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上青春少年,台前白發蒼蒼”,這是年輕的傳統戲劇觀眾大量流失的傳神寫照。如何在留住現有老觀眾的同時,吸引更多新觀眾,讓傳統戲劇這朵中華民族文化百花園中的瑰麗奇葩永續發展,是戲劇界一直在思考的問題。但多年來的實踐表明,盡管業內人士不遺餘力,嘔心瀝血,結果還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八零後、九零後的傳統戲劇觀眾愈來愈少。
麵對這樣一張不容樂觀的“成績單”,是不是應該好好地反思一下:你的一往情深、幾許執著、廿年努力,是不是搞錯了對象?培養傳統戲劇的觀眾,固然離不開外部環境的熏陶,這是外因;更離不開人們的年齡、性格和氣質,這是內因。外因隻有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否則就徒勞無功。隻有對那些具備傳統戲劇觀眾基本素質的特定人群,進行長期的教育引導和環境熏陶,才有可能把他們從潛在的觀眾轉化為現實的觀眾,從而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如果針對所有的人群,漫天撒網,廣種未必能夠薄收,往往是對牛彈琴,事倍功半。
那麼,要成為一名傳統戲劇的觀眾,一般要具備哪些基本素質呢?雖然不能一概而論,但大致與年齡、性格和氣質有關。
關鍵詞:年齡
一個完整的人生,都要經曆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等四個階段。在人生的不同階段,因為環境、教育、閱曆、性格、體質等方麵的不同,對傳統戲劇認同和接受的程度也是不一樣的。
傳統戲劇講的故事很多取材於中國曆史,譬如戰國戲、三國戲、楊家戲、嶽家戲、水滸戲;唱的曲調一詠三歎,節奏舒緩;做的動作紛繁複雜,程式眾多。傳統戲劇的這些特性,對於不同年齡的人群而言,有截然不同的感受,好之者當作掌中寶,如癡如狂,惡之者當作路旁草,不屑一顧。
——少年。如今天真爛漫的少年,喜歡看電視裏的動畫片,可三十年前我還是少年的時候,因為沒有電視機,隻能看“小人書”——連環畫。一般而言,少年還不能理解傳統戲劇的文化內涵,不耐煩舒緩的表演節奏,最多愛看熱熱鬧鬧的“猴戲”,魯迅在《社戲》中對此有過傳神的描述:“最害怕的是老旦的出場,因為伊一唱起來就沒完沒了……老旦果然來了,咿咿呀呀了半天。我見她把手一抬,以為伊要進去了,誰知她又重新坐了下來。小夥伴們都喘著粗氣,幾乎要叫罵了起來。”
好在童年是一張白紙,師長愛在上麵畫什麼就畫什麼。再說,小孩子看戲,雖然不懂其中傳統的文化內涵,但對紅紅綠綠的戲劇外在形式有好奇心,就像幼兒園孩子能夠滾瓜爛熟地背誦《三字經》一樣,雖然不懂隱藏在字句後麵的內涵。培養傳統戲劇觀眾,務必從娃娃抓起,從小在心靈裏打上不可磨滅的印記,長大了即使浪跡天涯,也會夢牽魂繞。
——青年。青年處於人生的上升和擴張階段,身強體壯,血氣方剛,喜歡快速的節奏和新鮮的刺激,跟傳統戲劇中熟悉的故事、緩慢的節奏有些格格不入。而且,青年已經形成獨立的人格,剛剛擺脫對父母的依賴,矯枉過正,往往容易從過分依賴的一個極端走向過分叛逆的另一個極端,你要引導教育他熱愛傳統戲劇,無異於按牛頭喝水。真正從青年時代開始喜歡傳統戲劇的,不是一個沒有,但確實是少之又少。所以,對於青年這個年齡段的人群,不值得大動幹戈地去引導和推廣。
——中年。經過人生這個大熔爐幾十年的淬煉,四五十歲的中年人閱曆豐富了,內涵深刻了,性格圓融了,節奏緩和了,開始跟傳統戲劇的內涵和節奏接近了,所以在中年時期愛上傳統戲劇的,不乏其人。而且,人到中年,往往事業有成,有較高的社會地位和較強的經濟實力,成為家庭的核心力量、社會的中流砥柱、國家的棟梁之才。如果是商界的成功人士,可以從經濟上扶持傳統戲劇;如果是政界的成功人士,可以從政策上扶持傳統戲劇;如果是文化界的成功人士,可以從專業上扶持傳統戲劇。這是值得戲曲界大力培養和深度挖掘的一個潛在的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