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戲的觀眾都有一種思維定勢:大凡演曆史劇,不論發生在秦漢還是唐宋,演員一律穿明朝的改良裝。然而,最近看了一家民營劇團演的《孟薑女》劇照,卻給了我一個大大的意外。
近年來,專業劇團在藝術上充當了創新的“先行軍”,無論是音樂,還是舞美,都是大破大立,大有推倒重來之勢。如今,這股創新之風已經蔓延到婺劇的服裝。對於《情殤》和《赤壁周郎》的服裝,我一點也不意外;令人意外的是,走市場化道路的民營劇團居然也隨之起舞。劇中人物穿的服裝可謂大雜燴,皇帝、官員和孟薑女穿的衣服,寬衣大袖,博雅君子說是“漢服”,而其他人物穿的卻是大家所習見的“明服”。
乍一看,漢代的服裝確實寬衣大袖,《情殤》講的是戰國故事,《孟薑女》講的是秦朝故事,《赤壁周郎》講的是三國故事,若論年代,都是去漢不遠,很真實啊!這個“真實”,隻是生活真實,而不是藝術真實。藝術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所以,生活真實不等於藝術真實。戲劇作為一門藝術,既要講生活真實,更要講藝術真實。
眾所周知,戲劇的特征之一就是程式性,表演上有一套約定俗成的程式,服裝上也有一套約定俗成的規定,演的隻要是曆史劇,漢人都穿明代的改良服裝,不管戲劇故事發生在什麼年代,少數民族一般在頭部掛狐尾,插兩根雉雞毛,作為一種符號,起到一個象征功能,這屬於藝術真實的範疇。傳統戲劇的服裝,實質上是“歌舞之衣”,不僅要求色彩的鮮明調和、花紋的豐富精美,本身就具有整齊、勻稱、節奏、線條等形式美因素的造型藝術,而水袖、雉翎、靠翅、鸞帶等,更成為一種“舞具”,是戲劇表演程式的外延。
正因為戲劇的服裝有一套自己約定俗成的規定,所以不是寫實而是寫意的,觀眾隻要能夠從服裝上看出人物的大致特征就行了,譬如是男是女、是老是幼、是官是民、是貧是富、是文是武、是華是夷。具體到官員,觀眾對中國古代的官製並無興趣,隻要能夠大致分出品級的高低就行,譬如一品宰相、五品知府、七品知縣,而未必分得很仔細。中國古代的官製,從魏文帝曹丕開始實行九品中正製,九品中又有正和從之分,實際上有十八個級別。每個不同的品級,服裝的顏色不同,繡的圖案也不同。即使是相同的品級,文官和武將的服裝又不同。所以,婺劇的服裝沒有必要區分得很清楚,搞得很繁瑣。
一部中國服裝史,上下五千年,實際上是一筆語焉不詳的糊塗賬,你即使想弄清楚,恐怕也不能夠。服裝史作為一門專門史,科學的研究方法無非是將文獻資料和出土文物結合起來,相互佐證。有關服裝史的文獻材料不少,譬如存世的唐宋時期的書畫,人物的服裝樣式清晰可見;而出土文物就困難得多,無論是麵料,還是成品,都不容易長期保存。幸好漢墓中出土了不少畫像石,從中可以看出秦漢服裝的大致形狀。如果要仔細追究下去,秦漢服裝的麵料是什麼?當時因為生產力水平低下,雖然有絲綢,主要還是以麻為主,而現在的戲劇服裝的原料都是化纖,為了追求生活真實,是不是也要用麻做戲服?秦漢時是以植物染料染色的,而現在的戲服都是用化工染料染色的,而為了追求生活真實,是否也要用植物染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