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國內外成人高等教育課程開發模式(2)(1 / 3)

三、模式特點

布恩模式為提供成人教育的社會機構開發課程提供了十分詳盡的模式框架。總體來說,這一模式的特點體現在3個方麵:

首先,這個模式以成人教育結構為本位,要求成人教育工作者能在充分理解本機構的使命、目的、結構和功能,掌握成人教育機構運行的知識和技能的基礎上,把機構的變革與目標對象的學習需要一致起來,這就為成人教育機構的發展奠定了厚實的專業基礎,同時也為其生命力注人了源源不斷的活力。

其次,這個模式非常重視對目標對象各種特性的研究,諸如學習的動機、條件、所屬對象共同開發課程,提出成人教育工作者必須尋求與目標對象代表的合作,並與之共同確認目標對象的學習需求。同時提倡在課程的設計和實施過程中,成人學習者能民主地、自由地、開放地參與課程決策,這對確保課程的成功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

最後,這一模式具有動態性特點,成人教育工作者在實踐中不斷地挑戰和檢驗模式,並作出必要的調整,從而提高模式的運行效率。

第三節企業培訓課程開發模式

一、起源和適用情境

美國培訓專家納德拉(L.Nadler)提出的重要事件模式是一種適用於企業人力資源開發的課程模式。企業培訓的主要目的是促進組織人力資源開發,在提升個人工作績效的基礎上推進整個組織的效益。

二、流程與策略要點

1.確認組織需求

在一個組織中,由於設備更新、經營方麵的轉變或經營目標的提高,都可能導致係統的組織需求的出現。滿足組織需求的對策有多種,而通過培訓加以解決隻是其中的一種。納德拉認為,當其他對策(如人事對策等)均不能滿足需求,且各方麵都期盼通過開發培訓課程來解決問題時,這時的需求才是真正的培訓需求。

2.指明工作績效

工作績效包含某項工作的性質及其在組織中的地位,以及具體的績效標準。工作上存在問題表明組織存在培訓需求。這種需求表明,某些工作並未達到組織所期望的要求。在培訓前很有必要指明工作績效。通過訪談、調查、會議、觀察和記錄等方法,確定工作績效。對所搜集的資料,應加以綜合分析和評估。

3.確認學習需求

在這一事件中,重點應考慮個人績效與理想工作績效之間有何差距,如果能確認如知識、技能或態度方麵存在差距,就能確定學習需求。

4.確定目標

目標就是“活動預期要達到的結果”。納德拉強調,“確定目標”應從兩個層次著手:第一個層次是一般意義上整個培訓項目的目標,它由組織需求和學習者個人需求共同決定。方案設計者應根據時間、資源、可行性、緊迫性和重要性等來確定目標的優先順序。第二層次是特定意義上的學習目標,它是項目目標的具體化,包括活動、條件以及標準等要素,對學習目標的分類,納德拉認為可采用布魯姆的認知、技能和情意三種領域分類法。

5.建立課程

建立課程指開發一係列授課計劃,主要任務就是課程內容編製。授課計劃首先要闡明學習目標,並具體說明學習的內容、順序、教師類型與學習者類型、時間安排、教學活動和教學策略等。重要的是計劃中的目標與內容之間必須吻合,課程內容必須經過選擇、分類和排序。而其選擇和安排,必須考慮成人學習的基本原理、教師的整體情況,並根據投人的費用、時間、效益等因素決定課程是直接購買還是自行開發。

6.選擇教學策略

教學策略包括學習經驗所涉及的各種教學活動及其支持機製。具體地說,教學策略就是關於教學方法及其使用的詳細決策,包括為教學各階段選擇合適的方法和媒介。安排授課時間及選擇教學策略時,應考慮以下因素:以教師為中心還是以學習者為中心、以個別學習為主還是以團體學習為主、學習者是低學習動機抑還是高學習動機、教師的教學技能是低還是高等。此外,資源、學習方式等也都是重要因素。

7.選擇教學資源

教學資源包含設備、材料、人員和預算等。課程設計人員或管理人員應考慮教師人選與培訓、學習者的選擇、設備裝置與安排及經費預算情況。財務人員、經理基層主管應參加評價與反饋。

8實施課程

至此課程的設計工作已經基本完成。在課程實施過程中,要密切注意使培訓直麵組織的工作績效。應對培訓中可能發生的偏差和問題進行預測,以便更好地按計劃實施課程。

最後,納德拉強調,以上各重要事件可反複進行,以便根據評估反饋的信息及時調整課程開發工作,使之日臻完善。

三、模式特點

納德拉模式雖然從表麵上看同布恩模式一樣,也是從組織人手的,但兩者內涵全全不同。前者是成人教育機構為社會大眾設計課程,因此,機構是設計主體。而後者則是組織為其本身的發展設計課程。因此,它是以組織的需求為本,集主體與服務客體於一身,以提高組織中每個人的工作技能,從而提高整個組織的績效為終極目標。納德拉模式更注重課程開發的完整的技術過程,它不僅為企業培訓課程,同時也為其他課程的開發提供了很好的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