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三個因素綜合起作用,中國居民收入即使增加了,也不敢消費。最終所導致的結果是,居民家庭的消費率在近些年高速增長時期持續下滑,最終導致中國最終消費需求疲軟。
理清了最終製約和決定國內總需求不足的最終消費需求疲軟並多年來持續下降的原因,也就大致知道我們的經濟體係和製度的問題症結之所在了。2010年下半年以來,宏觀經濟增速持續下滑,隻不過把這些問題鮮明地暴露了出來而已。基於上述因素分析,筆者認為,在目前的宏觀經濟格局中,要啟動內需,以確保中國經濟在一個相當長時期中有一個相對穩定和可持續的增長,關鍵就在於要根本調整我們的宏觀政策基本導向,並相應地改革我們的財稅體製和政治體製,解決以上製約國內最終消費不足的三個體製和政策導向上的深層次問題。隻要徹底扭轉了勞動者收入在國民經濟份額持續下降的趨勢,采取並真正貫徹了實實在在的“富民”政策,才能有望真正啟動內需。
二、如何啟動中國家庭的居民消費需求快速增長?
根據上述導致近幾年中國最終消費不斷下降的三個因素,在“切實富民”和啟動國內最終消費需求方麵,目前看來大致也有三個可能的政策選項:
第一,通過提高個稅起征點、降低勞動收入稅率和增加工資等多項政策選擇,來較快地提高勞動者的收入,尤其快速提高低收入階層的可支配收入,盡快並迅速扭轉勞動收入占國內生產總值份額下降的趨勢。在這方麵,要學習日本政府在20世紀60年代經濟高速增長時期的做法和經驗,製定出鮮明的且切實有效的提高勞動者收入的“富民”計劃。
第二,要在國民收入初次分配上做些文章,扭轉並切實改進中國的收入分配差距不斷拉大的問題。在快速和較大程度上提高城市低收入家庭的可支配收入和農民收入的同時,要有意識地且大幅度地降低政府財政收入的增速和份額,並通過推出一些財稅體製改革的具體措施,提高政府財政收支的透明度,加大人大代表對各級政府財政收支的監督,推行依法行政和陽光財政,從而盡可能地減少政府官員權力尋租的渠道和可能。這將是改進中國社會財富占有和收入分配差距過大並仍在不斷拉大之現狀的根本之策。
第三,盡快推出能使全社會絕大多數城鄉居民得到真正實惠的醫改方案,並投巨資加強社保體製的建設。譬如,在未來的財政預算支出和4萬億諸如此類的刺激經濟增長的方案中,要真正舍得切出一大塊來用於醫改和社保方麵的支出。在目前財政狀況相對還比較寬餘的情況下,與其花巨額資金來扶持生產能力已經大幅度過剩的鋼鐵、汽車、造船、石化、輕工、紡織、有色金屬、裝備製造和電子信息九大產業,與其把巨額資金投向高速鐵路、高速公路、機場、碼頭等已經相對寬餘的——如果說還沒達到過剩的程度的話——大型工程和設施的建設,不如在目前相對寬餘的政府財政收入的情況下,把巨量資金投於醫保、社保、教育以及科學、文化等公共服務部門,從而提高全國的醫療效率、教育投資占國民收入的比例,以及教科文衛的服務水平和效率。反過來說,隻有醫保、社保搞好了,普通家庭子女的教育投資的私人花費相對減少了,人們才會對未來有確定的預期,才敢花錢,才敢消費。也隻有這樣,居民家庭消費和國內需求才會被真正撬動,中國的經濟增長才會是可持續的,才會走向一個財富增加拉動消費、消費增長拉動投資、企業投資擴張推動整個經濟增長這樣一個良性循環的軌道。相反,如果把這4萬億乃至18萬億諸如此類的刺激經濟增長巨額資金仍然投在什麼九大產業和大型工程項目上,結果將會是內需依然拉動不起來,卻加劇中國製造業的生產能力過剩。這樣做下去,即使在短期中保住了經濟增長的速率,卻把更多的經濟與社會問題推向未來,使我國經濟在未來陷入更加嚴重的危機和更長久的問題。
最後也必須指出,除了上述三個可考慮的宏觀政策選項外,深化金融體製建設與改革,使金融市場尤其是股市更加透明、規範和公正地運作,加快建設多層次資本市場體係,發揮金融市場的資源配置功能,保持股市穩定的增長,對拉動內需也有諸多直接或間接的作用。在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隻有社會絕大多數人覺得手中的財富不斷增加了,經濟才會走向一個良性的循環。因為,隻有當人們時時感到手中的金融資產和財富不斷增加,並對未來有較為確定的預期,他們才敢花錢,才敢消費。由此來看,盡管股市的穩定和繁榮乍看來與內需沒有直接作用,但在現代實體部門和金融部門千絲萬縷地連接在一起,從而人們手中的金融資產和貨幣資產之間的界限越來越分不清的情況下,隻有股市的持續繁榮,才會有持續的消費增加和持續的投資增長。從這個意義來說,金融市場的穩定和繁榮應該是實體部門的真實增長的先導和點火器。從這一視角來看,在實體部門經濟步步趨冷的格局中,決策層應該采取實實在在的措施,推動股市、期貨市場發展以及債券發行規模,並積極發展企業債、公司債、短期融資券和中期票據等債務融資工具,從而通過金融體係的建設和發展,來提高人們的信心,來切實增加人們手中的金融資產和金融財富。這樣做了,會進一步促進人們的消費需求和投資欲望,從而提高人們的信心,以促使整個經濟盡快複蘇。
綜合上述分析,我們認為,在目前國內宏觀經濟的基本格局和世界經濟趨於衰退的大環境中,要真正啟動內需,要確保中國宏觀經濟健康、穩定、可持續的長期增長,在目前采取積極的財政政策和寬鬆的貨幣政策的同時,要采取有效措施通過實施新的“減稅計劃”,大幅度地降低個人所得稅和企業稅負,並加大在醫保、社保、城鄉公共設施和其他公共服務方麵的支出,改變目前我國的國民收入分配以及再分配向政府傾斜、財富越來越向國家轉移和集中的趨勢,並要徹底改變積累率遠遠高於消費率現實格局,真正實現“讓利於民”和“藏富於民”。隻有這樣,才能預期在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國家逐步富裕的同時,要讓全體國民享受到經濟增長所帶來的好處,這樣才能夠徹底消除製約中國經濟發展目前所麵臨的內需不足的瓶頸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