻有當財富為人的幸福服務時,它才能算得上是財富。”的確如此,因為金錢不等於價值,隻有當他為人的幸福服務時,才是有價值的。

不揮霍、不吝嗇、不張揚,在財富麵前保持一個良好的平常心態,才會生活得有滋有味。

文明社會以足夠的錢保證每個人都能幸福地生活,如此就能知道確保有收入是多麼重要了,大家能賺到適當的錢,的確是很重要的。

清朝山西太原有一個商人,生意做得很紅火,長年財源滾滾,雖然請了好幾名賬房先生,但總賬還是靠他自己算,錢的進出又多又大,他天天從早晨打算盤熬到深更半夜,累得他腰酸背痛、頭昏眼花。夜晚上床後又想到明天的生意,一想到成堆白花花的銀子又興奮激動。這樣,白天忙得不能睡覺,夜晚又興奮得睡不著覺。這老頭患上了嚴重的失眠症。老頭隔壁靠做豆腐為生的小兩口,每天清早起來磨豆漿、做豆腐,說說笑笑,快快活活,甜甜蜜蜜。牆這邊的富老頭在床上翻來覆去,搖頭歎息,對這對窮夫妻又羨慕又妒忌,他的太太也說:“老爺,我們要這麼多銀子有什麼用,整天又累又擔心,還不如隔壁那對窮夫妻活得開心。”

富老頭早就認識到自己還不如窮鄰居生活得輕鬆灑脫,等太太話一落音便說:“他們是窮才這樣開心,富起來他們就不能了,很快我就讓他們笑不起來。”說著,翻下床從錢櫃裏抓了幾把金子和銀子,扔到鄰居豆腐房的院子裏。

這對夫妻正在邊唱邊做豆腐,突然聽到院子裏“撲通”、“撲通”地響,提燈一照,隻見是閃閃的金子和白花花的銀子。他們連忙放下豆子,慌手慌腳地把金銀撿回來,心情緊張極了。不知把這些財富藏在哪裏好,藏在房裏、院裏都怕不安全。從此,再也聽不到他們說笑,更聽不見他們唱歌。鄰居富老頭和他太太開玩笑說:“你看!他們再笑不起來、唱不起來了吧!早該讓他們嚐嚐富有的滋味。”

一個人所擁有的財富是其付出心血和艱辛的勞動所換回來的,懂得如何消費,就是珍惜財富,就是尊重自身的勞動,珍惜自己的生命。

賺錢是為了活著,但活著絕不僅僅是為了賺錢。假如人活著隻把追逐金錢作為人生惟一的目標和動力源泉,那人將是一種可憐的動物。

一個歐洲觀光團來到非洲一個叫亞米亞尼的原始部落。部落裏小夥子穿著白袍盤著腿安靜地坐在一棵菩提樹下做草編。草編非常精致,它吸引了一位法國商人。他想:要是將這些草編運到法國,巴黎的女人戴著這種小圓帽和挎著這種草編的花籃,將是多麼時尚多麼有風情啊!想到這裏,商人激動地問:“這些草編多少錢一件?”

“10比索。”小夥子微笑著回答道。

天哪!這會讓我發大財的。商人欣喜若狂。

“假如我買10萬頂草帽和10萬個草籃,那你打算每一件優惠多少錢?”

“那樣的話,就得要20比索一件。”

“什麼?”商人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幾乎大喊著問,“為什麼?”

“為什麼,”小夥子也生氣了,“做10萬件一模一樣的草帽和10萬個一模一樣的草籃,它會讓我乏味死的。”

有些商人還是不能理解,因為在追逐財富的過程中,許多人忘了生命裏金錢之外的許多東西。或許,那位荒誕的亞米亞尼小夥子才真正頓悟了人生的真諦。

人們想發財,想多賺一些錢,想使自己的生活質量更高些,這是人自然的、正常的欲望。不僅應該鼓勵,社會還應該為人們創造更多的條件以幫助滿足。當然要取之有道,取之合法。

快樂並非要有很多錢,這樣說並不是想勸告大家都滿足目前的生活水平,不要再去賺錢了,而是希望大家不要把錢看得太重,過於追逐。財富心是否太重並不是依據一個人的財富數量來推斷的。

一個每個月隻有幾百元收入的人並不一定就意味著他的財富之心很淡泊。相反,一個擁有千萬家財的人也並不一定就像巴爾紮克筆下的老葛朗台那樣視錢如命,把錢看得比親情更重。

相信很多人都有這樣的體會:發財的欲望越強,隨之產生的煩惱就會越多。

發財欲望過強的人,其心理很容易被“貪”字占據優勢地位。

“貪”字是痛苦煩惱的根源之一,也可以說是禍害的根源之一。有些人為了圓自己的發財夢,去騙人、害人,去損害人民的利益,去觸犯國家的法律,最後走上自我毀滅的道路。

許多人在賺錢之初,並沒有想過:這一生賺錢的目的何在?是自己消費,還是留給後代,或是施舍於慈善事業,造福於社會。你若去問他,大多數人的回答一般都是“不知道”。

在社會一致認同“賺錢很重要”的情況下,便開始了一生忙忙碌碌,早出晚歸,拚命賺錢的生活。殊不知,不管賺多少錢,是絕不可能帶到下一輩子的。

許多人一生忙於賺錢,到最後卻忘了或根本就不知道賺錢的初衷,將手段變為目的,拚命賺錢,不懂得如何利用金錢使自己更幸福、更快樂、更健康,也不懂得回報社會,最後變成了金錢的奴隸,變成一個十足的守財奴。

錢隻是一個橋梁,而並非是最終的歸屬。如果單純的為錢而累的話,即使你是億萬富翁,在心靈上,你也是個貧者。生活本身就應該是富有情趣的,不懂得生活的人就談不上成功。

我們不應忘記:錢是實現人生目標的手段,不要將手段變成目標;懂得用錢,才能成為快樂的富翁;年輕時賺錢、省錢,中年時要好好管錢,年老有錢之後卻要懂得花錢,用金錢來充實自己的晚年生活。

總之,要讓自己的財富用得其所,不讓擁有的財富無謂地耗費掉或遭受不必要的損失。

所以,假如人活著隻把追逐金錢作為人生惟一的目標和動力源泉,那人將是一種可憐的動物。這等於自我貶低人生存在的價值和意義。

如果沒有一個合理的金錢消費觀,那麼,你的事業就不可能有更長遠的發展。不能以為有了一點成績,就可以揮金如土了。要把金錢用到合理的地方上去,讓金錢發揮更有意義的作用。

金錢和所有的物質一樣,都應遵循物質守恒定律,都應該在各自的用途中發揮最大的作用。

擁有財富不是成功的終點,不是要你從此舒舒服服地躺在家裏,什麼事也不做,也不是要你一天到晚享用無盡的美食,那樣的生活有什麼意義和價值呢?

世界上最好的馴馬師之一是一位中年男子,他的財富足以令許多人羨慕。但他每天仍堅持早上3點半起床。他總是第一個到跑道迎接他指導的馬匹。讓每一天提早開始是他的習慣。他並沒有因財富的增加而放棄這一習慣,仍然默默地做他認為應該做的事,自然就能成為所在行業裏的頂尖人物。最重要的是,他喜歡自己的工作,並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做出了傑出的成就。他對工作有一種深切的自我實現感和價值感,這才是成功。

在追求事業的過程中,你一定要明確,你要做的不是聚斂財富,而是讓財富為事業服務,最終實現人生的理想,獲得成功。哪怕隻有很少的錢,也要盡量花在對事業有幫助的那些事情上。

看看施瓦辛格事業起步的例子,你就會更加深刻地記住這一點。

施瓦辛格生於奧地利一個很普通的家庭,父親是一位警長。15歲時,身高6英尺1英寸,體重隻有150磅的瘦小子施瓦辛格,對舉重健身產生了狂熱的興趣。

他的偶像是美國健美先生力士柏加。每天施瓦辛格都夢想著成為力士柏加主演的那樣雄赳赳、氣昂昂,肌肉健壯的男子漢。

而年輕的施瓦辛格不是一個空談與做白日夢的人。他花盡零用錢,搜集了在奧地利可以買到的美國健身雜誌。他一方麵努力學英文,一方麵到處請人幫他翻譯這些雜誌的文章,以了解健身的原則。他還去做“童工”,賺到的錢,用來買健身器材。

在當年的奧地利,健身被視為粗魯不雅的畸人之舉。因此施瓦辛格的行為受到父母的大力反對。但他的誌願、欲望與意誌力,都是銳不可當的。無論家人怎樣阻撓,無論人家怎樣視他為怪物、不正常,他還是我行我素,追求“健美先生”的理想。

他被征入伍之後,仍然不放棄健身。他還情願被罰,偷偷溜出軍營,參加“少年歐洲先生”的選舉,並得了冠軍!兵役服完之時,施瓦辛格已經拿了四項健美先生的獎項。

有了獎金,加上雄心壯誌,他便寫信給偶像力士柏加。柏加有感於這位遙遠國度年輕人的熱誠,竟然邀施瓦辛格到他美國的豪宅一遊,並且親自將健身的竅門傳授於他,令施瓦辛格的進步一日千裏。

此次的美國之遊,使施瓦辛格的心底燃起一股撲不滅的火種。他決心到南加州,也即是當時的“健身聖地”定居,揚名異域,闖一番事業。因為他的熱忱,受到美國健身界的“教父”韋特賞識,答應讓他在南加州受訓。

從此,施瓦辛格的威名,隨著他那不斷膨脹的肌肉,在美國傳開了。他得了一屆國際先生、三屆環球先生與連續六屆奧林匹克先生榮譽。

施瓦辛格獲得了成功。他在演藝界成就了事業,不僅是一個炙手可熱的電影演員,而且是一個有地位的電影製片人,被視為好萊塢最有勢力的人之一。這得歸功於他一開始就把有限的金錢用於健身的鍛煉之上。而且,他把早年經營地產的錢用來投資電影製作,從而取得了更大的成就。事業的成就給他帶來的副產品是——10億美元的動產和不動產。

所以,在為沒有金錢而深深失望的朋友們,不要把金錢看得太重要,錢不是目的。重要的是,選擇你喜歡的工作領域,每天腳踏實地去做,去努力,把工作作為一種享受,從中體會樂趣。日複一日,你的努力自然而然會為你帶來成功。

3.金錢衡量不了成功

在很多人看來,富人有一定的事業,金錢上的成功就是社會上的成功,金錢是衡量成功的惟一標準,但在真正的富人看來,這其實是個十分荒謬的結論。

擁有金錢並不一定就擁有成功,成功大師拿破侖·希爾就曾告誡過成功者,除了金錢,還有許多其他形式的富有,金錢能否代表成功絕不能一概而論。

擁有金錢並不代表成功,金錢隻是成功以後所帶來的附屬品,有些富人往往以為自己是有錢後才得到別人的羨慕和尊敬,自己的金錢越多,成功也就越有分量。不可否認,金錢可以給人帶來尊嚴,可以讓人更有信心地生活,讓人能體現自己的成功,但如果僅僅以擁有金錢的數量來衡量成功的大小是非常片麵的。如果隻是把金錢當成成功的惟一標準,而忽略人生其他更有意義的事,那麼你即使富可敵國,那也不見得就是成功。

美國大富豪保羅·蓋蒂說過:“我並不以擁有多少錢來衡量我的成功,我以我的工作和我的財富所造成的社會地位來衡量成功。”

事實上,很多富人在擁有金錢之後,都非常注重體現自己的道德價值,這包括充分發展和培養自己的良心、靈魂、智慧和氣質。對於一個成功者來說,最大的成功不是他擁有多少財富、得到多少歡樂和名譽,而在於他給社會做了多少有益的工作,他給老百姓帶來了多少精神上的鼓舞,他為人類的發展盡了多少力。因此在很多成功者的眼中,智慧、道德品質、熱心公益事業的精神遠比手中的金錢更重要。

有些富人認為,擁有許多錢和以金錢可以購買的很多東西,就代表了成就,包含了成功,得到了地位。他們聚積了錢和一些物質上的東西,他們以為那就是才能、成就和成功的鐵證。他們以為隻要比他們周圍的人賺得多,買得多,就能贏得社會和別人的尊敬。他們對他們銀行存款之外的一切都不感興趣,他們不關心道德價值,隻關心買一件東西要花多少錢。

擁有大量金錢固然是成功者的一種象征,但是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其他類型的成功是與金錢毫無關係的。

古今中外,無論是哪一個時代,哪一個國家,都有著無數的為人類文明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卻隻有少量金錢甚至沒有金錢的成功者。無數偉大的哲學家、科學家、藝術家和音樂家,一生中都是很窮的。凡高、貝多芬,還有其他同等地位的人,死的時候一文不名,但世界上沒有人能算出這些過世的賢哲對人類所貢獻的價值。

時至今日,由於社會的豐富多彩,社會的發展所需要的人才也就越來越多種多樣。整個社會各行各業都不乏優秀者和傑出人士,他們雖然都為社會作出了傑出的貢獻,但他們並不一定很有錢,更談不上擁有大量的財富,然而,我們都應該承認他們是真正的成功者。成功,是個廣泛概念,有人一輩子很成功但不一定有名或利;反之,有人一輩子有名有利,但不一定為社會作出了一些貢獻,不一定取得了成功。

4.不要相信一切是命中注定

對於一個人來說,物質上的貧窮並不可怕,精神上的貧窮才真正可怕。如果有了不屈不撓奮鬥的精神,獲得財富隻是遲早的事。

有位青年時常對自己的貧窮怨天尤人。

“你是如此的富有,擁有那麼多的財富,為什麼還發牢騷?”一位老人問。

“財富?它到底在哪裏?”青年人迫切地問。

“你的一雙眼睛。隻要能給我你的一雙眼睛,我就可以把你想得到的東西都給你。”

“不,我不能失去眼睛!”青年人回答。

“好,那麼,讓我要你的一雙手吧!為此,我用10萬美元作為補償。”

“不,雙手也不能失去!”

“既然有一雙眼睛,你就可以學習;既然有一雙手,你還可以勞動。現在,你自己看到了吧,你有多麼富有啊!”老人微笑著說。青年人聽了這番話之後,恍然大悟,歡天喜地奔向了自己的新生。

事實上,麵對一貧如洗的處境,人們隻有兩種態度:其一是怨天尤人,不知所措,渾渾噩噩地活下去;其二則是加倍努力地工作,用行動使自己從這個境地中掙脫出來。

麥克·塔德是美國的一個百萬富翁,在獲得成功之前他曾幾經沉浮,他說:“我曾多次破產,但從未貧困。”記住,“貧困”和“窮苦”隻是一種精神狀態。對有主動精神的人來說,自己就是最大的財富。隻要好好利用這一財富,腳踏實地地工作,一定可以邁向成功的彼岸。

富蘭克林說過:“貧窮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以為命中注定貧窮或一定老死於貧窮的思想。”損失有形的物質財富並不可怕,而失去了主動精神這一無形的財富才是可怕的。如果你此時真的一無所有,那麼不正是一個放手一搏的最好機會嗎?

精神貧窮比物質貧窮更可怕。因為一個人一旦精神貧窮了,物質上再富有也百無用處了。

5.口袋要富,腦袋也要富

富人可能有個富口袋,也有可能剛開始時有個窮口袋,但他肯定有個富腦袋。窮人可能有個富口袋,也可能有個窮口袋,但最終隻會剩下個窮口袋,那是因為他們有個窮腦袋,沒有富腦袋。

窮人和富人最大的區別就是,富人允許自己的口袋空,但絕不允許自己的腦袋空;而窮人允許自己的腦袋空,卻不想讓自己的口袋空。

富人的口袋裏裝著窮人夢寐以求的東西——鈔票。

不過,窮人所能看到的也隻是富人口袋裏的東西,他們看不到富人腦袋裏的東西。其實,什麼樣的腦袋決定自己有什麼樣的口袋,或者更應該說你腦袋能裝多少東西,那麼你的口袋就能裝多少東西。前幾年流行這樣一句話“窮口袋,富腦袋”就是對此最好的闡釋。

腦袋和口袋是有著很大區別的,放進腦袋去的東西不但自己跑不掉,而且能給你的口袋帶來數不清的好東西。而口袋是有口子的,那裏麵的東西隨時都可能跑掉,甚至連你的“衣服”也給劃破。

事實上,每個人的腦袋形狀、容量都差不多,就算是有區別,也是大同小異的。最聰明的占1%,最不聰明的也占1%,剩下的98%都是一樣的。

整個社會的主體不是最聰明的1%,更不會是最不聰明的1%,而是占大多數的98%。許多富甲天下的人,也都是來自這個98%,許多窮困潦倒的人也在98%之中。

這也就是說,窮人與富人,在剛開始的時候腦袋都是一樣的,差別就在於後來他們往自己的腦袋裏裝的東西不一樣,裝的多少也不一樣。

洛克菲勒曾經說過:“即使把我的衣服脫光,再放到沒有人煙的沙漠中,隻要有一個商隊經過,我又會成為百萬富翁。”

這就是富人和窮人在腦袋上的差別。窮人隻能擁有裝錢的口袋,富人卻擁有賺錢的辦法和頭腦。

曾經有這樣一個人,最初他不僅有一個窮腦袋,更有一個窮口袋,可以說是一個徹徹底底的窮人。但是,他從9歲的時候就往自己的腦袋裏裝自己認為有用的東西,後來他也把這些有用的東西變成了一個又一個奇跡,書寫了一個從窮人到富人的神話。

這個人,就是被商界譽為經營之神的日本人——鬆下幸之助。

任何事物都是相對存在的,好與壞並沒有絕對的界限,它們之間往往可以發生轉化,而富人就是能把壞的事情向有利於自己的方向轉變,而窮人則把壞的事情弄得更加糟糕。

作為一個想要成為富人的人,我們不僅僅要關注富人的口袋,而且更要關注他的腦袋,特別是富人口袋還沒有鼓起來時的腦袋,看看他們都往自己的腦袋裏裝了些什麼東西。

現在市麵的東西特別多,有很多東西對我們充滿著難以拒絕的誘惑,但我們一定隻要那些能使我們成為真正富人的東西。

我們首先所要做的就是要分清楚有錢人和富人的區別,要知道做一個一時的有錢人很容易,但做一個真正的富人卻沒有那麼簡單。記住,沒有富腦袋支配的富口袋,總有一天會變成窮口袋的。

窮人不要把目光全盯在富人的腦袋上,而是應該放在自己的腦袋上,一旦自己的腦袋富有,那麼我們口袋的富有就是時間的問題了。也隻有我們的腦袋富有了,才能真正地駕馭財富,而不被財富所傷。

6.做一個富有人格魅力的人

做事先要做好人。要做好人,就要用真誠、愛心來打動人。要打動你的客戶,就要站在客戶的角度去看問題,做好服務。如此才能贏得人心,財源自然滾滾而來。隻有人格高尚、充滿愛心的人,才能在風起雲湧的商海常勝不衰,屹立不倒。橫觀縱覽中外成功的企業家,那些名噪天下的商界大亨,無一不是富有人格魅力的人。

“立身、立言、立德”是我國古代家長教育晚輩的箴言,立德是為“成材”的最高境界。在這個日新月異,以經濟為主體的今天,立德依然是成大事者最需要重視的。

亞洲首富李嘉誠是一位極富人格魅力並且十分高尚的人。李嘉誠在生意場上馳騁了半個多世紀,卻隻有對手,沒有敵人,堪稱奇跡。而這個奇跡正是由於他堅守做人的原則所造就的。

商場曆來似戰場,很多商人為了自己的利益,為了賺更多的錢無所不做,不擇手段,甚至不講人情、六親不認。而李嘉誠做生意時卻努力與對方做朋友,他既得到了利益,也得到了人心。這一切都得益於他有一顆善心,一顆道德之心。他說:“我對自己有個約束,並非所有賺錢的生意都做。有些生意,給多少錢讓我賺,我都不賺。有些生意,已經知道是對人有害的,就算社會允許做,我也不做,因為這是我一向做人的原則。”

李嘉誠做人最講誠信,他總是以一顆真誠的心對待別人,不怕別人虧待自己,就怕自己虧待別人。他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不怕沒生意做,就怕做斷生意。”李嘉誠對於誠信的追求已經近乎於完美,他反複告誡部下:“你要讓別人信服,就必須付出雙倍使別人信服的努力。”而他自己在平時的行為中,以身作則,總能夠贏得別人的信賴。為了贏得信賴,就得吃一些虧,就是他不怕吃虧,因而能夠得到別人的信賴。

他還強調:“有時看似是一件很吃虧的事,往往會變成非常有利的事。”

在創業的第5年,李嘉誠準備托運一批塑膠玩具給外國客戶,但對方在最後一刻突然要求取消訂單。當時李嘉誠並沒有向對方要求索賠,認為自己的貨物不愁銷路,所以,他很真誠地向對方表示,這次生意不成,以後還有機會繼續做生意,可以建立友好的關係。這次事件過去不久,有一天,突然有個美國客戶登門到來,訂了很多塑膠產品。原來該公司的一位高級職員,認識以前突然取消訂單的那位外國客戶,是他介紹這個美國客戶前來找李嘉誠的,說李嘉誠的公司不僅很有規模,而且信譽特別良好。李嘉誠以自己的誠實做人,為自己帶來了滾滾的財源。

如果說事業紅紅火火時講誠信還好理解的話,那麼身陷低穀之時,許多人就很難繼續堅持誠信了,正所謂“良心喪於囚地”也。然而,李嘉誠的誠信卻如同呼吸一樣,是亦步相隨,不可或缺的。他在1998年接受香港電台訪問時說道:“在處於逆境的時候,你要自己問自己是否有足夠的條件。當我自己處於逆境的時候,我認為我行!因為我有毅力……始終堅持以誠信待人,肯建立一個信譽。”

李嘉誠後來的經商經曆也證實了這句話,每當事業出現挫折時,他都可以憑借自己良好的誠信,順利渡過難關,或者改變被動局麵。

家有金山,不如細水長流。錢不要一次賺完,況且一次也賺不完。如果希望一次賺很多的錢,就可能是一種殺雞取卵的做法。

去過餐館吃飯的朋友都知道,我們點菜時,一般飯店、餐館的服務小姐總是推薦給你較貴的菜,並且是越多越好,你花光身上所有的錢她也不會嫌多。可是有一家餐館卻反其道而行之,幾乎每一位服務小姐等到客人點菜點到一定程度,她就說:“我看你們的菜點得差不多了,夠吃了。”

一般點菜的主人還是要堅持再點上幾道菜,可是小姐仍然說:“您的菜真的夠吃了。”這種情況無疑給點菜的主人一個下台階的機會,而客人可能就會說:“夠了,夠了,簡單點就行了。”小姐又說:“吃著再說,不夠再添吧。”主人說:“行行行,就這樣,先吃著再說吧。”

正由於站在客人的立場上說話,替客人著想,贏得了人心,因而許多人由於第一次在這兒請客的感覺很好,也就有了第二次、第三次……第N次來這裏請客。

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服務,才引來無數回頭客,生意哪有不火之理?

替客方著想,抓住主客心理“下菜”,靠回頭客提高效益,這實在是一種高明的舉措。

做人就要講求誠信,在追求誠信的過程中,不但可以體驗真善美的做人的快樂,而且還會使你受益匪淺,欣喜不已。

有一個小孩,父親生前是生意人,非常講究信譽,但在他生命中的最後幾年運氣糟透了,留下一大筆債務便一命嗚呼了。父親去世的時候,小孩隻有12歲。按法律規定,小孩完全可以不承擔這筆債務。正當父親的債權人後悔莫及的時候,小孩卻一一上門拜訪,許下諾言說給他20年時間,他會全部還清父親的債務。這需要多大勇氣呀!債權人沒有幾個人對此抱有希望,但事已至此並無辦法可言,隻有聽之任之了。小孩於是開始了還債生涯,到了27歲那年,他還清了所有債款!小孩縮短了還債時間,原因很簡單:一是自己許下的諾言成了一股強大的動力,促使他不斷朝著目標奮鬥。二是隨著不斷兌現諾言,債權人對他產生了極大的信任,比以前更加願意與他合作了。而且由於他的誠信名聲在外,與他合作的人越來越多,生意也越做越大,因而錢也越賺越多。小孩也許沒意識到,這筆財富讓他獲益終生。由於他花了15年時間去還一筆本來不屬於他的債務,他的信譽在生意圈子中產生了一股巨大的力量,幾乎沒有人不願意與他發生生意往來關係,結果他不但還清了債務,還成了一個富翁。小孩這一生以誠信為自己贏得了巨大財富。

給予信任或取得信任有時是要冒風險的,如果別人冒著受傷害的風險向你傾訴了自己的過失或缺點,那麼,他在心裏也盼你做出同樣的回應。

某布帛商店的經理對人說,他的商店中正在忙著將整匹的布帛剪成碎段。他說,隻要通過廣告大加宣傳,提示人們購買碎段的布頭比按碼計算的布帛便宜得多,就一定可以使人們樂於購買,因之可望坐收大利。但試問,一朝顧客發現了此種哄騙以後,還有誰願意再去光顧那位經理的商店呢?

沒有健康的品行,不誠實,這種人是很危險的。他們在平時也許會站在正直的一麵,但是一到利害關頭時,他們就要離開正直,讓邪惡的利益牽著鼻子走了。

翻閱美國的商業曆史,我們可以看到,50多年以前的大公司,在今日依然存在的幾乎寥若晨星。那些大公司,在當時登各種欺人的廣告,做各種欺人的勾當,真是盛極一時。然而它們卻大都短命,因為缺少信譽為後盾。它們終究是不可靠的,一時雖能欺騙得逞,但不久這種欺騙是要被發現的。那時它們就要被冷落、衰弱而終至失敗了。

一個言行誠實而有正義公理為後盾的人,與一個欺騙說謊話的人,不僅在他人眼中大相徑庭,即使在他們自己心裏,也對自己有著十分清楚的認識。一個言行誠實的人,因為有正義公理為後盾,所以能夠無畏縮地麵對世界。他有“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氣概。而一個言行不誠實的人,卻會在內心聽到這種聲音:“我是一個說謊話者,我是一個卑汙者,一個戴假麵具者。”

一個有著大宗財產,卻到處為千夫所指,為萬人所笑,出賣人格,出賣尊嚴,出賣名譽,出賣一切人格的人,財產對他又有何用?

一個腐化了他內在的最高貴的東西、失去了為人的資格的人,又怎麼能稱得上是一個真正的富人呢?

要成為一個誠信之人,關鍵在於了解正直的真正意義以及它與誠實的關係。正直與誠實經常交替使用,正直一般指一個人的整體而言。一般我們說一個人正直,代表這個人各個方麵都無可挑剔,誠實卻在於說話辦事時實在、不撒謊這個方麵。應該說誠實是正直的人必備的一方麵。

我們時常生活在不誠實裏,玩世不恭會被小部分人推崇,而且他們以“大家都這麼做”為由拒絕誠實待人。也許不誠實在短期會給你帶來一定利益,但最終遭受失敗的仍是你。和不誠實作鬥爭需要勇氣和強烈的對欲望的控製能力,一方麵在內心要和道德的“惰性”作一番鬥爭,戰勝虛假的心理,另一方麵在外界和不誠實的人、事作戰鬥,這也許會損傷朋友的感情和友誼。但從長遠的目光來看,卻是利大於弊的。

有了第一次,便會有第二次。一次撒謊,必然為了圓這個謊,下一個謊也就接踵而來,形成惡性循環。不誠實讓我們變成了偽君子,持久的虛假和謊言徹底扭曲了我們的人格,我們再也不能坦蕩地扮演合適的角色,我們會在無窮的虛假中失落了自己。不誠實阻止了我們的實踐,沉迷於虛構的成績中,實際工作卻忘卻了。我們除了良心的自責外還有什麼呢?

做每一件事、做每一筆生意都要用誠實與正直做基礎,否則,我們的內心將永遠不會安寧,也不會享受到自我肯定的喜悅。

有些年輕人初入社會,開始創業時,總認為商業上的信用是建立在金錢基礎上的。一個實力雄厚的人,就有信用,其實這種想法是不對的。與百萬財富比起來,高尚的品格、精明的才幹、吃苦耐勞的精神才是講信用的真實體現。

每個人都應該努力樹立良好的信譽,使人們都願意與你合作,都願意竭力幫助你。一個明智的商人不僅要有經商的出色本領,為人也要做到誠實、信用和坦率,在決策方麵要培養起果斷而迅速的決斷力。

許多銀行家非常有遠見,他們對那些資本雄厚,但品行差、信譽不好的人,絕不會放貸一分錢;反而願意把錢借給那些資金不足,但肯吃苦耐勞、小心謹慎、信譽良好的人。

銀行信貸部的職員們在每次貸出一筆款之前,一定會考察申請人的信用,對方生意狀況是否良好?能否成功?等到覺得對方確實可靠,沒有問題時,他們才肯貸出款去。

羅賽爾·賽奇說:“成功的最大關鍵是堅守信用。”一個人要想獲取他人的信任,要立下很大的決心,花費大量的時間,不斷努力才能做到。或從訂閱合同後從不違約做起,或從絕不開出空頭支票起步……要知道一旦信用喪失,生意必將失敗。

7.為了夢想,立即行動吧

立即行動的能力和善於安排行動計劃的能力對個人成功都是非常重要的。缺少這種能力,縱使你的目標再好,最終也難以達成。

許多成功人士感言,自己之所以多年來一直這麼努力,隻是為了圓心中的夢想,在他們看來,金錢和地位隻不過是夢想實現過程中的衍生品。夢想不僅是一個人活下去的希望,而且是一個人不斷前進的動力。

德田先生是在日本大阪大學附屬醫院就診時確定了要到大阪大學醫學係學習的。這一目標定下來之後,他就立刻付諸實踐。當天下午,他就到北野高中聯係轉學事宜,卻沒有成功。他沒有放棄,第二天他又到今宮高中聯係,結果聯係成了,他馬上回家向父親表明轉學的事,得到父親的同意,實現了他的第一個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