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從看熱鬧到看門道(1 / 2)

兒時在家,聽大人說看戲,一看“台麵”(扮相),二看“做功”(演技),三看“喉口”(唱腔)。對年輕演員看“台麵”,要求長得好看,青春靚麗,賞心悅目,演技反而是次要的了;對年長演員看“做功”,要求做得好看,演技精湛,爐火純青,扮相差一點可以理解;對所有演員看“唱腔”,唱得好聽,或高亢激昂,或低回委婉。由此可見,當時不少農村觀眾,對婺劇演員的扮相要求高於演技。

有一位戲友曾經問我,知不知道如今在戲台前看戲的到底是些什麼人?一時語塞。據他觀察,大部分觀眾是“狗看花被單”,有的是文化偏低的老年人,甚至連字幕也看不懂;還有的是湊熱鬧的年輕人,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於山水之間,不看表演看美女,包括台上和台下的;真正酷愛戲劇又懂得戲劇的戲迷,是少之又少的。這種說法,得到了業內人士的認可:大部分觀眾與其說是看戲的,不如說是看熱鬧的。俗話說“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戲迷作為外行,除了現場感受演戲像過節一樣的熱鬧氣氛以外,是不是也應該看出其中的一點門道出來呢?所謂戲劇的門道,隻要肯去鑽研,其實並不高深,一言以蔽之,無非“四功五法”:“唱、念、做、打”和“手、眼、身、法、步”,把它們作為標尺,一條一條去衡量演員在舞台上的表演,或許就能做到八九不離十了。演員的扮相確實重要,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演戲畢竟不是選美,如果把扮相放在演技前麵,就有些本末倒置了。而且,一位優秀的演員,即使在外貌上有瑕疵,一般都可以通過巧妙的化妝,加以掩飾;反之,如果演技不行,演員即使長得貌若天仙,也不過是一隻擺設的花瓶。退一萬步講,就是現代選美,除了看模樣是否標致以外,還要考考參選者的智慧。

總體來講,京劇的戲迷比婺劇的戲迷要專業得多,更懂得戲曲的門道,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如果說,詩歌的神來之筆稱為“詩眼”的話,不妨把戲曲的精彩之處稱為“戲眼”。有的京劇戲迷,對劇目已經滾瓜爛熟,還是要進戲院看戲,不看全本,而看“戲眼”。一開始晃晃悠悠,漫不經心;一到“戲眼”,全神貫注,目光如炬;看完“戲眼”,一拍屁股,溜之大吉。如果“戲眼”演得到位的,當場給你喝彩,事後給你傳播美名;如果“戲眼”演得不到位的,當場給你喝倒彩,事後給你傳播臭名。雖然做得有點絕,但其對戲劇的鑽研精神,著實可嘉。

有的京劇名角,每次演唱都略有不同,並成為戲迷津津樂道的美事。如果名角演唱四句,四個戲迷約定各記一句,聽完一句,一人便出戲院,然後寫在紙上,把四句湊合起來,比較一下這次唱的四句戲詞,跟上次唱的有啥不同、高下如何、為何要這樣改。議論一番,便心滿意足,不再看戲,欣然散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