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夢華錄》reference_book_ids\":[7222920246678522914,7267077381997726755]},{\"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40,\"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90,\"start_container_index\":40,\"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83},\"quote_content\":\"《清明上河圖》reference_book_ids\":[7248938999589374991]}],\"1\":[{\"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7,\"start_container_index\":1,\"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quote_content\":\"《釣魚城》reference_book_ids\":[7029627732845661198,7224053874053614607]}],\"9\":[{\"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9,\"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4,\"start_container_index\":9,\"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9},\"quote_content\":\"《釣魚城》reference_book_ids\":[7029627732845661198,7224053874053614607]}],\"20\":[{\"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0,\"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8,\"start_container_index\":20,\"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3},\"quote_content\":\"《釣魚城》reference_book_ids\":[7029627732845661198,7224053874053614607]}]},\"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一隅猶守宋山川
——《釣魚城》創作手記
◇趙曉夢
一
那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也是一場改變世界曆史的戰爭。
那場戰爭發生在13世紀中葉的中國南方。那是1259年(南宋開慶元年)的早春二月,在長江上遊的四川盆地,嘉陵江、渠江、涪江三江交彙的半島上,有一個山一樣完整的石頭城,叫作釣魚城。其得名於一個巨人釣魚拯救災民的神話傳說故事,現在這個傳說變成了傳奇。
麵對橫掃天下無敵手的蒙古帝國十萬鐵騎,守城的南宋軍民在長達半年的抵抗時間裏,創造了以弱勝強、震驚世界的戰績,不僅擊斃蒙軍前鋒總帥汪德臣,更是讓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的孫子、蒙古帝國第四任大汗蒙哥陣亡城下。蒙哥也因此成為中國曆史上唯一一個戰死沙場的皇帝。正因為蒙哥死於“釣魚城之戰”,世界曆史在這裏轉了一個急彎——為爭奪汗位,正在歐亞大陸征戰的蒙軍各部急速撤軍,進攻鄂州(今湖北武昌)的蒙哥之弟忽必烈和進攻潭州(今湖南長沙)的大將兀良合台,以及正在敘利亞與埃及軍隊作戰的旭烈兀均匆忙回師,與留守蒙古草原的幼弟阿裏不哥開始了長達十年的內戰。蒙古帝國企圖急速滅宋的戰略計劃由此破產,蒙古占領歐亞、侵吞非洲的夢想也被粉碎。因此,這座位於今天重慶市合川區的彈丸之地,被歐洲人譽為“東方麥加城”和“上帝折鞭處”,中國人則稱它為:延續南宋國祚二十年的城、獨釣中原的城、支撐南宋王朝半壁江山的城、改變世界曆史的城。明朝詩人胡應先曾作詩讚曰:“孤城百仞接雲煙,撐拄巴渝半壁天。率土已為元社稷,一隅猶守宋山川。雖然地利誇奇險,終藉人謀妙斡旋。欲剔殘碑尋戰績,苔荒徑斷總茫然。 ”(明·胡應先《釣魚城懷古》)。中國作協副主席、文學評論家李敬澤評價說:“釣魚城在一個世界規模的軍事事件中發揮了影響,一根釣竿釣起了世界。 ”詩人、教授邱正倫則稱:“釣魚城是加蓋在世界史扉頁上的一枚圖章。 ”
毫無疑問,釣魚城配得上這些溢美之詞。因為,它的傳奇故事遠未結束。在1259年的戰爭結束後,釣魚城直到1279年才開城投降,其間經曆了大大小小二百餘場戰鬥,蒙古軍始終未能攻破此城。最後的投降,既有江山改朝換代的大勢所趨,也有天要亡宋的“氣候原因”。據史料記載,當年釣魚城地區連續兩年秋旱冬旱,城中斷糧缺水,民間“易子而食”的慘劇時有發生,守城將領為一城軍民生計不得不開城投降。盡管如此,釣魚城也是建立元朝多年的忽必烈在南宋大地上拿下的最後一個軍事堡壘。釣魚城投降的第二個月,發生在廣東沿海的“崖山海戰”結束,左丞相陸秀夫背負年僅八歲的幼帝趙昺跳海自盡,開國三百年的大宋王朝徹底結束,中國進入元朝一統天下的時代。而釣魚城最後“不能投降又投降”的經過,至今在民間有著各種各樣的傳說,也是史家爭論不休的焦點話題。
從1235年(南宋端平二年),蒙古帝國第二任大汗窩闊台以譴責南宋破壞盟約為借口,命令皇子闊端率軍進攻四川,宋蒙戰爭全麵爆發以來,處在四川對敵前線的釣魚城就一直戰事不斷,到1279年開城投降,曆時近半個世紀,創造了世界軍事史上罕見的成功防守範例。明代學人鄒智評點釣魚城獨釣中原的意義說:“向使無釣魚城,則無蜀久矣;無蜀,則無江南久矣,宋之宗社豈待崖山而後亡哉。”
我的一千三百行長詩《釣魚城》,正是以這場改變世界曆史的戰爭為背景,試圖用詩歌的形式,還原發生在中世紀中國大地上這場遊牧民族與農耕民族之間的衝突與較量。當然,這也是首部以“釣魚城之戰”為題材創作的長詩。
二
以一城之力支撐一個王朝的半壁河山,不僅需要勇氣,更需要智慧。麵對如此一個具有符號意義的曆史事件,我該如何來完成我的創作呢?讓我沒想到的是,我的寫作和當年蒙哥伐宋一樣,想好了開頭卻沒有料到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