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理財須知的基礎理念
別讓“等有了錢再說”誤了你的“錢程”
最新的數據表明,現在的銀行存款總額已經超過了15萬億元人民幣,盡管目前處於“負利率”時代,但老百姓認為“更多儲蓄最合算”的仍然占到了38.5%。顯然,這種觀念和中國傳統的謹慎、保守的金錢觀是分不開的。
此外,生活中還有這樣一種觀念:認為理財是有錢人的事情,有錢人才需要理財。在很多人的腦海中,一說到理財就會聯想到銀行理財顧問為有錢人彙報每年的資產收益。很多年輕人一提及理財的話題,最常聽到的說法就是“我無財可理”。乍一聽,似乎覺得這話有理,年輕人剛剛從學校畢業,工資不高而開銷不低,這就使得年輕人成了“月光族”,甚至出現了透支好幾張信用卡的事。理財似乎離他們很遙遠,真的是這樣嗎?
事實上,越是沒錢的人越需要強化自己的理財觀念。譬如你身上僅有1萬元人民幣,但因為理財錯誤,造成財產損失,你的生活很可能會出現許多問題,而對於那些擁有百萬、千萬、上億“身價”的有錢人而言,即使理財失誤,損失部分財產也不會對其生活造成質的影響。因此,必須先樹立一個觀念,不論貧富,理財都是伴隨人生的大事,而且越是收入低的人就越輸不起,對理財更應以嚴肅而謹慎的態度去對待。
小王,本科畢業,參加工作剛半年,每月的工資是2 600元;小劉,專科畢業,也是剛參加工作,每月工資是1 500元。他們在生活支出上基本相符,都是單身,除去一些基本消費,隻是偶爾和朋友一起聚會的消費支出。
如果單純按照收入來比較的話,小王每月的收入比小劉多,他應該比小劉更具備理財的條件。可事實並非如此:他們兩人工資均是每月月初單位開支,結果半年後,小劉存了3 300元,小王存了不到600元。
很奇怪的現象吧?既然生活開支基本上類似,而收入更高的小王半年之後卻隻存下了不到600元。這並不是因為小劉有其他的收入,而是小劉更懂得計劃自己的收入和支出。讓我們分析一下他們各自的財務情況:小王在衣食住行上的開銷都要高出小劉,除去這些基本消費,在旅行、健身、購置自己喜愛的電子產品方麵還有一筆支出,粗略算下來,基本消費加上娛樂消費,小王的2 600元月收入所剩無幾。
而小劉雖月收入不高,但一切從簡,基本消費隻有800元,又沒有抽煙喝酒等其他嗜好。加上其他消費,小劉每月的開銷大概在900元左右,半年能節餘3 600元,除去一些別的開銷,小劉半年下來存了3 300元。
也許有人會認為小劉這樣做隻是節約而已,隻要小王也能節約一點,半年下來存款一定會比小劉多。有人甚至會不認可小劉的做法,認為他太摳門兒、太過分了!這叫什麼生活,而認為小王的做法更為瀟灑。如果你也有這樣的想法,那麼你需要改變思維。任何一個懂得理財的人都知道,收入高低和理財能力兩者是無關的事情。
其實,在我們身邊,一般人光叫窮:時而抱怨物價太高,工資收入趕不上物價的漲幅,時而又自怨自艾,恨不能生在富貴之家,或有些憤世嫉俗者更輕蔑投資理財的行為,認為那是追逐銅臭的“俗事”。殊不知,這些人都陷入了矛盾的思維當中—— 一方麵深切體會金錢對生活影響之巨大,另一方麵卻不屑於追求財富。
可見,對於生活在現實生活中的我們而言,既知每日生活與金錢脫不了關係,就應該正視其實際的價值。當然,若過分看重金錢亦會扭曲個人的價值觀,成為金錢的奴隸。
1 000萬元有1 000萬元的投資方法,1 000元也有1 000元的理財方式。
對於絕大多數的工薪階層而言,你們的理財之路可以從儲蓄開始累積資金。可以先按照這樣的計劃,無論你的收入多少,每月都將收入的10%存入銀行,而且保持“不動用”、“隻進不出”的原則,如此才能為聚斂財富打下一個初級的基礎。假如你每月薪水中有500元的閑散資金,在銀行開立一個零存整取的賬戶,利息不計算在內,20年後僅本金一項就達到了12萬元。由此可見,“滴水成河、聚沙成塔”的力量不容忽視。
總而言之,不要忽視小錢的力量,就像零碎的時間一樣,懂得充分運用,隨著時間的推移,自然會顯示出其驚人的效果。因此,年輕人在理財的過程中,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好高騖遠,總在幻想自己能一夜暴富,而理財是以後的事情。其實不然,隻有在腳踏實地慢慢地積累和投資的過程中,不斷提高自己的理財能力,才是正確的觀念。從現在開始理財,別拿沒錢當借口,其實你可以理財,這是你人生中最不該逃的一課。
明明白白理財,輕輕鬆鬆生活
在目前階段,儲蓄仍然是大部分人傳統的理財方式。但是將錢存入銀行,在短期內雖然是最安全的,但是從長期來看卻是一種非常危險的理財方式。你或許會對這種說法感到很詫異吧?其實存款到銀行最大的弊端就在於利率太低,非常不適合個人作為長期投資工具使用。我們假設一個人每年存入銀行1.4萬元,享受平均5%的利率,40年之後他就可以累積169萬元。但是這個結果與投資報酬率為20%的項目相比較,兩者收益相差達70多倍。更何況,貨幣價值還有一個隱形殺手——通貨膨脹。在通貨膨脹5%之下,將錢存在名義上利率約為5%的銀行,那麼實質報酬等於零,這樣也就是說,你的錢實際上已經貶值了。
《聖經》上有一則勸人善加投資理財的故事:猶太大地主馬太有一天要外出遠遊,便將他的財產托付給三位仆人保管。他給了第一位仆人5 000金幣,第二位仆人2 000金幣,第三位仆人1 000金幣。馬太告訴他們,要好好珍惜並善加管理自己的財富,等到一年後他將會回來。
馬太走後,第一位仆人將這筆錢作了各種投資;第二位仆人則買下原料,製造商品出售;第三位仆人為了安全起見,將錢埋在樹下。
一年後,馬太如約回來了,第一位仆人手中的金幣增加了3倍,第二位仆人的金幣增加了一倍,馬太甚感欣慰。唯有第三位仆人的金錢絲毫未增加,他向馬太解釋說:“唯恐運用失當而遭到損失,所以將錢存在安全的地方,今天將它原封不動奉還。”馬太聽了大怒,並罵道:“你這愚蠢的家夥,竟不好好利用你的財富。”馬太拿回了金幣,賞給了第一位仆人。
這個故事就是著名的馬太效應。故事中第三位仆人受到責備,不是由於他亂用金錢,也不是因為投資失敗遭受損失,而是因為他根本沒有好好利用金錢來投資。這個故事表明,古人在很早的時候就懂得重視投資理財。
有句俗話說“人兩腳,錢四腳”,意思是錢有四個腳,四個腳跑得比兩個腳要快,這樣也就是說錢追錢要比人追錢快得多了。
相信吉姆·羅傑斯(Jim Rogers)這個名字對於中國人來說並不陌生,一個在10年間賺到足夠一生花用的財富的投資家,一個被股神巴菲特譽為對市場變化掌握無人能及的趨勢家,一個兩度環遊世界的夢想家。
吉姆·羅傑斯21歲開始接觸投資,之後進入華爾街工作,與索羅斯共創全球聞名的量子基金。1970年,該基金成長超過4 000%,同期的標準普爾500股價指數才成長不到50%。吉姆·羅傑斯的投資智能已得到數字證明。
從口袋隻有600美元的投資門外漢,到37歲決定退休時的世界級投資大師,吉姆·羅傑斯用自己的故事證明,投資可以致富,理財可以改變命運。
對於個人或家庭來說,投資理財的根本目的是使自己的財產保值增值。我們提倡科學理財,就是要善用錢財,使自己的財務狀況處於最佳狀態,滿足各層次的需求,從而擁有一個幸福的人生。
因此,一個人一生能夠積累多少財富,不是取決於你賺了多少錢,而是你將如何投資,如何用錢賺錢。致富的關鍵在於如何開源,而非一味地節約。試問,這世界上又有誰是靠省吃儉用一輩子,將一生的積蓄都存進銀行,靠利息而成為知名富翁的呢?
人們常說猶太人是世界上最為出色的商人,他們經商的獨特之處就在於他們即使有錢也不會存在銀行裏。他們很清楚這筆賬:把錢存在銀行裏確實可以獲得一筆利息收入,但是由於物價的上漲等因素,基本上使得銀行存款的利率幾乎是與之相抵消了的,甚至是負增長。所以,猶太人有錢了一般多是投資實業,要麼放貸。他們是絕對不會將錢放在銀行裏“睡覺”的。猶太人這種“不做存款”的秘訣,其實正是一種科學的資金管理方法。在中國也同樣有這樣一句俗語叫做“有錢不置半年閑”,這就是一句很有哲理意味的理財經,指出了合理地使用資金,千方百計地加快資金周轉速度,用錢來賺錢的真諦。
在中國也有這樣的一個年輕人,他沒有任何家庭背景,最高的學曆也隻是大專學曆。他從月薪800元的工作開始,隻用了短短的5年時間,就成為擁有3套房產,淨資產200多萬元的80後百萬富翁。
這位年輕人就是項建庭,他在20歲時(2001年),也就是在讀大專的時候,因為在校外租房時感受到房價快速上漲,有理財意識的他在父母的資助下買下了自己的第一套房。雖然是50平方米的小居室,但這是他走向獨立生活的開始。隨著房價的上漲,他得到了自己的第一筆財富。
畢業後他從事房地產工作,雖然工資不高,月薪僅800元,但嚐到了甜頭的他還是在2003年初,和女友一起買下了第二套房子,並用第一套房子的租金歸還第二套房子的貸款。2003年底,又買了第三套房子。
隨著房價的大幅攀升,他的三套房產也日益增值,總價值早已超過200萬元。而很多與他年齡相仿的新白領青年,卻還在做著“月光”一族。
項建庭早已經開始了定期定額的養老投資,2003年他就投資開放式基金,每個月用200元到500元不等,分散地投資於不同的基金。目前項建庭已經把眼光擴展到了國際市場,他還打算進一步投資歐洲和美國的基金。
盡管項建庭與他的同齡人有著相同的起點,但他們在財富上的差距卻在拉大,今後還會越來越大。按照項建庭自己的說法,差距不過在於麵對金錢的態度,理財可以改變人生。
項建庭的致富故事,有一定的運氣成分,因為他正好趕上房價的大漲時期,但更多的還是因為他的理財意識和對機遇的把握。不少人也遇到了同樣的機會,但是卻沒有像項建庭一樣富起來。這就是由於理財意識和觀念的差距使然。
積累財富不能靠工資,而是靠投資理財對普通人來講,靠工資永遠富不起來,隻有通過有效的投資,讓自己的錢流動起來,才能較快地積累起可觀的財富。
一般來說,創造財富的途徑有兩種主要模式:第一種是打工,目前靠打工獲取工薪的人占90%左右;第二種是投資,占總人數的10%左右。
一些專業人士對創造財富的兩種主要途徑進行了分析,發現了一個普遍的結果:如果靠投資致富,財富目標則比打工的要高得多。例如具有“投資第一人”之稱的億萬富豪沃倫·巴菲特就是通過一輩子的投資致富,財富達到440億美元。還有沙特阿拉伯的阿爾薩德王儲也通過投資致富,他現年才50歲,但早在2005年,他的財富就已達到237億美元,名列世界富豪榜前5名。
通常來說,在個人創造財富方麵,比起投資,打工能夠達到的財富級別十分有限。但打工所要求的條件和“技術含量”較低,而投資創業需要有一定的特質和條件,因此絕大多數人還是選擇打工並獲取有限的回報。
但事實上,投資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可為、都要為的事。從世界財富積累與創造的現象分析來看,真正決定我們財富水平的關鍵,不是你選擇打工還是創業,而是你選擇了投資致富,並進行了有效的投資。
通用電氣前總裁傑克·韋爾奇號稱“打工皇帝”,他年薪超過千萬美元。巴菲特是世界“投資第一人”。我們可以通過這兩個典型人物的財富對比,來揭示打工致富與投資致富的區別。巴菲特40多年前創建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時候,僅投入1.5萬美元,後來通過全球性多樣性的投資,成為世界上最有錢的人之一。韋爾奇擁有超過4億美元的身價,與巴菲特的440億美元財富相比,就顯得太少了。可見致富方式選擇的差別,最終決定了韋爾奇與巴菲特之間存在著那麼遙遠的財富距離。
貧富的關鍵在於如何投資理財。巴菲特說過:一生能積累多少財富,不取決於你能夠賺多少錢,而取決於你如何投資理財。亞洲首富李嘉誠也主張:20歲以前,所有的錢都是靠雙手勤勞換來的,20~30歲之間是努力賺錢和存錢的時候,30歲以後,投資理財的重要性逐漸提高。李嘉誠有一句名言:“30歲以前人要靠體力、智力賺錢,30歲之後要靠錢賺錢(即投資)。”錢找錢勝過人找錢,要懂得讓錢為你工作,而不是你為錢工作。
為了證明“錢追錢快過人追錢”,一些人研究起了和信企業集團(台灣排名前5位的大集團)前董事長辜振甫和台灣信托董事長辜濂鬆的財富情況。
辜振甫屬於慢郎中型,而辜濂鬆屬於急驚風型。辜振甫的長子——台灣人壽總經理—— 辜啟允非常了解他們,他說:“錢放進我父親的口袋就出不來了,但是放在辜濂鬆的口袋就不見了。”因為,辜振甫賺的錢都存到銀行,而辜濂鬆賺到的錢都拿出來作更有效的投資。結果是:雖然兩個人年齡相差17歲,但是侄子辜濂鬆的資產卻遙遙領先於其叔叔辜振甫。因此,人的一生能擁有多少財富,不是取決於你賺了多少錢,而決定於你是否投資、如何投資。
當然,投資有風險,投資未必能致富,但如果你不投資,則致富的機會為零。有關投資理財最重要、最有價值的觀念是:“投資理財可以致富。”
有了這種觀念和認識至少可以讓你有信心、有決心、充滿希望。不管你現在擁有多少財富,也不管你一年能省下多少錢、投資理財的能力如何,隻要你願意,你都能利用投資理財來致富。
理財越早越好
生活告訴我們應該及早認識世俗。
實際上,世俗就是現實,就是凡事都要從實際出發來思考問題。你應該及早地認識到一份穩定且收入不菲的工作、一套屬於自己的房子、一款自己的私車等,是你追求安定幸福生活的基礎條件。
在國外,許多小孩子從他們入學起就開始理財方麵的學習和培訓。國外的許多成功人士,他們從小就具有了很強的理財意識,在他們很小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了理財活動,如存錢、打工、投資證券等。美國著名的股神巴菲特從幾歲開始送報賺錢,到10歲多一點就開始投資股票,得以成為最成功的投資者和富可敵國的全球首富之一,相信他的這種成功絕對和他從小就開始理財是有莫大關係的。因此,生活中投資理財勢必會成為家庭生活的主要任務之一。特別是家庭中的孩子,更應該向別人學習,成長為一個自強自立的現代人。認識世俗就是要你自己變得現實起來,充分認識錢在人生中的意義,與金錢交朋友。
在日常生活當中,做好家庭收入預算能保證你的錢能夠得到合理使用,使家人滿意地分享這筆收入。預算不應該約束你的行動,也不是讓你毫無目的地記錄開銷,它是讓你經過精心地計劃,幫助你物有所值,把錢花在刀刃上。比如你想置一個新家,繳孩子們上大學的費用、家人的養老保險金,想實現盼望已久的度假。合理的預算會讓你夢想成真,它會告訴你,怎樣節省不必要的花銷,以應付必要的大筆投資。
如果你想成為家庭預算高手,就應該多看看那些生活類雜誌,那裏麵有許多相關的經濟知識。它會告訴你,怎樣利用舊衣服、怎樣製作出物美價廉的點心、怎樣製作家具等。另外,附近的銀行開設了一種免費預算谘詢服務,他們會根據你家庭的需要,告訴你如何做出符合自己實際情況的預算。這項計劃是專門為你訂製的,對其他家庭並不適合。因為,你的財務問題就像你的身材和麵孔一樣,是獨此一家的。其他家庭的情況和你的情況是不一樣的。所以,這種預算的計劃價值也就更高。
下麵的一些建議將幫助你更好地做家庭預算:1.記錄每筆開支
對支出的情形有個徹底的了解,這是十分有用的。因為我們必須知道自己錯在哪裏,否則,就不能改進自己的計劃。如果我們不知道何處的支出應該適當減少,以及為何要減少開支,節約就是毫無意義的。所以,必須在某一時期(至少3個月)把所有的家庭開支都記錄下來。
我們應該做的是:列出家裏一年的固定開銷,比如房租、生活費、水電費和保險金等,然後列出其他方麵的必要開支,如買衣服的費用、交通費、醫藥費、教育費、禮金等。一定要切實地根據家庭的需求進行預算。
有時候,預算是要有嚴格的自製力的,誰都知道,這是一件很難做到的事,因為我們買不下所有的東西。但是,我們至少應該明白,有哪些東西是必需的,然後舍棄那些不是很需要的東西。你是否能為擁有一個溫馨的家而放棄購買昂貴的衣服呢?你願意自己做衣服以省下錢來買一台電視機嗎?很明顯,是否要這樣做都需要你和你的家人來決定。
2.每年儲蓄10%的收入
理財專家建議我們,盡管物價持續上漲,但是,如果你能節省十分之一的收入,幾年之後,你就能過上比較寬鬆的經濟生活了。所以,把你自己的固定開銷的10%存起來,或者投資在別的地方,還可以想辦法儲存一筆用來買車子或房子的資金。
3.準備一筆資金應急
很多財務專家都開始警告年輕的家庭:至少要存下3個月的收入才能應付緊急突發的事件。但是,要一次存很多錢是不太容易的。如果一次存200元,然後幾個月以後再存錢,那樣壓根兒就存不了多少錢,與其時斷時續地存錢,倒不如每月固定存下50元或100元的效果來得明顯。
4.經過家庭討論之後再進行預算
理財專家認為,隻有全家人支持的預算計劃才真正有效。由於每個人都對金錢持不同態度,還會受到教育程度和經驗的影響,所以,預算應該經過家人的集體討論才行,以消除每個人與他人在意見上的不同之處。
5.壽險至關重要
你知道人壽保險可以為你的家人提供哪些基本需要嗎?你知道一次性付款和分期付款有哪些不同之處和它們都有什麼好處嗎?你知道有哪些不同的付款方式嗎?你知道現代人壽保險有哪兩個意義嗎?這些和許多其他的問題對於你的家庭都十分重要,不光你的丈夫應該知道這些答案,你也應該知道這些答案。如果一個男性意外身亡,他的家庭可以得到人壽保險提供的最低生活保障;如果他還活著,人壽保險可以給他提供能頤養天年的特別資金。如果有一天,你的丈夫不幸去世,你的難題就會由你所了解的人壽保險知識去幫助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