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得知陳玉成前來安慶,於是立即給九弟曾國荃下了死命令,必須死死圍住安慶,同時,曾國藩也給此時正在江西景德鎮駐守的鮑超發了一封飛鴿傳書,召他立即回援安慶。
而就在鮑超動身之際,軍事情況又發生了變化。
原來,陳玉成在攻陷集賢關以後,原打算同從天京趕來的洪仁玕、林紹璋軍,以及由蕪湖趕來的黃文金部聯合夾擊曾國荃近圍安慶的湘軍。但是,洪仁玕部和黃文金部被多隆阿所阻,一直沒能突破阻攔,所以,雖然陳玉成已經和曾國荃近圍安慶的湘軍近在咫尺,無奈卻孤掌難鳴。
兩軍合軍的計劃行不通,陳玉成隻好再作打算,於是,陳玉成就命手下吳定彩率千名太平軍先進入安慶守城,自己則帶其餘部下在菱湖南北兩岸築堡壘18座,一頭連著集賢關,一頭係著安慶城。
這樣既可以保障與安慶保持信息聯通,又可以保證安慶城內的糧食供給。但是築壘畢竟不是辦法,陳玉成的最終目的是趕走死賴著不走的曾國荃,於是陳玉成向曾國荃發動猛攻。
可是進攻幾次未果,陳玉成隻好先退至集賢關外,稍作休整。
而陳玉成的這一行動卻讓胡林翼誤以為,陳玉成打算撤軍,於是,命鮑超不必著急回來,先守住景德鎮。
陳玉成在關外休整了三天後,再一次向曾國荃部發起猛攻。
而此時,外援沒到,曾國荃也同陳玉成一樣成了孤軍。但是,攻下安慶的重要意義曾國藩早就對九弟不知說了多少遍了,而且,曾國荃已經近圍安慶一年多了,如果就此放棄也確實心有不甘,因此曾國荃急請胡林翼趕快把鮑超調回來,而且極力要求先派多隆阿前來救急。
但是還沒等曾國荃的書信發出去,陳玉成就又一次攻了上來。
無奈,曾國荃隻能先率部下誓死頑抗,陳玉成無縫插針,再次被截在了安慶城外,隻好留下劉瑲琳部四千精兵留守集賢關,自率部分軍隊繞走桐城,前去跟外圍的洪仁玕共商退敵之策。
陳玉成這一走真的可以說是走出了陳玉成一生最大的遺憾,而對於陳玉成為什麼要走,我們姑且可以先作三種猜測。
一是陳玉成離開集賢關遠走桐城是為了和被多隆阿堵在安慶外圍的洪仁玕商議計策。但是,在軍情萬分危機之時,筆者認為,還是派人前去送信比較明智,雖然湘軍查得很嚴,但是,隻要派一個比較可靠的手下喬裝打扮之後,混到洪仁玕大營應該不是問題,所以這個猜想應該否定。
二是陳玉成離開集賢關目的是為了臨陣脫逃。但是,如果陳玉成想要逃跑,那麼他應該把自己的精銳之師帶走,留下老弱病殘,而不是留下精銳,所以這個猜想也不成立。
三是陳玉成離開集賢關是為了繞過多隆阿的軍隊遠走桐城與洪仁玕部和軍,共同對付多隆阿,企圖從外圍解除安慶之圍。但是集賢關對於安慶來說是相當重要的與外界聯係的通道,所以,陳玉成留了四千精兵在此駐守,合情合理。
所以,筆者認為第三種猜測是最為合理的,而且之後的戰事也驗證了我們的第三種猜測是正確的。
而此時,曾、胡見陳玉成退軍,隻留了劉瑲琳部四千精兵留守集賢關,於是喜出望外。看來,湘軍大破集賢關、截斷安慶守軍與外圍援軍的聯係的好時機到了。
於是,鹹豐十年四月十一日(1861 年5 月19 日),就在陳玉成離去的當天,多隆阿部分軍前來支援安慶圍軍,鮑超大軍也趕到了集賢關,此時,留守集賢關的劉瑲琳部三麵受敵。
本來,劉瑲琳部太平軍一直都是陳玉成部的精華,曾國藩也相當敬畏劉瑲琳的大名,可敵我交戰,敬畏也阻止不了一場惡戰的開始。
所以,圍攻劉瑲琳的三支湘軍迅速到位,而劉瑲琳也並沒有坐以待斃,而是在赤鬆崗修了四個堡壘,迎戰湘軍。看來劉瑲琳確實有大將之風,他不僅臨危不懼,而且在湘軍的圍攻之時能夠沉著應戰。試想如果這樣的一位大將是湘軍的人的話,曾國藩那將是如虎添翼,而現實是劉瑲琳是曾國藩的敵人。
大家都知道如果一個人能力越高、殺傷力越大,那麼他就越有用,但是這樣一個有用的人,如果是自己的敵人,那麼自己受其傷害的程度也就越大。曾國藩深知這個道理,所以,調了湘軍重兵前來攻打集賢關,而且下了死命令一定要把劉瑲琳部精銳全部殲滅,一個不留。
所以集賢關之戰一開始,湘軍就先來了個狂轟濫炸,但是,由於劉瑲琳的有力指揮,太平軍並沒有因此而受到多大的損失。但是,隨著湘軍一陣緊似一陣的狂轟濫炸,劉瑲琳部漸漸地子彈打完了,人也疲憊了,而湘軍卻三番輪流上陣,士兵體力得到了及時的恢複,而太平軍卻沒有那麼好的機會。結果大戰一天以後,劉瑲琳的四個堡壘被炸毀了三個,無奈,劉瑲琳隻能放棄集賢關,尋找一條活路。
不幸的是,劉瑲琳後來率八百精銳從水上逃走時,被鮑超部湘軍截住,全部殺掉,無一逃脫。
這麼一支經曆了血與火洗禮的精銳太平軍就這麼在湘軍的狂轟濫炸之下成了炮灰。
丟了劉瑲琳這支精銳部隊,陳玉成就徹底成了獨臂將軍了。從此以後,陳玉成部太平軍的作戰能力大大降低,這也為陳玉成最終走向末路埋下了隱患,也為湘軍攻陷安慶拉開了帷幕。
攻陷安慶
陳玉成退出集賢關,劉瑲琳部全軍被滅,這下安慶就完全被湘軍裏外雙重圍了個水泄不通。因為在攻打集賢關的時候,曾國荃將陳玉成在菱湖建的18座堡壘逐一擊破了,守壘的太平軍8000 多人,也都因為兵力分散而被湘軍全部殲滅了。
集賢關之戰結束以後,再次扭轉了湘軍的被動局勢,外圍太平軍不僅斷了與安慶守軍的聯係,而且兵力也折損了不少。
而當時遠走桐城的陳玉成聽到劉瑲琳被圍的消息以後,真是痛心疾首。但是他此時已經遠離了集賢關,再回去營救也隻怕來不及了,這下陳玉成不僅救不了劉瑲琳,而且連安慶城也回不了了。無奈,他隻好硬著頭皮去找洪仁玕了。
陳玉成與洪仁玕、林紹璋、黃文金、楊輔清合軍以後,立即就對駐守在掛車河的多隆阿部湘軍發動了攻擊,企圖殺進湘軍的包圍圈,援救安慶,但終未成功。
此時的陳玉成早已因劉瑲琳部的陣亡而變成了獨臂將軍,再加上湘軍在集賢關之戰中大占了一把便宜,正士氣高漲,因此疲於應對的太平軍現在已經不是士氣高漲的湘軍的對手了。
無奈,商議之後,太平軍決定,還是繞過湘軍第一道防線多隆阿部,直接回集賢關與安慶近圍軍隊交鋒。
但是經太平軍大部5 萬餘人,繞道湖北,經蘄州、宿鬆、石牌,再次進入集賢關時,70 多天已經過去了,此時的安慶城早已斷糧多時了。而湘軍也早已利用這70 多天攻下了陳玉成之前所築的所有堡壘,而且早已在安慶城外裏三道、外三道地挖了N 條壕溝。
陳玉成回到集賢關原本希望故技重施,建築堡壘與安慶城遙相呼應,然後想辦法把糧食送到城內,但是糧食最終都被湘軍給截下了。
偌大的安慶城沒有了糧食,那麼守軍還能拿什麼來守城呢?所以,為了把糧食送進去,城外的太平軍必須拚上老命,而為了截住糧食,湘軍也必須視死如歸。
畢竟,安慶之戰即將接近尾聲,作戰的雙方都不願在最關鍵的時刻掉鏈子,所以,你送我截的戰鬥相當激烈。
後來實在不行,太平軍急了。因為大家都有常識,一個星期不吃飯會出人命的,萬一安慶守軍都餓死了,那麼湘軍攻下安慶易如反掌。所以,太平軍於鹹豐十一年七月二十日(1861 年8 月25 日)向曾國荃的內圍湘軍發起了最後的激戰。
一時間太平軍拚了命似的衝向湘軍挖開的又長又寬的戰壕,而湘軍一麵用排炮轟炸跳入壕溝的太平軍,一麵再挖新的戰壕,一隊太平軍倒下了又一隊攻上來。
血戰5 天以後,壕溝被填平了,太平軍的屍體也堆成了小山。此時在城牆上與湘軍作戰的守軍,早已因彈盡糧絕,無力守城了。
鹹豐十一年八月一日(1861 年8 月1 日),曾國荃派人炸開了安慶城的北大門,城外的湘軍很快如潮水一般湧入了安慶城。之後,被圍一年多的安慶就這麼被攻陷了,而此時餓倒了的16000 餘名太平軍誓死與湘軍搏殺,最終全部壯烈犧牲。
陳玉成見安慶失陷,隻好撤向桐城,誰知在退軍的途中遇到了追擊的多隆阿大軍。本來剛在安慶吃了敗仗的太平軍已經失去了往昔的風采,這時又遇多隆阿,結果被多隆阿部的湘軍打得七零八散,潰不成軍。至此太平軍主力部隊陳玉成部就此退出了曆史的舞台,而喪失戰鬥力的陳玉成隻好敗走廬州。
然而他將麵臨著的命運,似乎並不比太平天國好多少,因為他很快就走到了生命的盡頭,結束了他轟轟烈烈的一生。
陳玉成退入廬州城以後,很快就接到了洪秀全對他的革職處分,而多隆阿部湘軍又緊追不舍。鹹豐十二年五月(1862 年5 月),多隆阿圍攻廬州,陳玉成隻好棄城而走。
接到這個消息以後,盤踞在壽州已暗投清軍的苗沛霖誘勸陳玉成前往壽州,表示可以幫助陳玉成攻取河南。
此時的陳玉成也算落魄到家了,不僅吃了敗仗,愛將身亡,王號被削,天京又沒臉回。所以,收到苗沛霖的示好,陳玉成很快就燃起了攻下河南、東山再起的希望。
於是,陳玉成行軍壽州,不料鹹豐十二年六月四日(1862 年6 月4 日)中計被捉,最終在河南延津死在了小人手裏,時年25 歲。
曾經顯赫一時的太平軍大將陳玉成就這麼像流星一樣,從曆史的天空中劃過,然後消殞。
事實如此,再大的英雄最終可能都會死在小人手裏。所以有人說,寧可得罪君子,不可得罪小人,因為小人沒有廉恥、不講原則、沒有尊嚴、不擇手段。所以,沒事最好不要去招惹小人,以防招來不測之禍。
安慶失陷,太平天國首府天京的西大門就等於敞開了,太平天國就像一個被扒光了衣服的孩子,站在了眾目睽睽之下。
戰後的硝煙
安慶是太平天國首府天京長江下遊的屏障,所以安慶失陷可以說是太平天國致命的失敗。雖然洪仁玕和陳玉成在挽救安慶方麵作出了很大的努力,但是天意弄人,安慶最終還是沒有逃脫淪陷的命運。
淪陷後的安慶很快被湘軍燒殺搶掠成了人間地獄。
近圍安慶的時候,曾國荃在安慶城外挖的壕溝裏堆滿了太平軍的屍體。據說在這場戰爭中,為了打退太平軍,湘軍光火藥就消耗了50 萬斤,炮彈殼更是遍地都是。
雖然安慶之戰,太平軍內外有10 萬大軍,而湘軍內外隻有2 萬人,但是由於當時曾國荃在安慶城外左一道、右一道地挖得到處都是壕溝,太平軍很難從陸路攻破安慶之圍。
而在水陸,更是不可能。因為太平軍的水師早在石達開尚在兩湖指揮作戰的時候,就被湘軍給燒了個精光。早在九江戰役之後,太平軍水師就全軍覆沒,為了重建水師同時也加強水師的作戰能力,石達開下令依照湘軍的戰船裝備重建水師。結果由於曾國藩害怕太平軍水師重建以後更難對付,因此就派人偷偷地一把火把太平軍新造的戰船都給燒了。
雖然安慶背靠長江,太平軍可以從長江之上殺出一條血路,但是,此時的太平軍根本就沒有水上作戰能力,而且長江之上密密麻麻地排滿了湘軍的水師,所以太平軍縱然有10 萬之師,卻也奈何不了湘軍區區2 萬人馬,而且最終都成炮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