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九型人格——屬於每個人的性格密碼(1 / 3)

如果有人問“你是什麼性格”的話,你怎麼回答?有的人脫口就能說出自己的性格特征,有的人卻說不出個所以然來。有些人對自我性格的分析頗具說服力,也有些人的自我分析與別人對他的印象大相徑庭,能夠正確把握自己的性格而與周圍人對他的評價相吻合的人微乎其微。即便是這樣的人,其中也不乏迎合周圍人對自己的印象、像演員一樣扮演一個自我角色的“聰明人”。因此,人們很難準確地把握自己的性格,然而九型人格理論將徹底揭開性格之謎,清晰地描繪出你的性格。

人從本質上可以歸納為九種不同的類型,每個人在降臨人世時都具備了其中的某一種。九型人格理論的目的並不是進行簡單的分類,而是試圖使決定你行動的能量達到理想的平衡狀態。首先,必須找到“真正的自我”,然後以此為前提,去除那些阻撓你發揮潛力的桎梏、懷疑、恐懼、自大等因素,恢複你的真正潛能,並使之達到平衡狀態。

▲第一節 九型人格的由來

九型人格準確地濃縮、結合了在所有信仰中發現的不同人格的歸類原則。由於它簡單精確,而且經過很多現今心理學派學家的實證,發現其與現代的人格論述競不謀而合,所以受到很多歐美國家的廣泛歡迎,視為一個能有效分辨、揭開人格類型謎底的心理學係統。

★一、九型人格從哪裏來

一直以來,沒有人能準確地描述出九型人格的起源和曆史,隻知道它是一種神秘的遠古智能。九型人格論的九芒星是一個古老的圖形,而不是任意的設計,雖然無人知道它起源何處。它簡化了神秘主義中的三七法則(又稱為八角形),非常像畢達哥拉斯的第九封印所象征的人性,有些探尋者把古代的巨石圈和九型人格論的數學原理連結在一起。

九型人格學千百年來都是采用口述的方式作為個人成長的指導原則而被傳授下來。在古代,它的應用地域已十分廣泛。在第三和第四世紀時,基督教神秘主義中沙漠之父的傳統,已開始利用為九型人格論所命名的人格特質,來倡導趨善避惡的觀念。另外在蘇菲教派倫理訓練中,該教的靈性教師,至少在1400年前,就已采用教外不傳的方式,建立了以九型人格為立論基礎的修行學說。其奧妙之處是,蘇菲教派的教師會根據每個人不同的處境,給予一矢中的的解答,這完全得歸功於他們對九型人格得心應手的活用。

1920年,美國人古爾捷耶夫—一位神秘主義和靈性的教師,首先將九型人格之說傳人西方,用來闡釋人格的九種特質,而真正將這套學說發揚光大的是艾瑞卡學院的創辦人奧斯卡· 伊察索,他自稱在1950年在阿富汗旅行時,從蘇菲教派裏習得這種學說。伊察索將人類的九種情欲(原罪)融進九型學說中,並以之為心理學的訓練教材。1970年,繼智利的艾瑞卡學院後,美國的艾瑞卡學院亦隨之成立。自此之後,圍繞九型人格的一係列工作,逐漸在美國各地流行起來。

目前,有關九型人格的書籍已如雨後春筍。自1993年,斯坦福大學商學院更開辦了“人格、自我認知與領導”的課程,企圖發掘、推廣九型人格在經商領域的潛能,可見九型人格確實在創富、成功學上,擁有無窮的威力。

★二、九型人格不僅僅是性格分類

或許你一聽到“人分九種”、“性格有九種類型”等話,你的第一反應就是:“嘿,世界上有60億人,單憑九種類型,又怎可以概括一切人的特性呢?”

世界上任何對知識的分類都是以簡馭繁的,因而都是高度概括的,也就是說,無論分類多麼精確仔細,總有無法窮盡概括的漏網之魚,不單九型人格如此,就是科學上的歸類係統,亦不敢貿然宣稱其歸納結果是永遠有效的。而且,九型人格的原意也不是要將不同性格的人概括為單一的麵貌,我們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內涵豐富的個體,每個人的經驗、記憶、抱負、響應世界的具體方式,都是不可被他人取代的。

九型人格並不是說同類人之間,對同一件事必然有完全一無二致的實際反應,甚至會喊出同一句話。事實上,這套學說還是十分尊重我們每個人的個性的,而且容許這些林林總總的反應上的具體差別,正是其學說的前提之一。那麼,我們憑什麼說九型學說這種人格分類法蘊含高度的有效性、精確性,而且寓意深遠呢?這是因為,它直截了當地捕捉了人類心理基層中最普遍、最常見的理解和閱讀外在世界的基本方式,而這些不同的方式,一共可以劃分為九種,它們全部出於我們兒時已形成的自我保護的特殊方式,以使自己能感覺良好地安然麵對世界,而在我們逐漸成長的過程中,這些理解世界的方式,便慢慢塑造了不同類型的人格,乃至成為該型人格麵向世界時最根本的驅動力。

九型人格的厲害之處,不是從人的外在表現歸納出不同的人格類型,而是走進我們每個人的靈魂深處,捉摸其響應外界的原始模態,並發現無論我們成長後的外在形態如何,推動我們麵向世界、詮釋我們的所見所聞的,原來都是出於九種最深層而基本的“理性”。

因此,九型人格是一門關於我們如何處理和界定自己與世界(包括人與事)之關係的學問,所謂九種人格,其實即出於九種處理、規定自己與世界的不同指向,也就是說,我們每個人從兒時開始,就不知不覺地戴了一副由特殊驅動力製成的有色眼鏡來觀看世界,他們長年累月地隱身在意識層麵的覺察之下,除非有人特意提示,否則我們將不會知道,原來自己平日的一言一行,都受到這副眼鏡的無形左右。

★三、九型人格論的基本結構

認識九型人格論,最便捷的方法就是從九點圖入手。如圖1-1所示,九點圖以一個圓和圓內的九個點,以及連接這九個點的線構成。在這看似簡單的構圖中,蘊藏著表現人們內心世界的地圖。或許你對此半信半疑,但讀到後來,你肯定會理解這個由圓、點、線構成的地網的精妙之處。

圖1-1 九點圖

(一)向上和向下走向

每個號碼代表個人所隸屬之基本性格,每種性格皆可以成為此圖的中心點。要注意的是,每個型號都有向上(健康的)和向下(不健康的)兩種走向,這兩種走向,都會使基本性格的特征暫時隱沒(當然也可以隱伏一段挺長的時間)並吸收別種性格的特質,而使得它於外在表現上,傾向於另一種性格。而每種性格都有它自己向上向下遊走的軌跡,並不是隨意移動的。

譬如某人屬於7號,是個享樂型,但不健康的7號,則會變成不健康的1號(完美型),經常對人尖酸刻薄,故意挑剔;相反,健康的7號,則會變成愛好思考、冷靜集中的健康型5號(觀察型),這時他本身屬於7號的正麵特質,再加上5號的長處,就像如虎添翼般,能夠圓滿地發揮出自己的才能和優點。否則,若是向下落入1號的處境,他本身屬於7號的負麵特質,如再加上1號的短處,就會變本加厲。

(二)旁側個性

除了向上向下兩種走向外,每一性格都各有左右兩種側型(有時我們稱之為左右側翼),使該種性格會傾向任何一邊。舉個例子,我們若以7為中心,它的兩邊就是8和6。某些7號型人會傾向8號,有些則會傾向6號。所謂傾向,就是除了基本類型的特點外,還擁有所傾向類型的一些特性。靠近8的7號人,較一般的7號會有更大的行動力和決心,有大無畏的冒險精神;靠近6的7號人,則更容易有支配別人的傾向。所以我們不單要判斷某人屬於某一類型,還要留意旁側類型對他個性的影響。這也解釋了為何同屬於一個性格,但不同人的表現可能會有天淵之別。

不同性格各有自己特定的左右側翼,九點圖已清楚標明。總之,凡是最鄰近一個型號的左右兩個號碼,就是該中心型號的兩個側翼。所以7的左右側翼是6和8,6的左右側翼是5和7,1的左右側翼是9和2,如此類推。

各性格可以發揮潛能或順境時的走向:

1→7→5→8→2→4→1

9→3→6→9

各性格未能發揮潛能或逆境時的走向:

1→4→2→8→5→7→1

9→6→3→9

與向上向下的走勢不同,側翼對中心性格的影響基本上沒有好壞、正負麵之區別,因此我們不能斷言,某一性格的左傾較右傾健康。不過無可否認,中心性格傾向於左側或右側,對它上升或下降的路向都有或多或少的決定作用。

★四、三大中心,九大類型

根據這個理論,九種性格的人,全部都隸屬於三大中心的其中一個,每一中心都各有三個性格。這三個中心,分別是情感中心、思維中心和行動中心,有些人會以身體的三個部分——心、腦、腹來比喻這三個中心的能量和動力根源。

(一)情感中心與三種類型

不同中心依於不同的動力來源,對世界會產生不同的反應。情感(心)中心的人遇事時的直接反應是源於情緒、感覺和感情。形象化一點說,無論是樂事還是苦事。他們首要的真切反應,總是“打從心底裏來”的:悲哀時感到心都痛得像要掉下來了,快樂時又會特別容易觸摸到自己喜悅的心跳。他們是感情十分細膩又濃烈的人,經常渴望了解別人,又渴望被別人了解;他們最關心的是人和人之間心靈上的緊密關係,因而變得十分在乎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對於愛,他們永不嫌多。在三大中心裏,他們是對“人”(有血有肉有感受的人)和“情”最感興趣的一群。

情感中心之下有三種基本類型:

第二類型:給予型

這種類型的人不管在時間、精力和事物三方麵都表現出主動、樂於助人、普遍樂觀,以及慷慨大方。由於他們不容易承認自己的需要,也難以向人呼求幫助,所以總是無意識地通過人際關係來滿足自己的需要,而且在自己最為人所需的時候感到最快樂。他們對別人的需要和感覺非常敏銳,能夠剛好表現出能吸引別人的那部分人格。他們善於付出更勝於接受,有時候會操控別人,是天生的照顧者和支持者。為了使別人成功、美滿,給予型能運用他們天生的同情心,給出對方真正需要的事物。

第三類型:實踐型

這種類型的人是精力超強的工作狂,他們奮力追求成功,以獲得地位和讚賞。他們具有競爭性,盡管他們自認為這是一種愛的挑戰,而非擊敗他人的欲望。無論他們處在何種競爭場合,總是把目標鎖定在成功之上,他們會是——成功的父母、配偶、商人、玩伴、嬉皮、治療師,能夠順應身邊的人們而變換形象。盡管他們和自己真實的感覺毫無接觸,因為這些都會妨礙成就,可是一旦受到要求,他們卻可以表現出合宜適切的感覺。實踐型會全心全意追求一個目標,而且永不厭倦。他們會成為傑出的團隊領袖,鼓舞他人相信“天下沒有不可能的事”。

第四類型:浪漫型

這種類型的人具有藝術氣質、多情,他們尋求理想伴侶或一生的誌向,活在失落了生命中某項重要事物的感覺中。他們覺得必須找到真實的夥伴關係,自己才完整,他們傾向於找出疏離理想化的現行事物和世俗的錯誤。他們受到高深的情緒性經驗所吸引,表達出與眾不同的一麵,無論在任何領域,他們的生命反映出對重要性和意義的追求。雖然很容易陷入自己的情緒,他們卻能表現出最高度的同情心,去支持處在情緒痛苦中的人。

(二)思維中心與三種類型

情感中心的人一輩子都憑感覺過日子,思維(腦)中心的人則永遠依賴思想來回應事件。在遇到事情時,他們會習慣性地用腦筋去分析、了解、歸納,顯得較為理性和深思熟慮,他們擁有高超的想象力、聯想力與分析力,是在三大中心裏,對“理”最感興趣的一群,然而行動力則相對較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