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變不離其宗,各種劇種《百花公主》的異同,無外乎以下兩個方麵:第一,故事的結局,是喜劇還是悲劇。一種是喜劇,百花公主最終原諒了海俊,雙方重歸於好,以大團圓結局;另一種是悲劇,百花公主殺死海俊以後,拔劍自刎。若論高下,喜劇明顯不合情理,百花公主不可能輕易寬恕一個殺死父王、導致家破國亡的奸細,更何況欺騙了自己的感情,於公於私都講不通。百花公主雖然年輕懵懂,一時糊塗,忠奸不辨,但畢竟是愛憎分明的巾幗英雄,這種結局隻能貶低她的品格,模糊她的個性。按照百花公主敢愛敢恨、敢作敢為的性格,有恩報恩,有仇報仇,殺死海俊順理成章,合情合理,但已無法挽回王城陷落、兵敗如山的結局,隻能拔劍自刎,追隨父王於九泉之下。
當然,悲劇的結局過於殘酷,讓觀眾過於沉重,所以婺劇《百花公主》對結局作了些微改動,百花公主在殺死海俊以後,拔劍自刎之前,老將八郎及時殺到,兩股人馬會合一處,重整旗鼓,準備殺回王城。這樣處理,給壓抑的結局增添了一抹亮色。這是整個構思的巧妙之處。
北方昆劇團楊鳳一主演的《百花公主》,結局的安排獨具一格,百花公主在殺死海俊、拔劍自刎之後,加了一個《梁祝》“化蝶”式的尾聲,兩人死後的靈魂,雙雙升入天堂,結為夫妻。這樣的尾聲,也算是對喜歡大團圓的觀眾的一點寬慰吧。
第二,海俊的內心,有掙紮還是無掙紮。海俊作為臥底的奸細,遇到多情美貌的百花公主以身相許,不同劇種有截然不同的心理反應:一種是掙紮,既為百花公主的真情和美貌所感,又為自己的身份所困,欲愛不能,進退兩難,裏外不是人,產生人格分裂;另一種是利用,甘願做一個死心塌地的奸細,利用百花公主對自己的愛情,騙取信任,從而陷落王城、殺死王爺,算得上不辱使命。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況且海俊麵對的是一個多情美貌、俠骨柔腸的二八佳人,內心掙紮合乎情理,內心的鬥爭越是尖銳,劇情就越精彩。昆劇《百花公主》中,海俊的內心非常矛盾,對百花公主充滿愧疚:“歎建功誤入桃源洞,情思萬種胸中暗愧生。可歎俺身負使命,好姻緣偏卻要紮根在陰謀中。何去何從,身心行盼兩不同。”同時,對自己的命運充滿了無奈:“笑隻笑身成誘餌不自料,歎隻歎人生好物不堅牢,恨隻恨欲贖前愆無靈藥。羞難掩恩難報恨怎消?”而在婺劇《百花公主》中,海俊完全是利用百花公主的深情,內心的掙紮一閃而過,使其內心過於單調,情節過於平淡,是其美中不足之處。
上海京劇院史依弘主演的《百花公主》,將這個空中樓閣的故事,演繹成一部催人涕泣的愛情悲歌,確實是難得一見的大手筆。百花廳中,百花公主向海俊贈青虹劍,以身相許,共結鴛盟。海俊為國為情陷入兩難境地:“我若是背誓言負她情愛,昧天良怎對我三尺靈台?愁腸百結難排解,江六雲滿目悲涼滿目哀。”於是,海俊想了一個兩全之策,說服百花公主議和,卻不料陷入高昌國主帥鄒化龍的圈套之中,致使百花公主國破家亡。海俊拚死救百花公主逃離敵營,後二人相繼來至鳳凰山。這時百花公主的內心,更加掙紮:“為什麼用情反而毀社稷?為什麼真心求和反遭欺?為什麼欲罷幹戈卻不易?為什麼心上人竟然是仇敵?難道是隱姓埋名將我戲,卻為何鳳凰山前舍生忘死擋凶敵?難道說獻策議和是毒計,卻為何血染沙場染征衣?是真是假是敵是友,真真假假敵敵友友,百花仰麵向天問:是何人設下這堪不破道不清的人世之謎?”海俊因無法取得百花諒解,負疚自刎於定情之劍下。百花見此情景,更是傷痛欲絕,拔劍隨之自刎。戰爭中的愛情終被殘酷的現實摧毀,隻留下漫山血紅,一曲悲歌。
婺越京昆孰優孰劣?
越劇長於抒情,適合演才子佳人戲;婺劇剛柔相濟,適合演巾幗英雄。雖然各具特色,各有所長,但在演繹百花公主這個巾幗英雄這個藝術形象時,高下立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