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秉筆直言自堪豪(代後記)(2 / 2)

做到這一點不易,但先義做到了。閱讀先義的理論評論作品,字裏行間可以感受到他的這種努力與追求。

闡釋,不憑聲高。批評,不憑氣盛。提出問題,剝繭抽絲,引經據典,條分縷析,以理服人,以情動人。文章剖析的,首先是作者自己的心。以自己的心去感召讀者的心,以自己的思考去引發大家的思考。這是先義理論評論作品的顯著特點。正是憑著這樣的特點,他的文章在不同層麵的讀者中,都產生了積極的反響。

我與先義曾在同一支部隊服役,他的正直與真誠,從當戰士起,便為戰友們所稱讚。當他成為一名新聞工作者和文藝評論家後,這種正直與忠誠,便直接地體現在他的理論評論作品中。每讀他的文章,總感到有一股正氣撲麵而來,總感到有一股熱氣湧遍周身。他的寫作,從不人雲亦雲,從不趨炎附勢。總是努力探其究竟,尋其根底,褒時熱忱,責時真切。美曰美,不一毫虛美;過曰過,不一毫諱過。真正的文如其人。我一直想,他的這種秉性,一定得益於那條從他家鄉流過的黃河,得益於那片廣袤的中原大地。當河水滋潤神州,熱土養育文明,也必定澆鑄了她的兒女們的赤膽忠肝。

作家、評論家將自己的作品結集出版,多是為了給讀者提供一種文化的參照,而我,卻願意將先義的這部作品集作為一種心靈記錄。

記錄心靈,是需要勇氣和膽魄的。我曆來認為,理論寫作是一種精神搏擊,或者說是精神曆險。雖然說,當我們翻開散發著油墨清香的書頁時,這種搏擊與曆險已經成為過去,但寫作之初的所有判斷、分析、指責與褒獎,無不需要作者反複地進行考量並作出抉擇。如行軍途中突遇暴風驟雨,如舉目觀天突見寒雲冷霧,考量與抉擇,是勇敢者的考量與抉擇。

寫作,應該而且能夠發出個人的聲音,並借著這種聲音,來維護我們民族的尊嚴。這就是個性。

無論作為新聞工作者還是文藝評論家,先義都是有個性的。

是為序。

程步濤(解放軍文藝出版社原社長兼總編輯)

2007年10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