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50多年的發展曆程中,世博會之所以保持了始終如一的辦會理念,就是因為世博會從一開始就把自己定位於文化的而不是商業的博覽會,從一開始就確立起有別於其他任何博覽會的文化性格。更為重要的是,世博會在長期的實踐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核心價值體係。正是這種崇尚進步、激勵創新、促進交流的價值觀,推動著世博會不斷地創造一個又一個新的輝煌。
三、中國與世博
(一)結緣——中國與世博會的曆史淵源
當早期世博會在歐美舉辦時,當時的中國人把世博會稱為炫奇會或賽奇會,這是大清帝國對世博會的一種理解,這是由於當時的人們還未能從把技術看做是“奇技淫巧”的認識中擺脫出來,更不用說深入思索這些技術對人類社會發展的影響、對人的價值觀的衝擊等問題,以至於最終忽略了能密切接觸首屆世博會的機會。1866年,清政府總理衙門首度應邀參加法國巴黎博覽會,但對於博覽會免除參展出口稅的慣例產生疑慮,擔心免稅將發生走私偷漏,因而仍然未能以官方名義答應參加1867年巴黎世博會。直到1873年維也納世博會,中國才有了以官方名義正式參與世博會的記錄,但那一時期世博會的具體組織基本上是由外國人代辦的。
1.世博中國第一人
1850年,英國向全世界宣布,將於次年舉辦首屆倫敦世博會,維多利亞女王盛情邀請各國政府屆時參加。當時在華的英國官方機構和洋行竭力向中國官員和商人們遊說,希望他們參加在倫敦舉辦的世博會,但由於當時的中國人並無此意識,因此首屆世博會沒有得到中國政府的重視。然而極具商業機敏和智慧的商人徐榮村獲悉後深知這是一次難得的機會,他很快命人精選了12包自己經營的“榮記湖絲”,緊急船運到倫敦。最初,由於包裝上的粗糙,“榮記湖絲”遭到了冷遇。但好在世博會長達數月,經過反複比較,“榮記湖絲”的各種優點逐漸顯現出來,受到了眾人的青睞。最終,“榮記湖絲”在首屆倫敦世博會上獲獎,英國維多利亞女王親自頒發獎牌和獎狀。這一珍貴的曆史記載使徐榮村成為“世博中國第一人”。徐榮村,名瑞珩,字德瓊,廣東香山人,上海開埠後第一批來滬闖蕩的商人,在英商“寶順洋行”(Dent&Co.)擔任買辦。當時的上海,群商雲集,良莠雜糅,而徐榮村則以“貨則上品,售之則上價”為經商之道,在滬經營絲綢、茶葉、蜚聲商界。
另據一幅由英國畫家塞魯斯畫的油畫顯示,當時中國船“耆英”號上的一位廣東人(人稱“希生廣東老爺”)也參加了首屆倫敦世博會。“耆英”號上有不少中國的工藝品,因此在紐約和倫敦吸引了不少當地人士上船參觀。英國女王以及狄更斯等名人都曾參觀過“耆英”號。由於在首屆倫敦世博會上有中國展品參展,所以希生作為嘉賓被邀請出席了倫敦世博會的開幕式。1851年5月22日《匹茨菲爾德太陽報》對油畫上的這一情節有一段精彩的描述:希生與其他外國使節站在一起。當唱詩班唱起亨德爾的《彌賽亞》哈利路亞合唱曲時,希生抑製不住激動的心情,突然從外國使節、達官貴人中走到女王前,優雅地向女王行了禮。當時一些英國媒體報道說倫敦世博會吸引了中國等25個國家的參與。油畫之所以把中國人排列在突出的位置,完全是為了突出中國的參與。
2.官方首次受邀,民間代表參博
1866年,清政府首次被邀請參加法國巴黎世博會,由於“輕商”觀念嚴重,當時的清政府並無意參加世博會,因此也沒有派出官方人員參加,而是一些民間商人以私人身份參加了此屆世博會並獲得了一些獎項。當時身在海外的中國文人王韜,以遊客身份參觀了1867年巴黎世博會並以文字形式記述了這次盛會。
王韜是晚清著名改良主義思想家。1849年進入英國人在上海辦的墨海書館翻譯中國典籍,深得傳教士理雅各(JamesLegge)賞識。1867年,理雅各返國,邀王韜同行,由此開始他在歐洲兩年多的生活。王韜在自己的著作《漫遊隨錄》中記述了1867年他在法國參觀巴黎世博會的見聞,其中除了介紹世博會的情況之外,還專門記載了一個廣東戲班在世博會上演出的情景,這是首次見諸中國人筆墨的世博會印象。
寄旅倫敦的王韜還有幸見識了已搬至倫敦郊區的首屆世博會的“水晶宮”。王韜筆下的“水晶宮”是這樣的:“……地勢高峻,望之巍然若岡阜。廣廈崇旃,建於其上,逶迤聯翩,霧閣雲窗,縹緲天外。南北各峙一塔,高矗霄漢。北塔凡十四級,高四十丈。磚瓦榱桷,窗牖欄檻,悉玻璃也;目光注射,一片精瑩。其中台觀亭榭,園囿池沼,花卉草木,鳥獸禽蟲,無不畢備。”
1869—1872年,溝通地中海與印度洋的蘇伊士運河通航,縮短了歐洲和中國之間的航程;1871年上海與倫敦之間又接通了海底電纜,溝通的便利為中國參與世博會打開了方便之門。
從19世紀60年代,中國就與世博會結下了不解之緣。從1866年總理衙門首度受邀參加法國巴黎博覽會起,至1911年清朝覆亡為止,在短短的46年期間,中國共計收到超過80次以上的邀請。但是,清朝總理衙門均因對世博會不甚了解,而以拖延敷衍推辭。
3.洋人代辦中國參展活動
1873年維也納世博會,中國政府第一次由官方派代表出席。但長期以來,中國一直處於與世隔絕的封閉狀態,長期的閉關鎖國政策使人們安於現狀,甚少與外界交流,有能力辦理外交,參與國際性活動的人才寥寥無幾。同時財政短缺,缺乏參展所需的大筆經費。由於海關主要是負責進出口貿易和各國之間的商業往來等事務,所以總理衙門便授權當時的海關總稅務司、被稱為“中國通”的赫德負責選送展品和參展等事項。以赫德為代表的海關人員投入了很大的精力。首先是展品方麵,包括籌備海關展覽品以及在各口岸向民間征集展品,並對展品的收集、編排和運送等環節作了詳盡的指示。其次,為了展示中國的港口和國際貿易狀況,赫德決定將中國部分口岸的對外貿易情況展示於世界各國麵前,包括中國各個口岸進出口商業貿易的樣品、航運情況圖表和貨物的進出口數據等。此外,上海稅務司還根據各司的材料編寫了海關第一本十年貿易統計報告。海關總署對各海關稅務司采取了激勵機製以鼓勵他們更好地完成收集展品、統計數據等工作,這也最終保證了世博會籌辦工作的順利完成,顯示了當時海關的實力。由於維也納世博會展覽的成功,中國政府陸續參加了之後的世博會,但是,也由此形成了清王朝委托懂得外交的中國海關總稅務司承辦世博會這項國際性事務的慣例。
1876年,美國為紀念建國100周年,在費城舉辦了名為“美國獨立百年展覽”的世博會。中國早期參加世博會均是由中國海關總稅務司英國人操辦的,代表中國參加的也多是在海關任職的外國人。但這一次在海關隨員中有一位是當時的浙江文書李圭,因此1876年費城世博會是第一次真正由中國人代表中國參加的世博會。李圭是由中國東海關稅務司德璀琳推薦給赫德被派去參加美國費城世博會的,他此行的主要任務是“將會內情形並舉行所聞所見者詳細記載,帶回中國,以資印證”。在世博會上,李圭親眼目睹了外國各種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機器,並由此產生了諸多感觸,寫下了《環遊地球新錄》一書,記錄了這次世博會。李圭詳細記述了在世博會上所見的各國展品情況。他意識到參與世博會展覽比賽的“皆為有用之品,可以增識見,得實益,非若玩好僅圖悅目者也”。對於像費城那樣大型的展覽會,不少人認為那隻是在白白浪費錢財,而李圭卻明確指出:“其誌在聯交誼,獎人才,廣物產,並借以通有無,是有益於國而不徒費。”這樣的聞識在當時代表了一部分中國先進知識分子“睜眼看世界”的胸懷。
4.清政府正式組團參展
由洋人操辦中國參展世博會的現象,直到20世紀初始有所改變。1904年,清政府派出由溥倫貝子和黃開甲分任正副團長的正式代表團,中國開始由中國人自己作為代表參與世博會。1905年比利時列日世博會,中國代表團的主席雖然由海關總稅務司赫德擔任,但實際負責在列日參展事務的是中國駐比利時大臣楊兆,他被清政府任命為“黎業斯賽會大臣”(列日世博會大臣)。1906年意大利米蘭世博會,負責中國參展事務的是商務部頭等顧問官張謇,由他提出建議,首次依照清政府剛剛頒行的《出洋賽會通行簡章》20條,由官方和民間聯合自行參加國際賽會。自此,中國終於初步擺脫了由海關洋員把持世博會事務的舊格局。
1904年美國聖路易斯世博會上,清政府派出了由溥倫貝子領銜的中國代表團參會,這是中國政府首次以官方形式率商民正式參加的世博會。慈禧太後親自召見了傳達邀請的世博會委員,並向他詢問了有關世博會事宜。在由溥倫貝子領銜的委員會宣告成立後,副監督黃開甲及其隨從隨即被派往美國,他也成為到達聖路易斯的第一位外國專員。黃開甲,廣東鎮平人,晚清中國首批留美幼童之一,曾在耶魯大學留學。他精通英語,熟悉美國辦事方式。一到美國,他就開始行使他的職責。立即著手建造展館,用6000多塊精美手工木雕鑲拚成了京城王府模樣的中國館。中國由此成為繼英國之後在這屆世博會上第二個舉行展館奠基儀式的國家。
5.20世紀初期中國的參展
1905年比利時列日世博會,中國代表團的主席雖然是英國人赫德,但實際負責參展事務的是中國駐比利時大臣楊兆。
1906年的意大利米蘭世博會,負責中國參展事務的是商務部頭等顧問官張謇,由他提議,首次依照清政府剛剛頒布的《出洋賽會通行簡章》二十條,由官方和民間聯合自行參加世博會。中國終於初步擺脫了由海關洋員把持世博會的舊格局,使籌辦世博會朝製度化的方向發展。
在1911年意大利都靈世博會上,清政府決意由外務部、農工商部等聯合負責,下令各省會具體籌備參展,以上海為世博會品物總理處,訂出“參賽辦法”,出版“賽會須知”,做了大量前期準備工作,並嚴令“神主魂幡”“小腳繡鞋”之類反映“近世頹俗”的物品一律禁賽,使籌辦世博會朝製度化的方向發展了一大步,在行政管理方麵,為以後中國參加世博會奠定了基礎。
1915年巴拿馬世博會在美國的舊金山舉行,此屆世博會是為了慶祝巴拿馬運河正式通航。1914年美國正式向中國政府發出邀請,希望中國組團參加巴拿馬太平洋世博會。此時的中國剛經曆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國內振興中國實業的呼聲很高,參與世博會這樣的活動則格外引起人們的重視。剛成立不久的民國政府也希望通過參加此次世博會重塑中國在國際上的新形象,故格外重視,做好了充分準備前往美國參展。
為紀念美利堅合眾國對英宣布獨立150周年,1926年美國在費城舉辦了世博會。此屆世博會上,除了東道主美國外,中國和日本是當時的參展大家。惲震作為政府官員,參加了此次世博會並寫了一本《費城賽會觀感錄》。書中除了詳細記載了此屆盛會的特色、不足和中國參展的情形外,由於他還是此屆世博會五人高級評審團的成員之一,故惲震對此特別留意,還在書中詳細介紹了評獎規則,特地附錄了中國在此屆世博會上的全部獲獎名單。
1933年美國芝加哥舉辦以“一個世紀的進步”為主題的世博會,並向各國廣發邀請。1932年南京國民政府接受美國政府的邀請,決定參加這次博覽會。“行政院”通過預算,成立了一個“中華民國參加芝加哥博覽會籌備委員會”,全麵負責參展事務。參展籌備工作正式開始後,全國各地紛紛響應,並將征集的展品都運往上海。當時上海市政府為此召開了數次會議,要求各機構拿出最好的展品參加世博會。就在籌辦活動進行得如火如荼之時,“行政院”以國難日深、經費困難為由突然下令停止參加芝加哥世博會,但實際原因是國民黨內部派係分明,矛盾重重。此時離世博會開幕僅兩個多月的時間了,各省運來的展品也已集中在上海裝箱待運。就在這緊急關頭,有關人士召開緊急會議,決定由出品人自行組織協會參加世博會,不以國家名義參展,由此組成了一個中國參展代表團赴美。因此,1933年芝加哥世博會是一次沒有政府官員參與,完全由民間自己組織力量參與的一屆世博會,由中國人自行設計的中國館也如期在芝加哥世博會開館。
6.新中國參與世博會的曆程
1971年,中國恢複了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1978年以後,中國實行對外開放政策,逐漸融入世界。從1982年新中國首次參加美國諾克斯維爾世博會,到2008年西班牙薩拉戈薩世博會,中國共參加了12屆世博會,這充分表明了中國對於世博會是相當重視的。
1982年諾克斯維爾世博會是新中國建國後首次參加的世博會,當時的美國人很少了解中國,因此他們對神秘的中國充滿了好奇,中國館前每天都排著長長的等待參觀的隊伍。來自中國長城的古老磚石、西安出土的秦始皇陵兵馬俑和戰車等展品每天都吸引無數的參觀者。
自1982年諾克斯維爾世博會中國在世界舞台上成功亮相後,中國在以後數屆世博會上的表現和參展模式都以此屆世博會為基礎。中國館都是獨立建造,並都傾力展示中國悠久的傳統文化和現代科技亮點,不僅讓眾多參觀者感受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還多次受到好評。
1988年澳大利亞布裏斯班世博會上,中國館內首次搭建了360度環幕電影館,放映《華夏掠影》。這部完全自主獨立攝製的長達20分鍾的《華夏掠影》,內容涵蓋了中國大地東南西北的風情地貌,采用了包括航拍在內的各種手法和360°的鏡頭畫麵,使觀眾有如臨其境的感受。在這屆世博會上,中國館先後被評為五星級展館及最佳展館,這是中國參加世博會以來獲得的最高榮譽。
1992年以“發現的時代”為主題的世博會在西班牙塞維利亞舉行。中國館展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現代高科技成就、園林建築藝術和手工藝品等,並以其新穎、豐富的內容和獨特的設計被評為“五星級展館”。
1993年的韓國大田世博會是中韓建交後雙方的一次大型交流活動。圍繞“蓬勃發展的中華科技”的主題,中國館展出了中國古代和現代航天科技、水利資源開發和利用、傳統文化及民族工藝等。中國館還被評為五大最佳展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