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門閥名士(8)(1 / 2)

這個承諾隻有年輕無畏的司馬元顯敢發,在門閥士族秉政的東晉,下等士族、庶族不可能成為方麵大員,更別說劉牢之祖祖輩輩不過是一將。謝安曾說過:“劉牢之,不可獨任。”絕不能讓庶族專兵。司馬元顯看到的是眼前利益,隻要幹掉王恭,什麼都成,至於以後如何發展,管不了那麼多。

誰也抗拒不了這麼重的誘惑,何況王、劉二人本就不睦,劉牢之當下答應。王恭似乎感受到氣氛異常,為拉攏住劉牢之,當眾置酒,拜劉牢之為兄,許下諾言:“事成之後,我的職位你來做。”然而為時已晚,劉牢之已鐵心投靠朝廷。

當時形勢對三藩有利,荊州水師突至湓口,官軍毫無準備,匆匆逃走。荊州軍攻入江州,與司馬尚之的官軍在白石激戰,桓玄大破官軍,進至橫江,京都震動。

千鈞一發之際,進兵到竹裏的劉牢之突然宣布歸順朝廷,回兵攻打王恭。王恭戰敗,單騎逃走,由水路逃往長塘湖,準備投奔桓玄,可惜,為人告發,被擒獲,送京師建康,斬於倪塘。

王恭臨刑,仍舊一派名士風度,手理須鬢,神色自若,對監刑官說:“我暗於信人,所以到了今天這種地步,我的本心豈不忠於社稷!但願百世之下知有王恭。”

王恭之敗並非如他所言,敗於輕信劉牢之,而是敗於輕率性格。第一次勝利被衝昏頭腦,試想,桓溫多大的英雄豪傑,北伐屢立戰功,聲威卓著,擁有一支忠誠大軍,尚不敢向朝廷發難。王恭憑什麼?軍隊聽你的?還是老百姓聽你的?不過,王恭的確是魏晉*名士的傑出代表,“慷慨赴死易,從容就義難”,死算得了什麼呀!他死後,頭顱掛在朱雀橋上示眾,司馬道子仔細端詳他的頭說:“你何故要急著殺我呢?”

二州二府一國

王恭斬首,官軍在劉牢之率領下馬不停蹄進軍新亭。荊州軍畏懼北府軍聲威,回師蔡洲。

司馬道子做工作瓦解荊州軍,下詔任命桓玄為江州刺史、楊佺期為雍州刺史、桓修為荊州刺史,貶黜殷仲堪為廣州刺史。詔書一下,荊州軍內部果然大亂,桓玄、楊佺期喜出望外,殷仲堪勃然大怒。三人互相懷疑,各懷鬼胎,倉皇退兵。

荊州兵退到潯陽,三人回過味來,互相交換子弟為人質,重新確立結盟形式。王恭死了,眾人共推桓玄為盟主。朝廷見反間計不成,隻得重新委任殷仲堪。不過,三人同盟矛盾重重,破裂僅僅是時間問題。

桓玄占據江州,憑借名聲和家族地位登上盟主寶座之後,愈自驕矜倨傲,不把殷仲堪放在眼裏,楊佺期更不用說,寒士一個。其實人家楊佺期世代高門,他是東漢太尉楊震之後。從楊震開始到楊準,“七世有名德”。

楊佺期沉勇果勁,兄弟三人強獷粗暴,以武功出名,楊家兄弟自以為門戶高貴,江表莫比,有人把楊家比做琅琊王氏,楊佺期都恨得要命。可惜楊家過江太晚,又在北方胡族朝廷中做過官。再者,楊家婚姻不是高門士族之間聯姻,所謂“婚宦失類”,江南名士品評起來,楊家不上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