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陳先義理論評論集《為英雄主義辯護》
兩年前,一篇題為《從英雄的尷尬說道德底線》的文章,在《解放軍報》刊出後,各大報刊紛紛轉發,此文引起軍隊和黨的高層領導的注意,隨之,一場討論在全國範圍內展開。這篇文章的作者便是先義,那會兒,他任《解放軍報》文化部主任。
讀過此文後,我與先義通過一次電話。事情已經過去數日,先義依然義憤難平。
事情是由董存瑞的英雄壯舉被顛覆引起來的。有人撰文說,英雄獻身無人在場,是“根據一些蛛絲馬跡推測出來的”,進而推斷英雄係子虛烏有。此謬論一出,輿論大嘩,幾位參加過隆化戰鬥的耄耋者拍案而起,以當年親見事實,給謬誤邪說的製造者以棒喝。先義文中更是凜然斥責:“不論是文藝還是媒體工作者,把個人極端或偏激的觀點強加給大眾,都是極不負責的行為,因為,那會喪失一個文藝或媒體工作者的良知。”進而,先義呼籲更多的“清醒者”站出來說話,用全社會的力量堅守我們的道德底線和精神高地。
通完話,我上網查尋,幾乎所有的跟帖都在以無比的義憤,支持先義的觀點。
短兵相接,先義又是一場完勝。
這些年,社會道德的沉淪和知識分子責任的缺失,一直是大眾的熱烈話題。
在大眾議論社會道德沉淪和知識分子責任缺失的時候,先義卻一直以一個精神高地堅守者的姿態,堅定不移地發出自己的聲音。每見謬誤,必誅之、伐之、鞭之、討之。他的新聞敏感似乎與生俱來,而充溢在他的作品裏的激情更是如潮湧潮漲,接雲連天,成為理論評論界一道風景。讀過他剛剛編好的《為英雄主義辯護》一書,我的心情一直無法平靜下來。看看收在這個集子裏的作品篇目吧:《軍語文化:不能在時尚新潮中迷失自我》、《為娛樂閱讀時代把脈》、《顛覆英雄的路還能走多遠?》、《理直氣壯地為我們的英雄雕像》、《雕塑民族的靈魂》、《張尚昀、洪戰輝何以感動國人》、《願將此生長報國》、《一個民族精神的聖火》、《當代人對英雄史觀的深層思考》、《再讀賀龍:一代元戎和數千名族親英烈》……僅這些篇名,便可以折射出我國文壇近幾年的風風雨雨,讓人們看到了一個新聞工作者和文藝評論家高度的社會責任感與使命感。
責任感與使命感來自對社會發展進程的參與和體悟,來自對國計民生的關注和關切。
理論評論作品中所體現的責任感與使命感,不是排山倒海般慷慨陳詞、激揚文字,而是作者在深厚學養的基礎上,所進行的謹慎、縝密、成熟的思考。不是以居高臨下的姿態去撞擊、懾服人心,而是以精神的共鳴與互動,喚起社會的尊嚴與自省。舍去華麗的辭藻,以平實的語言拉近與讀者的心理距離,所言所論必須蘊涵真理。觀點看似舊話重說,但思想指向卻是當今社會人們的良知。這時,作者的行為開始產生張力,而閱讀,便成為一種探尋、反思、捫心自問的道德審視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