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經濟發展階段來看,中國還處於上升期,這是2008年全球經濟衰退發生後中國經濟仍有一個較高增長率的主要原因。目前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按現有彙率計算超過日本是一個節點,以後也會繼續超過日本。但是,中國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還有很大距離:日本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經超過3萬美元,而中國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才4 000美元左右,從數字上來看中國經濟還有一個很大的成長空間。對經濟增長,要記住:隻有科學技術進步、市場擴大、分工深化和企業家的創新才是持續的增長動力。
國際經濟形勢顯示,美國經濟複蘇的前景並不明朗。從目前來看,美國經濟二次探底不一定發生,但認為這場世界性經濟危機就這麼過去了,還不現實。按照熊彼特的商業周期理論,人類進入近現代社會以來,每一長波經濟增長,都是一波科技革命所推動的。第一次和第二次產業革命,都導致一波很長的經濟增長,而20世紀50年代以核能和航空航天技術以及IT技術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其實都是改變人類生產生活方式的革命,都促進了人類經濟的大發展。如今這場世界衰退,從表層上來看,好像是從金融風暴引起的。但實際上是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動經濟增長的潛能已經發揮殆盡的結果。按照這個理論,在能真正改變人類生活方式的新的科技到來之前,西方發達國家乃至全球經濟將會進入一個非常漫長的恢複期。當然,就2009年下半年以來全球經濟的增長格局來看,中國、印度以及其他一些亞洲、非洲甚至一些拉美國家在未來都有較快的經濟增長速度,但這並不能改變全球經濟麵臨著一個較長時間的複蘇期這一點。
譬如,從美國經濟整體來看,情況就比較糟糕。盡管奧巴馬執政以來,美國政府采取了新的刺激經濟政策,這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任何問題,還很有可能把美國經濟弄得更糟。現在美國的失業率居高不下,房地產低迷不振,銀行倒閉不斷發生。在此情況下,奧巴馬政府一方麵增大貨幣發行,擴大政府開支,另一方麵又要減稅,還呼籲人們盡量節儉,增加儲蓄,這顯然不是一個自洽的宏觀政策,結果隻能使政府負債越來越重,並有可能使美國經濟陷入“流動性陷阱”。現在,美國的一些經濟學家對美國經濟複蘇前景大部分都比較悲觀,不是沒有道理的。加上歐洲和日本經濟到全麵複蘇還有很長距離,中國的外貿出口在未來幾年內實在不容樂觀,而目前看來隻能是恢複性的增長,至多也隻能有一個較慢的爬升。再期望我國像過去十多年那樣有每年20%以上的增長,已經不再現實了。因而,未來中國經濟的增長,必須轉向內需。
靠“縮小地區間差距”還是靠“增加迂回生產”?
從中國內部來看,從區域上看國內生產總值好像還有很大增長空間,如中國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有個梯度上的差距,上海、北京等地基本在人均10 000美元左右,沿海一些省份則有5 000~6 000美元,而內陸基本在3 000多美元或以下,甚至隻有1 000多美元。有經濟學家認為,如果這些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水平低的地區發展起來了,那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會有一個量到質的提升。但是實際問題不是這樣簡單。開發西部,不一定是要投多少錢就能解決多少問題,關鍵是人才流動。財政向西部傾斜,不意味著人才會流向西部,企業家也不一定會齊聚到西部去進行“淘金”或者到西部進行大開發。現代經濟增長主要靠分工和市場的深化,用英國20世紀初一位經濟學家揚格(Allen Young)的看法:要依靠迂回生產。生產越迂回、分工越細、市場範圍越大,一個國家的國內生產總值就越高。用現在的經濟學話語和實際統計方法來說,就是服務部門占國內生產總值份額越來越大。要減少中西部的差距,恰恰要主要市場的擴展和深化,依賴人力資源的流動。
隨著高等教育的普及,以及西部地區的人們尤其是中西部農民工出來到東部打工,西部的人均土地和人均資源占有水平就上升了,如西部市場再有一定的自發成長,東西部地區差距的人均收入差距就會縮小。譬如,如果中國的城市化率能像西方發達國家那樣達到80%~90%,一個農民有那麼多地可種,農民才能真正地富裕起來。如果隻是考慮在財政上支持西部,並鼓勵西部的人待在西部,那隻會越支持西部,西部地區反而越窮,東西部的差距也會越來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