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跳出婺劇看婺劇(1 / 2)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為什麼不能辨認廬山的真實麵目?因為身在廬山之中,視野為峰巒所障,看到的隻是一峰一嶺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蘇軾這首家喻戶曉的《題西林壁》,以幾句淺顯的語言,道出了一個深邃的哲理:大千世界,萬千事物,如果陷在固有的圈子裏麵,就會一葉障目,不見森林;隻有跳出固有的圈子,才能看清它的全貌,從而避免瞎子摸象。

如果將婺劇比作香爐峰的話,那麼可以將全國三百六十種地方戲比作擁有一百七十一座山峰的廬山。如果身陷其中,就婺劇論婺劇,或者就戲劇論婺劇,就等於在廬山裏看廬山,或者在廬山裏看香爐峰,自然是“不識真麵目”;隻有跳出婺劇,跳出戲劇,從娛樂、文化甚至經濟的視角,來觀照婺劇甚至整個戲劇,才能看清它的全貌。

從娛樂視角看婺劇

三十年來,婺劇跟其他傳統戲劇一樣,生存的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隨著娛樂方式的多元化,電視、網絡的先後普及,人們的娛樂方式越來越多元化,選擇的餘地越來越大,不必再局限於戲劇包括婺劇,導致受眾的急劇分流。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電視機進入農村的千家萬戶,並在很短的時間裏得到迅速的普及。電視普及以後,看戲的人越來越少,婺劇從巔峰一下子跌入低穀,從男女老少都看的大眾藝術,淪為少數戲迷愛看的小眾藝術。上世紀九十年代,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推廣和普及,對包括婺劇在內的戲劇又是一次致命的打擊。網上的世界很精彩,因為即時,一個消息可以通過網絡在瞬間傳遍全球;因為海量,網絡已經成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知識寶庫;因為互動,普羅大眾都可以隨時隨地參與其中;因為立體,網絡裏同時有文字、圖片、視頻等形式,豐富多彩。網絡世界兼有戲劇、電影、電視等數者之長,而且還有專門的遊戲,成為娛樂方式的集大成者。全國的網民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如今已經達到三億多。網絡不僅成為一種娛樂方式,更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很多人幾天不上網,就會感到渾身不自在。

包括婺劇在內的傳統戲劇,要想跟電視和網絡爭奪受眾,難於上青天。

從文化視角看婺劇

如果我們跳出娛樂這個圈子,再從文化這個更大的視角來觀照婺劇甚至戲劇直至所有的中國傳統文化,就會發現這樣一種可怕的現象:近百年來,悠悠五千年的傳統文化,受到西洋文化和港台文化的雙重夾擊,丟盔棄甲,不戰而敗,陣地日益萎縮,影響日益式微。

一九零五年,李叔同東渡日本留學,創辦“春柳劇社”,演出話劇《茶花女》、《黑奴籲天錄》等,成為中國話劇創始人之一。此後,話劇、歌劇、舞劇等西洋舞台藝術相繼進入中國,蠶食傳統戲劇的市場。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國門的打開,進入內地的不僅有西方先進的科技、現代的管理和高檔的商品,更有強大的文化。美國的搖滾音樂在國內風靡一時,美國的電影大片在國內所向披靡。同時,港台的流行歌曲和電影電視,也顛覆了正統的內地文化。都說婺劇的唱腔和念白以浙江金華官話為基礎,如同外語,外地人不易聽懂,其實是一種唐宋的中古語音;而香港歌曲所唱的粵語,則比金華官話更古老,也更難懂,因為它是秦漢的上古語音。可是,我們處處可以看到年輕人在模仿、在學習比外語還要難懂的粵語,一臉陶醉,自得其樂,可見港台文化的魅力,已經克服了語音的障礙。

一方麵,西洋文化和港台文化攻城略地,步步進逼;另一方麵,傳統文化丟盔棄甲,毫無還手之力。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作為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傳統戲劇包括婺劇的命運也就可想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