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從演員穿漢服說起(2 / 2)

其實,服裝是最時尚的東西,變化很快。每個朝代的服飾不同,同一個朝代的每個時段也不同。二十世紀,開始是滿清的旗人裝,接著是民國的中山裝,後來是解放以後的列寧裝。改革開放以來,服裝的變化更是日新月異,每年甚至每季都要發布新的時裝。曆史上,每個民族的服飾更是千差萬別,難以考證,尤其像西夏這種沒有正史記載的少數民族政權,更是無從下手了。

別說各個朝代各個民族的服飾難以考證,即使能夠考證,如果拘泥於生活真實,每演一本戲,劇團都要根據這個朝代這個民族的服裝,置辦一套行頭,那麼每個劇團需要多少服飾?需要多少資金?戲劇題材豐富,曆史跨度很大,有列國戲、三國戲、隋唐戲、楊家戲、包公戲、水滸戲等等,不計其數,如何辦得起,辦得來?據媒體報道,光為《赤壁周郎》一個劇目做的八十七套戲服,就花了五十萬元,換成民間劇團,怎麼受得了!弄一本《赤壁周郎》可以,但每演一本戲都要置辦一批與該劇所反映的時代相匹配的服裝,恐怕也吃不消。

地方戲大多起源於清朝,離他們最近的古代就是明朝,所以采用明朝的改良服裝就順理成章了。問題是如今清朝早已走進曆史,對現在人來說也是古代了。那麼,演清朝的曆史劇,到底該穿什麼服裝呢?浙江金華的《夢斷婺江》、蘭溪的《李漁別傳》、武義的《壺山春雷》以及永康的《吳絳雪》,劇中人物的服裝都是接近生活真實的滿人服裝。

演清朝戲穿滿人服裝,跟演一般朝代的曆史劇穿明朝服裝不同,無法運用水袖等傳統的表演程式,似乎更像現代戲。而且,男人的前半個頭剃得油光可鑒,後半個頭拖著一根晃來晃去的長辮子,並不美觀。

如何解決清朝戲服裝的審美問題?我覺得有兩種辦法:第一,就是同化,讓滿人穿漢人的服裝。雖然滿族還是少數民族,畢竟掌握了漢族的政權,可以將其漢化。這絕不是異想天開,而是有成功的先例的。譬如浙江省蘭溪市婺劇團演的《三盜九龍杯》,講的都是清代乾隆年間黃三太、楊香武等綠林好漢的故事,穿的卻是明朝服裝,並沒有影響演出效果。蘭溪市婺劇團演的《百花公主》,講的是元朝蒙古人的故事,劇中人物已經完全漢化。譬如將蒙古老將巴勒改為漢人的名字八郎,完全穿漢人的服裝,觀眾不僅不以為怪,反而覺得順眼。第二,就是異化,把他們當作匈奴、遼金、瓦剌等沒有掌握漢人政權的少數民族。作為蠻夷,頭部掛狐尾,插上雉雞毛;皇帝不叫聖上,而叫“狼主”,這是古時少數民族對本族君主或首領的稱呼。

創新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如果像某些劇團讓演員穿“漢服”這樣的創新,為了創新而創新,還不如不創新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