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卻金館》的“三長兩短”(2 / 2)

有了這“三長”,《卻金館》不愧是一部成功的廉政婺劇。當然,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卻金館》作為一部新編的曆史婺劇,遠沒有到十全十美的地步,先前的爭議,也並非空穴風。個人以為,還存在“兩短”:第一短,鄉土美不夠。婺劇作為流行於浙中西南地區和贛東南、閩北地區的地方戲,地方特色本是題中應有之義。最能體現地方戲泥土芬芳的是唱腔,非常遺憾,《卻金館》的音樂據說已經有所修改,也還優美,但據我的直覺,婺劇味道還是不夠濃。希望在優美的同時,更有婺劇自己獨特的個性,體現鄉土特色。此外,何夫人的服飾非常靚麗,梳了一個鬆鬆的頭,拖了一個長長的辮,穿了一身粉粉的裙,活脫脫一個大美女。可是,這個美女不像端莊穩重的官夫人,倒像一個年輕活潑的如夫人,或者是豔若桃李的歌姬,美則美矣,缺乏婺劇的個性。仔細查看比對《卻金館》的原始劇本,何夫人的形象沒有這樣張揚突兀,沒有這樣格格不入。這或許是導演二度創作之故吧。

現在的婺劇服飾蔓延著一種不良的傾向,就是追求惟美,美輪美奐,不論角色,不講身份,連丫環也穿得像小姐似的,結果觀眾連主仆都辨不出來了。譬如《江南第一家》,鄭氏家族三百餘口,本來是人人勞動、粗衣淡飯、勉強溫飽的節儉人家,族中每年給每個男人發一身衣服,每兩年給每個女人發一身衣服,僅能遮體禦寒,而我在視頻裏看到了一大群穿著華麗服裝的丫環。

第二短,古典美不夠。作為傳統婺劇,體現的是一種和諧的古典美。如果穿一身典雅的古代服裝,說一口時髦的現代漢語,就不夠協調了。戲曲是演給讀書人、不讀書人、老人、婦女和小孩同看的,語言的通俗易懂是第一位的,應盡量做到口語化。同時,為了體現古典美,有時也可用一點“如此”、“拜別”之類比較簡單、人所盡知的文言。用在日常生活中,人家說你半文不白;用在地方戲劇中,卻是恰到好處。在《卻金館》中,整個語言風格過於現代,缺少古典韻味,使用白話中的口語倒也罷了,偶爾還使用白話中的書麵語甚至是時髦的專有名詞。仿佛是在小橋流水、粉牆黛瓦的江南古鎮,突然看到一扇鋁合金門窗,顯得格格不入。譬如,“浙南山水”不妨改成“處州山水”,因為古代浙江沒有浙南、浙北的概念,而以錢塘江為界,以西、以北統稱浙西,以東、以南統稱浙東。

一管之見,未必允當,或許是“愛之深,責之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