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困難麵前,信心勝於黃金(2)(2 / 3)

結果,經過一係列的改革,宜家非但沒在這場危機衝擊的浪潮下倒下,反而在競爭中逐漸取得了優勢,頑強地生存了下來。更重要的是,宜家也借機在生產、經營與管理方麵實現了自我提升。從這個角度來說,宜家甚至還要感激這場意想不到的經濟危機。

宜家所遭遇的困難也是歐洲同行其他企業都會麵對的,但為何宜家取得了最後的勝利呢?因為宜家從不灰心氣餒,而是把它看成了一次提升自我的機遇。中國有句老話叫“聞過則喜”,說的是當別人指出我們不足的時候,我們要感到高興,因為這讓我們看到了應該加以改進的地方。對於企業來說,挑戰和困難殘酷無情地衝擊著自身的薄弱環節,提醒企業要早做準備。

在談及金融危機所帶來的影響時,福建省外經貿廳廳長楊彪就結合實際情況談到了中國企業的發展機遇問題。他認為,企業要善於在困境中尋找機遇,化“危”為“機”。例如,世界金融動蕩導致以美元為代表的海外資產估值明顯降低,為福建省企業跨國並購帶來了機會;發達國家企業競爭力減弱,這有利於我們填補和占領更多的新興國際市場;一些中小企業生產經營困難,給品牌企業兼並重組中小企業帶來了良好的發展機會。

問題就是這麼簡單。隻要有信心,企業不但不會在金融危機的打擊下倒下,反而可能實現自我提升,變得越來越大、越來越強。是樂觀地選擇生存、走向強大,還是悲觀地等待死亡,這二者的差別可能就在一念之間。

信心,是一架走出泥潭、攀向成功的梯子

信心,是一架走出泥潭、攀向成功的梯子。信心可以喚醒一個人強大的內在力量,像進攻的號角一樣,號召人們走出失敗的泥潭,邁向成功的終點。

心理學家維克托·弗蘭克認為,人有了信心,就會產生意誌力量。人與人之間,弱者與強者之間,成功與失敗之間最大的差異就在於意誌力量的差異。人一旦有了意誌的力量,就能戰勝自身的各種弱點。一個人有了信心,有了意誌的力量,也就具備了敢於挑戰自己的素質。

維克多·弗蘭克原本是一位受弗洛伊德心理學派影響頗深的決定論心理學家,但在納粹集中營裏經曆了一段淒慘的歲月後,他開創出了別具一格的心理學流派。

維克多·弗蘭克的父母、妻子、兄弟都死於納粹魔掌,而他本人則在納粹集中營裏受到嚴刑拷打。有一天,他赤身獨處於囚室之中,突然有了一種全新的感受——也許,正是集中營裏的惡劣環境讓他猛然警醒:“即使是在極端惡劣的環境裏,人們也會擁有一種最後的自由,那就是選擇自己的態度的自由。”一個人即使是在極端痛苦、極度無助的時候,依然可以自由決定他的人生態度。在最為艱苦的歲月裏,維克多·弗蘭克選擇了自信樂觀、積極向上的態度。他沒有悲觀絕望,反而在腦海中設想,自己獲釋以後該如何站在講台上,把這一段痛苦的經曆講給自己的學生聽。

憑著這種積極、樂觀的思維方式,維克多·弗蘭克在獄中不斷磨煉自己的意誌,讓自己的心靈超越了牢籠的禁錮,在自由的天地裏馳騁。

維克多·弗蘭克在獄中發現的思維準則,正是每一個追求成功的人應具有的人生態度——充滿信心。

有信心的人總是積極主動的,而不像悲觀失望的人那樣消極等待,或等待命運的安排,或等待貴人的相助。有信心的人對自己充滿責任感,對明天抱有希望,他認為命運始終操縱在自己手中,自己可以積極主動地推動事情朝著有利的方向發展。他們視每一次挑戰為學習的機會、成長的信號,主動地淘汰自己、超越自己,並最終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