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堅定信心,每個人都可以使公司有所變化(1)(2 / 3)

在打工者中,有些人以為齊瓦勃碰巧撿了個大便宜,卻不滿足,還在做白日夢。他回答說:“我不光是在為老板打工,更不單純是為了賺錢,我是在為自己的夢想打工,為自己的遠大前途打工。我要使自己工作所產生的價值,遠遠超過所得的薪水。我相信,隻要堅持下去,我就能得到重用,就可以獲得發展的機遇。”

抱著這樣的信念,齊瓦勃一步步升到了總工程師的職位上。25歲那年,齊瓦勃做了這家建築公司的總經理。

超越自我需要一個人堅持不懈地努力,而這一切離了信心幾乎是不可能做到的。Gopla研究發現,堅持和積累比素質和技巧都重要得多。相比之下,那些有信心堅持下來的人更有機會取得成功。我們大多數人,智力和能力相差並不大,知識和技巧也差不多,唯有信心一項能夠把我們區分開來。從這個角度來說,一個人的成功舞台是與他的信心大小成正比的。

在事業中,自信者堅持到底,不斷超越,取得一個又一個成功,而缺乏信心的人還在羨慕別人的成就,或者隻是無聊地歎息,任由自己的潛能白白浪費。他們忘了,想要獲得更多的發展機遇,首先要相信自己,付諸行動。因此,每一個人都不要輕易否定自己。你要相信一句話,“天生我材必有用”,隻有滿懷信心,不斷地給自己製定新目標,才能勇往直前,保持領先,創造一個個你原本不敢想象的奇跡。

每個人都可以使企業有所變化

在企業的發展過程中,員工並不是,也不應該成為一個旁觀者,因為這並不是企業在養員工,而是員工借助企業這一平台在創造自己的事業。隻有企業得到了良性發展,員工才有可能獲得更大的成就與更多的機會。因此,員工要想企業之所想,急企業之所急,用自己的努力推動企業進步。

在危機四伏的市場中,員工更要相信自己、竭盡全力,與企業一起度過金融寒冬,迎接經濟複蘇的春天。世上無難事,隻怕有心人,隻要你肯努力,你會發現自己也是可以幫助企業渡過難關、向前發展的人。

2005年4月19日,央視一套《焦點訪談》欄目報道了“牛仔褲專家鄧建軍”。

鄧建軍是江蘇常州黑牡丹(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高級技工,是新世紀全國首批七個“能工巧匠”之一,是全國職工職業道德建設“十佳標兵”,曾兩次受到胡錦濤總書記的接見。

是什麼讓鄧建軍在一個普普通通的崗位上,獲得如此多的榮譽呢?

這當然得益於他用創新在自己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績。

黑牡丹公司董事長曹德法曾經激動不已地說:“沒有鄧建軍示範帶動的科研團隊,我們的企業可能就沒有今天!”

鄧建軍剛剛參加工作那幾年,是中國紡織企業正告別傳統“金梭銀梭”的年代,國內企業特別缺少機電一體化的技術工人。黑牡丹公司有一批進口劍杆織機急需改造,鄧建軍興衝衝地接手了任務,但現場看過以後,心底不禁冒出一股涼氣。幾十台機器的各種電氣線路如一團亂麻,圖紙不知去向。一塊線路板有2000多個點需要一一測試、分析、測算,要想改造這些進口貨,任務十分艱巨。

他一咬牙,從最基礎的製圖開始做起,每天蹲在機器邊14個小時以上。經過他一番創造性的努力,這些機器終於改造好了,為企業節省了大筆的資金。

在工作的16年中,鄧建軍一直努力為企業創造效益,並把此當做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

2002年8月,世界流行的新產品“竹節牛仔布”在黑牡丹公司遭遇生產告急,如不能按期交貨,公司不僅會丟掉400萬美元的訂單外加付違約金,還要將市場拱手讓人。

鄧建軍急了,他帶著科研小組奮戰15個晝夜,自行設計安裝了4台分經機,成本僅為進口設備的1/8,保證了公司按時交貨。客戶滿意之餘,又續簽了800餘萬元的新訂單。

一提起染漿聯合機的4次改造,董事長曹德法就念念不忘鄧建軍。他說:“鄧建軍所帶領的團隊解決了連續生產不用停車這一難題,僅此一項就為企業創造經濟效益3000多萬元。”

在這項艱巨的任務麵前,鄧建軍不過是普通的一名員工,更何況,他才參加工作不久。但是他沒有選擇逃避,因為公司的利益就是自己的利益,他沒有喪失信心,因為他相信可以通過努力讓公司發生改變。結果,憑借過人的毅力與創新精神,他如願以償,幫助企業渡過了難關。因此,員工不僅要關心企業的發展,心憂企業的興衰,更要相信自己,用自己的努力去改變公司。要做到這一點,方法並不難找,關鍵是要幹一行,愛一行。下麵這個真實的案例就是絕佳的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