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自我升級,真正的自信來自實力(2)(1 / 3)

林晶成功了,而她的成功是可以複製的,因為我們盡管沒有她那樣的才華與際遇,卻可以學習她那種自信狀態與學習精神。在成功麵前,我們不應該感到驕傲;在失敗麵前,我們更不能氣餒鬆懈。自信增添我們戰勝困難的勇氣,學習則加添我們不斷向前的力量。世界著名的大提琴演奏家帕柏羅卡沙成名後,仍每天練琴6個小時,有人問他為什麼還這麼努力,他的回答是:“我認為我正在進步之中。”大師尚且如此,何況我們這樣的普通人物呢?要知道,唯有不斷地查缺補漏、學習進步,才能讓我們保持強大,讓我們的信心得以堅定。試想,如果我們已經變得足夠強大,也早已做好了準備,這時候哪怕困難如洪水一般降臨到我們麵前,我們用用不著落荒而逃。

培養危機意識,變危為機練內功

在困難麵前,很多人選擇了停滯不前,因為他們喪失了信心,以為自己還有很多退路,能夠找到讓自己妥協的理由。但是如果我們做事總是經常給自己留條後路,又怎麼可能全力以赴呢?以這樣的心態做事,可能永遠成就不了偉大的事業。項羽之所以能夠在巨鹿之戰中以少勝多,取得勝利,就在於他充滿信心,破釜沉舟,不給自己留後路,而是把危機當成了取勝的機遇。後來,他烏江自刎,則是徹底灰心喪氣的表現。可見,有無信心、樂不樂觀,對於事情成敗關係重大。

事實上,適度的危機感能夠激發一個人的潛能,可以提升一個人的工作績效。如果在企業中,人們覺察不到危機感,領導者就必須創造一種環境,讓他們產生不穩定感。心理學上的兩個重要發現解釋了這種現象:

第一,Yerkes-Donson規律表明,隨著焦慮程度的加深,人的業績也會提高。當焦慮度達到一個理想水平時,業績也會隨之達到最高點。不過,如果焦慮程度過高,業績就會下降。

第二,根據麥克利蘭的成就動機理論,當成功概率達50%時,人們取得成功的動力最大。換句話說,如果人們追求的目標或接手的任務具有挑戰性,但仍有極大可能成功時,人們追求目標或接手任務的動力最大。這說明,在企業中員工處於不同的狀態,其工作績效是不同的。

每次看到短跑運動員在田徑場上飛奔的時候,人們忍不住會問自己一個問題:這些運動員在平時也會以這種速度跑步嗎?這是一個看起來非常愚蠢的問題,但由此可以引申出一個更有深意的問題:為什麼這些運動員平時的速度跟比賽時的速度會有如此大的差異呢?

一個簡單而合理的解釋就是:他們在平時不會保持高度緊張。確實如此,對於比賽中的運動員來說,不停跳動的秒針、身邊閃過的選手,以及前方不遠處的終點線……都會給他們帶來巨大的壓力,使其無形之中產生一種強烈的緊迫感,從而使他們的精神保持高度緊張,速度自然也會加快。

因此,我們在工作中也要適當地培養危機意識,學會在克服危機的過程中練好內功。麵對危機,不給自己留後路,你就再也不會為後退的事分神擔心,擺在你麵前的隻有一種選擇,那就是向前、向前、再向前。可以說,越是危機感強烈、把後路斷絕得徹底的人,做起事也越能激發全部的力量,竭盡所能。以這樣的精神狀態去挑戰一切困難,自然是無往而不利。所謂“置之死地而後生”,說的往往就是這種情形。

李·艾柯卡是美國汽車業的傳奇人物:他從一文不名的推銷員做起,登上了美國福特公司總經理的寶座,但就在他快要退休的時候,卻遭到排擠,被迫離開了福特公司。從成功的巔峰跌入失敗的穀底,艾柯卡承受著常人無法想象的壓力。但是他並未因此灰心喪氣,相反,他覺得隻要再給他一次機會,他一定能夠東山重起。

蒼天不負苦心人,就當眾人以為艾柯卡會徹底沉淪的時候,一紙任命書讓他成了克萊斯勒公司的總裁。跟艾柯卡命運有些相似的是,此時的克萊斯勒公司狀態並不算好,甚至說極為糟糕,因為它已瀕臨破產。但是信心滿滿的艾柯卡相信憑借自己的努力,一定能夠絕地反擊,重振克萊斯勒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