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敬梓誕生於安徽全椒一個科舉世家的名門望族,出生後便過繼給伯父吳霖起為嗣子,字敏軒,號粒民。
是年,顧炎武已故二十年,黃宗羲已故六年。
康熙四十一年(1702)
吳敬梓二歲。
是年,嗣父吳霖起已候補拔貢十六年。
萬斯同故。
康熙四十四年(1705)
吳敬梓五歲,嗣父為其請塾師先生。
是年全祖望生。
康熙四十八年(1709)
吳敬梓九歲,其所居全椒探花府修繕完工。
是年,圓明園在京城西郊動工興建。
康熙五十年(1711)
吳敬梓十一歲。
是年,戴名世《南山集》案發。
康熙五十二年(1713)
吳敬梓十三歲,是年嗣母(金澤芳)病故。
是年,《南山集》案作結:戴名世立斬,其家人從寬免治罪。受牽連的汪灝、方苞等免予治罪。
康熙五十三年(1714)
吳敬梓十四歲,隨嗣父赴贛榆縣教諭任所讀書。
康熙五十四年(1715)
吳敬梓十五歲,在嗣父任所贛榆寫下生平第一首詩而在當地小有名氣。
是年,蒲鬆齡死。《聊齋誌異》傳抄本流現魯、皖、蘇等地。
康熙五十五年(1716)
吳敬梓十六歲,與陶媛兒成婚。
是年,《康熙字典》編纂完成。毛奇齡死。袁枚生。
康熙五十七年(1718)
吳敬梓十八歲,在贛榆作為全椒生員考為秀才。
康熙五十八年(1719)
吳敬梓十九歲,長子吳烺誕生。
是年,友人程晉芳出生,同裏親友金兆燕出生;孔尚任死。
康熙六十一年(1722)
吳敬梓二十二歲,參加安慶鄉試,未第。
是年末,康熙帝第四子胤稹在太和殿即皇帝位,曆史上稱雍正帝。隨後,他祭告天地、宗廟、社稷,布告天下,以明年為雍正元年。
雍正元年(1723)
吳敬梓二十三歲。
是年元月一日,雍正帝連續頒發了十一道訓諭,對文武百官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內容如第二章10節所引),反映了雍正帝整頓吏治的決心。是年,嗣父被罷免官職,並於當年病故。
雍正三年(1725)
吳敬梓二十五歲,備考博學鴻詞科。
是年十二月十一日,刑部等衙門羅列年羹堯九十二大罪狀,要求處以極刑。
蔣士銓生。
雍正七年(1729)
吳敬梓二十九歲,鄉試受挫,以“文章大好人大怪”名落孫山。
雍正八年(1730)
吳敬梓三十歲,流落為南京秦淮寓客,寫下《除夕感懷數首》,在既沒安家又沒立業的迷茫中賦詩發“不婚不宦”之語。
是年八月十九日已刻,京師(今北京)發生了強烈的地震。震前忽然狂風暴雨大起,接著發生地震,掀動了桌椅,打碎了器皿。民房、皇宮、圓明園、暢春園均有損壞,太和殿的一角也傾頹了。地震造成二萬多人死亡。雍正皇帝躲到了船上,隨後又住進了臨時搭起的帳篷,沒敢回宮理政。
是年秋,吳敬梓與忘年棋友、鄉醫葉草窗的女兒葉惠兒成婚。
雍正九年(1731)
吳敬梓三十一歲,家族糾紛升級,開始變賣全椒的房屋和田產,移家南京秦淮水亭,寫下《移家賦》。
是年清政府戰事頻繁,如諾爾布叛清,清政府決定對準噶爾部用兵等。
安徽桐城派重要作家姚鼐出生。
雍正十一年(1733)
吳敬梓三十三歲,移家南京兩年多,結交諸多江淮學者、文人如程廷祚、王溯山等。
是年,清廷下令各省均設置書院,供士人考科舉之用。
雍正十二年(1734)
吳敬梓三十四歲,開始厭惡科舉考試。
是年,古州苗民嘩變,雍正帝命貴州提督哈元生為揚威將軍,湖廣提督董芳、楊凱為副將軍,調雲南、湖廣、廣東、廣西之兵往援進剿,要求他們“痛加剿除,務心根除,不遺後患”。後吳敬梓結識楊凱將軍。
雍正十三年(1735)
吳敬梓三十五歲,在秦淮水亭屢聚友人,縱論詩文,愈加厭惡科考。是年,雍正帝暴死,弘曆即皇帝位。九月初三日,弘曆禦太和殿,祗告天地、宗廟、社稷,布告天下,以明年為乾隆元年。弘曆即人們所稱乾隆帝。
是時政府詔令內外大臣薦舉“博學鴻詞”的學者。
乾隆元年(1736)
吳敬梓三十六歲。
是年三月,安徽巡撫趙國麟行文到全椒,將正式薦舉他入京應博學鴻詞的考試,先生以病為由三拒薦考,且自此不應鄉舉。九月,乾隆帝在保和殿禦試博學鴻詞一百七十六人,取中劉綸等十五人,分別授於翰林院編修、檢討、庶吉士等官。
乾隆二年(1737)
吳敬梓三十七歲。
四月,海寧石塘工竣。該石塘在浙江海寧城南,長五百丈,密簽長樁,平鋪巨石,灌以米汁、灰漿,扣以鐵釘、鐵鋦,十分堅固。時吳敬梓在杭州遊曆。
是年,紀昀生。
乾隆三年(1738)
吳敬梓三十八歲,發誓不習八股。
是年四月,乾隆帝以各省學田銀糧,原為給散各學廩生貧生所用,但為數無多,或遇歉年,貧生不能自給,難免饑餒;而伊等身列膠庠,不便與貧民一例散賑。遂決定嗣後凡遇地方放賑時,該督撫、學政令教官開列貧生名籍,送地方官核實詳報,按人數多少,均勻分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