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如何與親友相處(1)(2 / 3)

苦行僧聽了,頓有所悟。他仰天長歎說:“我天涯海角奔波著找佛,沒有想到佛就在我的身邊。原來佛就像一盞燈,隻要我點亮了它,即使我看不見佛,佛也會看到我的。”

故事啟示

故事中的盲人,不論他出於什麼目的,但他確實為他人送去了一點光明,在漆黑的夜裏為人們照亮了前進的道路。是多麼的無私!

這正如家人一樣,彼此之間相互付出卻從不記回報,是無私的。家人是需要我們更加關注和愛護的,而我國又是一個注重家教禮儀的傳統文化占主導地位的國家,大多人永遠是把家庭放在第一位的,把家庭看作是自己奮鬥的力量來源和最終目標。

我們對家庭付出的經曆和投入的感情是無法計量,呈幾何增長的。家,寄托著我們太多美好的祝願和希望。但是,如果一個人對家人都不懂得去關心愛護,不為之付出,其結果是不可想象的。同樣,這樣的一個人他又怎麼會在工作中去團結同事,關心他人呢?其結果往往使自己的處境內憂外患,事業舉步維艱,家庭貌合神離。

在沒有家庭的支持下,我們又有什麼動力在外打拚奮鬥,即使是取得了小的成功,你這又是為了什麼,我們也就失去了人生最終要的可以為之奮鬥一生的東西。久而久之便會越來越沒有動力,越來越迷茫,不知所措。可以說人的一生都是在為一個家奮鬥,是為了讓家人生活得更美好、幸福;而家也是你我在外辛苦奔波了一天後,可以得到片刻舒服、安心的避風港。

慷慨助家,為家人點燃我們自己的生命之燈吧,這樣,在生命的夜色裏照亮家人,我們才能尋找到自己的平安和燦爛!

知道他自己尊嚴的人,他就完全不能尊重別人的尊嚴。

——席勒

)第三節 鋼琴家與鞋匠

德國一位著名的鋼琴家應一位素不相識的富翁的邀請,前去參加他的一個宴會。宴會中,富翁請鋼琴家為大家演奏一曲,鋼琴家勉強彈了一曲。

後來,鋼琴家得知富翁是一個暴發戶,以前是一個皮鞋匠。

一次,鋼琴家也舉行宴會,他邀請了一些名流,還邀請了暴發戶和上次在他家參加的一些闊少和小姐們。飯後,鋼琴家捧出一雙破舊的皮靴,讓暴發戶為他補補。

暴發戶不解,問:“你這是什麼意思?”

鋼琴家說:“我是鋼琴家,你是皮鞋匠。上次我在你家的時候,你讓我拿出我的看家本領。這次你到我家來了,你難道不願意讓大家欣賞一下你的看家本領嗎?”

故事啟示

在與朋友相處時,無論遠近,有時我們都會請求朋友幫忙,而所托之事中有些是我們不能或由於某些原因無法辦到,還有些是自己不願意做的,但你有沒有想過,自己不願意的事,朋友是否也會介意,自己的拜托是否會給朋友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當我們請求朋友幫忙做些事情時,要詳細地詢問朋友是否願意,是否會給朋友造成不便,如果存在這些情況,我們就不要繼續勉強朋友,否則會使朋友感到反感,影響兩人的友誼,是得不償失的。

不要讓故事中發生在鋼琴家和鞋匠之間的事,在自己和朋友之間再次上演,這樣會使雙方都不愉快。朋友是需要我們加倍關心的,隻有讓對方感受到你的關心,讓對方了解到他在你心裏的重要地位,才會使你們的友誼走得更遠、更穩定。

讓別人做他不願意去做的事情時,一定不要強求。站在他人的角度上想一想,自己假如遇到這樣的情況,會比別人更難堪。古訓不可忘:“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一個人的才能就好像一個分數,他的實際才能好比分子,而他對自己的估價好比分母,分母越大則分數值越小。

——列夫·托爾斯泰

)第四節 給予與付出

一個猶太人的孤兒院遭到了飛機的襲擊,一顆炸彈扔進了這個孤兒院,幾個孩子和一位工作人員被當場炸死,還有幾個孩子受了傷。其中有一個小女孩傷得很重,傷口在不停地流血。

然而感到慶幸的是,沒過多久,一個外國援助醫療小組來到了這裏。小組隻有兩個人,一個女醫生,一個女護士。

女醫生馬上對那個小女孩進行搶救,但在救援的過程中出了一點麻煩,因為小女孩失血過多,需要輸血,但是她們帶來的不多的醫療用品中沒有可供使用的血漿。於是,醫生把注意力放在了在場的人的身上,她給所有的人驗了血,終於發現有幾個孩子的血型和這個小女孩是一樣的。可是,又出現了一個麻煩,那就是這個醫生和護士都不懂本地區的語言,而在場的孤兒院的工作人員和孩子們隻聽得懂母語。

無奈之下,女醫生隻好用自己會的母語加上一大堆的手勢告訴那幾個孩子:“你們的朋友傷得很重,她流了很多血,需要血,而你們的血型與她的吻合,你們願意給她獻血嗎?”孩子們呆呆地站在那兒,好像明白了她的意思,但眼裏卻藏著一絲恐懼。

他們沒有人吭聲,沒有人舉手表示自己願意獻血!這一切出乎女醫生的意料之外,她一下子愣在了那兒,沒了主意,為什麼他們不肯獻血來救自己的朋友呢?難道這些孩子沒有聽懂我的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