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金華府,大大蘭溪縣”,蘭溪既是商家經商的必爭之地,也是戲劇傳播的必經之地。遙想當年,安徽徽州的客商沿著新安江,浮舟東下,經浙江淳安,到建德,先沿著蘭江來到蘭溪,再沿著婺江抵達金華,沿著衢江抵達衢州,然後進一步發散到浙西南各地。江蘇蘇州的灘簧,從杭州出發,溯錢塘江而上,經富陽、桐廬、建德,再到蘭溪。蘭江上靠泊著鱗次櫛比的花船,船娘唱的便是灘簧。上世紀初,有人留下這樣的文字:“有管弦之音和嬌細的歌聲,清脆婉轉,如新鶯出穀,乳燕歸巢,回環折轉。約曆半小時之久,歌喉忽轉,愈唱愈低,愈低愈細,那聲音漸漸地就聽不清了。”
走進義烏會館,門口就是一個古戲台。從古戲台底下穿過,來到天井中,轉身看到戲台的梁架、牛腿及台頂的藻井上,雕有大量的飛禽走獸和戲曲人物等圖案,美輪美奐。尤其是藻井的共鳴聲和諧洪亮,體現了古人在建築方麵的智慧。鼎盛時期,在蘭溪經商的義烏客商有萬人之多,從戲台上的藻井、簷柱以及看台外美人靠的設計,可以想像當年的繁華景象。
當天的義烏會館張燈結彩,過節一般。四周彩旗飄飄,旗上寫著“永康代表隊”、“縉雲代表隊”、“龍遊代表隊”、“建德代表隊”等名字,來自浙江省十餘個縣的三百六十位戲迷彙聚蘭溪,暢談婺劇,那份熱鬧,那份喜悅,那份激動,都寫在一張張臉上。這裏還有一個特殊的代表隊——杭州代表隊,它是由在杭州工作的金麗衢人士組成的,冒著傾盆大雨大老遠趕來。
在嘉賓席上,一眼就看到大名鼎鼎的“小和尚”——著名婺劇表演藝術家吳光煜老師。與舞台上俏皮可愛的藝術形象相比,生活中的吳老師慈眉善目,一臉微笑,不斷跟慕名前來的戲迷合影留念。在第二十屆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頒獎典禮上,七十六歲高齡的他還配合上演了一場折子戲《拷打·提牢》,步履矯健,毫無龍鍾之態。整個晚會三個半小時,吳老師坐在嘉賓席上,始終腰杆筆挺,興致很高,連一般的年輕人都難以做到,或許跟他早年苦練功法有關吧。
席上,經吳鳳花老師提醒,才認出蘭溪市婺劇團“四大台柱”之一的許永芳老師。舞台上的許永芳,生龍活虎,扮演的人物有《雙陽公主》中英氣勃發的狄青,有《三盜九龍杯》中武藝高強的黃三太,有《百花公主》中老成持重的八郎,還有《安安送米》中的迂腐懦弱的薑詩;而舞台下的許永芳,帶著一臉羞澀的微笑,寡言少語,顯得謙和與拘謹,給人截然不同的感覺。
三
外麵的雨還在不停地下。晚上六點整,在鑼鼓喧天、熱鬧非凡的花頭台中,拉開了戲迷晚會的序幕。坐在席上,我靜靜地欣賞各地戲迷朋友奉獻的將近二十個精彩節目,一直沉醉在婺劇的古典美和鄉土美之中。
永康戲迷“煙”表演了《徐策跑城》,雖然年紀輕輕,但台步確實走得老態龍鍾,唱得也老成滄桑,完全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老徐策”形象。
武義戲迷演“雙簧”,台前的是一位男戲迷,隻做不唱,演《姐妹嫁易》中的張素花,比女人還要女人;台後的女戲迷隻唱不做,一曲“見多少王孫公子”,高亮清脆,引得台下的戲迷捧腹大笑。
金華的兩位女戲迷,上演了《君子亭》中的一出,足足有半個小時。那小生的扮相,真是無懈可擊,比專業的演員還要靚麗。晚會節目一般短小精悍,半個小時顯得有些冗長,從另一個角度也體現了戲迷的迫切心情:在婺劇名家和全省戲迷眾目睽睽之下表演,機會難得,要盡量多展示自己的才華。
……
節目的藝術水準雖然有些參差,但不乏亮點,畢竟大家是業餘戲迷,重在參與,開心就好。而且,在專業劇團表演水準有所下降的情況下,業餘戲迷的表演水準快速上升,個別戲迷如果在民間劇團演出,也不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