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如何與親友相處(4)(2 / 3)

失去了父親的兒子感到萬分的悲痛,在悲痛之餘他又為父親臨終時留下來的話感到不解:“父親明明知道我有許多形影不離的好朋友,為什麼父親要我在遇到困難時去找他那位已經多年不再聯係的唯一的朋友呢?”雖然對父親的話感到有些納悶,但是一向聽從父親教誨的他還是把父親留下來的紙條保存在一個穩妥的地方。

在父親死後的幾年裏,兒子依然像父親在世的時候一樣大把花錢,不斷宴請自己結交的朋友。當朋友遇到困難時他總是慷慨解囊,但是他卻忘了小時候父親對於自己如何理財的教誨。由於過度花費又沒有其他進賬,所以父親留下來的錢財很快就被花光了。幾乎一無所有的他向那些他曾經幫助過的朋友們尋求幫助,沒想到過去熱臉相迎的朋友們一個個都變得冷漠至極。

正所謂“破屋又遭連陰雨,漏船又遇打頭風”。一次,高利貸者到他家向他要賬,由於對方惡語相向,他一時氣憤便把對方打了個頭破血流。他知道對方一定不會善罷甘休,也許過不了多久自己就會被抓進監獄。一想到這些,年輕人開始害怕起來,他決定先到朋友那裏躲一躲,然後讓他們幫助自己解決這場災難。於是他連夜到各個朋友家中敲門求助,可是沒有一個朋友願意惹官司上身,甚至大多數朋友連家門都不願意讓他進。

在心灰意冷之際,他想到了父親臨終時留下的紙條。於是他簡單地打點行裝,開始尋找父親的那位多年不見的朋友去了。

雖然一路上曆經磨難,但他還是來到了父親的老友門前。父親的老友顯然並不富裕,看到這些他不由得又對父親的話多了幾分不解。當他疑慮重重地向對方說明自己的身份並且表明自己目前的處境時,對麵的老人很快將他拉到了家中,叫妻子趕快為年輕人準備可口的飯菜,他自己則迅速走了出去。過了將近一個小時的時間他才滿頭大汗地回來,並從外麵抱回來一個年代很久的壇子。令年輕人感到吃驚的是,壇子裏麵居然有十幾塊閃閃發光的金幣,更令他感到出乎意料的是,這位老人居然要將這些金幣全部送給他。老人一邊將金幣送到年輕人手中,一邊對他說:“這是我年輕的時候和你父親一起做生意時分得的利潤,你全部拿去,用它們還清債務,剩下的錢你就用它們去創造更大的財富吧。年輕人,想想你父親當年的做法,以後要知道怎樣積累錢財。”

年輕人帶著十幾塊金幣走了,他同時帶走的還有對真正友誼的大徹大悟。

故事啟示

真正的朋友往往不是那些錦上添花之輩,而是雪中送炭之人。危難之際見真情,真正的朋友必定能夠經得起時間和環境的考驗。如果隻能同享樂而不能共患難,那就不是真正的朋友。

一個成功的決策,等於90%的信息加上10%的直覺。

——美國企業家S·M·沃爾森

)第十九節 原來如此

有一天,張三在一條蜿蜒曲折的山間小路自駕散心。正在他悠哉地欣賞美麗風景的時候,迎麵突然開來一輛貨車,而且那個滿口黑牙的司機還搖下窗戶對他大叫了一聲:

“豬!”

張三越想越納悶,也越想越生氣,於是他也搖下車窗回頭大罵:

“你才是豬!”

才剛罵完,他便迎頭撞上一群過馬路的豬。

故事啟示

在社會生活當中,人們通過語言交流進行著各種信息的交換和傳遞,但由於各種客觀因素的存在使得並不是所有的信息都能準確無誤地被人理解、接收。於是類似張三這樣的狀況就會頻頻發生,由於信息不對稱而引發人們進行了逆向選擇。

信息不對稱是由阿克爾洛夫等人提出來的,指市場經濟活動的主體掌握了不相同的信息。而具體在語言交流當中,就表現為意識交流主體掌握了不相同的信息。

並不是說所有的“豬”這個字都含有罵人的意思。那個大叫一聲“豬”的司機知道他後麵有一群正在過馬路的豬,而張三並不知道前邊有這樣的狀況發生。最終的結果是張三傾向於認為在此情況下聽到的所有“豬”字具有罵人的意味,這就是張三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的逆向選擇。

社會生活是人和人之間各種利益的綜合,利益的衝突往往會導致人們社會行為的衝突。在這種種衝突之中,為了盡量維護自身的利益,有時一些不惜損害對方利益的現象便會發生。

而給他人以善意的寬容和信任是解決信息不對稱的很好的途徑之一。

如果朋友是盲人,我就從側麵看他。

——儒貝爾

)第二十節 真正的朋友

阿拉伯傳說中有兩個朋友在沙漠中旅行,在旅途中的某點他們吵架了,一個還給了另外一個一記耳光。被打的覺得受辱,一言不語,在沙子上寫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