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財富:資產的最佳詮釋(1 / 3)

《月亮與六便士》reference_book_ids\":[6959122738086677511,7119067496950271007,7109046343171050533,7123131941926243358,7026712701988506661,7222920241372728376,7073030649560435726,7257408038934416421]},{\"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87,\"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43,\"start_container_index\":187,\"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36},\"quote_content\":\"《人性的枷鎖》reference_book_ids\":[7119067491933899784,7267090248453065765,6885615144726957070]}],\"52\":[{\"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52,\"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6,\"start_container_index\":52,\"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7},\"quote_content\":\"《誰動了我的奶酪》reference_book_ids\":[7153556133808983054,7153556133821549582,7154292419511454750]}],\"32\":[{\"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32,\"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24,\"start_container_index\":32,\"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18},\"quote_content\":\"《哈姆雷特》reference_book_ids\":[7261897841927261218,7070317133669862414,7111990303451515912,6885615257843141645]}],\"33\":[{\"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33,\"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58,\"start_container_index\":33,\"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52},\"quote_content\":\"《哈姆雷特》reference_book_ids\":[7261897841927261218,7070317133669862414,7111990303451515912,6885615257843141645]}],\"34\":[{\"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34,\"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97,\"start_container_index\":34,\"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93},\"quote_content\":\"《故鄉》reference_book_ids\":[6885615261974531086,7265259514654362643,6997340227480062984]}]},\"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財富不等價於資產,但財富無疑是資產的最佳詮釋,因為財富無疑為你獲取資產的夢想插上了翅膀。

人們終其一生,不是追求財富,而是追求一種財富上的滿足,我們必須有足夠的錢,讓我們去看清楚整個世界。一、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1.崇尚節儉,也能創造財富

創造財富不是為了要將它藏入金庫,也不是為了要有仆人服務;隻是為了獨立的人格尊嚴,以及不受別人的奴役之苦。

越是富有的人,越不會鋪張浪費,揮金如土;而那些不是真正富有的人,則往往喜歡打腫臉充胖子,擺闊氣。事實上,越是有錢的人,往往不在乎使用廉價商品;而沒有錢的人,卻認為使用廉價物品會降低他們的身份。這種心態可以說是人類的一種悲哀。

曾有人說過,在我們的社會中,“浪費”兩個字不知使人們失去了多少快樂和幸福。浪費的原因不外乎三種:一是對於任何物品都想講究時髦,比如服飾、日用品、飲食都要最好的、最流行的。總之,生活得愈闊氣愈好。二是不善於自我克製,不管有沒有用,想到什麼就去買什麼。三是有各種各樣的嗜好,又缺乏戒除這些嗜好的意誌。歸根結底就是一個問題,他們從來沒有考慮過要修煉自己的性格,克製自己的欲望。

每個人都應該量入為出,根據自己的收入過日子。揮霍浪費的人貪圖一時的安逸享樂、花天酒地,不得不透支存款、提前支取工資。許多人不屑一顧順手扔掉的零錢和其他一些不當回事的支出,往往是人生中財富和獨立人格的基礎。

我們都聽過一個古代的故事,講的是有一個地主的兒子,喜歡吃包子。但他從來隻吃包子裏的肉餡兒,把包子皮順手就扔掉了。住在他們家隔壁的是一個窮苦的老太婆,她看到地主的兒子如此浪費,感到十分心疼。於是她把被扔掉的包子皮都撿了起來。幾年後,老地主死了,地主的兒子沒有任何本事,坐吃山空,很快把家當敗光了,最後淪落到以乞討為生的地步。有一天,他來到了從前的窮老太婆的家門口,老太婆給他端出了一盤白乎乎的東西,他吃過以後,連說好吃,忙問是什麼東西。老太婆笑眯眯地說:“這就是你當年扔掉的包子皮曬成幹做的啊。”地主的兒子聽了以後,慚愧不已。

姑且不論故事中的包子皮能否保存那麼多年,至少我們從這個故事中能讀出一些可資借鑒的東西,希望我們都不要做這個地主的兒子,否則真有一天當我們的奢侈浪費遭到懲罰的時候,就隻有我們自己來承擔這個惡果了。

節儉既不需要超人的勇氣也不需要卓越的美德,而隻需要一般的力量和普通人的能力。實際上,節儉隻不過是秩序原則在家庭事務管理中的應用:它意味著統籌安排、合乎規則、精打細算和避免浪費。

所以,現在就開始節儉吧:少買幾件漂亮衣服、少去幾次酒吧、少用那些高檔化妝品,這樣就可以換來銀行裏富足的生活積蓄。用這筆積蓄幹什麼不好呢?當你的生計無需依賴日複一日的努力時,你會更有創造力。未雨綢繆的做法,使你大可以隨心所欲,做你想做的任何事。比如投資一項你早就看好的項目,去一個你一心向往的勝地,或者在你最想花錢的事情上自我滿足一把。

當然,節儉不等於吝嗇。然而,即便是一個生性吝嗇的人,他的前途也仍然大有希望,但如果是一個揮金如土、毫不珍惜金錢的人,他的一生可能將因此而斷送。不少人盡管以前也曾經刻苦努力地做過許多事情,但至今仍然是一窮二白,主要原因就在於他們沒有儲蓄的好習慣。

2.心理承受能力與科學理財

近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逐步建立,個人理財意識和金融風險意識的重要性日益顯現出來。特別是一些年輕人,他們麵臨的是越來越不穩定的職業、變化極快的社會角色、高消費的社會時尚,如果不善於理財,又缺乏承擔金融風險的能力,那就很可能常處於經濟的窘困之中。對此,專家們建議:

(1)了解自己承擔風險的能力

任何人在承受風險時都有一定的限度,風險超過限度,就可能對人的情緒或心理造成傷害。所以進行投資時,必須考慮自己能夠或者願意承受多大的風險。下麵這一組試題可以測驗你承擔風險的能力。

①你有足夠的收入應付家庭的基本所需嗎?

②你有合適的人壽、健康保險嗎?

③萬一你的主要收入沒有了,你是否有足夠的積蓄應付?

④你是否擺脫得了繁重的財務負擔?

⑤你若在股市中損失了部分錢,你承受得了嗎?

根據自己的回答來判斷你承受風險的程度:如果以上5個問題答案均為肯定,那麼你能夠承擔高風險以追求高利潤;如果有4個答案是肯定的,那麼你仍有一定的承受風險能力;如果隻有3個肯定的答案,那麼你就屬於極端保守的人,你不願也無力冒風險。

(2)要科學製定理財計劃

人的一生中有許許多多的計劃,但所有的計劃歸納起來不外乎三種:短期計劃、中期計劃和長期計劃。對於一般家庭來說,短期計劃是指日常生活即衣食住行的計劃;中期計劃是指物質消費和精神享受方麵的計劃,譬如買家用電器,外出旅遊,甚至買車、買房;而長期計劃則是指養老、應對意外疾病等方麵的計劃。

根據你承擔風險的能力和追求人生幸福安樂的目的,你應科學地製定你的理財計劃,特別是處理短、中、長期計劃的關係。根據理財專家的建議,對於一般家庭而言,這三者的比例是:短期計劃占收入的60%;中期計劃占收入的25%~30%;長期計劃占收入的10%~15%。按照中國人的傳統觀念,錢存得越多越好,似乎10%~15%的比例太小了,恐怕難以解決未來的問題。專家表示,這種理財比例安排是可行的——辦法是將這10%~15%比例的收入存入保險公司。根據專業保險顧問的設計,這樣做可以獲得一個較全麵的家庭保障計劃,而且隨著社會發展和家庭經濟狀況的變化,我們還必須不斷對這個保險計劃作出調整,那麼,我們便可以高枕無憂地完成對家庭最理想的長遠規劃了。

在這個機遇多、風險更多的社會裏,計劃趕不上變化的事經常發生。怎麼辦?理財專家建議,要根據自己家庭經濟狀況加入相應的保險。有些人認為買保險是一種可有可無的額外支出,有錢存銀行不就行了嗎?其實這是對保險的誤解。用一定比例的支出去設置未來的保障還是很值得的。正是從這種意義上說,保險本身是一種理想的理財工具。

(3)要善於從花錢中去“掙”錢

掙錢是為了花錢,有錢不花的“守財奴”是很少有快樂的。對於一個理財成功的家庭而言,即使是花錢,也應該從花中去“掙”錢。當然,這種“掙”來自於節約,因為節約了不該花的錢,同樣等於掙了錢。“節錢”的辦法很多。首先要避免衝動購物,消費時不要放縱自己,如看到別人的手機很氣派,自己憑一時衝動掏錢買一個,結果用得不多,花費不少。二是在小事上別太大方,一般人都喜歡在小事上窮大方,如上班可以坐公交車,有些人卻時不時打車,長此下去,浪費也是夠大的。三是購物善用時間差,如反季節購物、法定節假日購物,這些時候購物都能得到多種優惠。四是不要購買閑置用品,或購買一些功能太多、但閑置功能也很多的物品。

學會生活,學習用最少的錢辦最多的事,學會科學理財,這也是你的必修課。學習要有計劃,用錢也要有計劃,不能開支的東西,就要說服自己堅持住。

一個優秀的商人,絕對是一個優秀的理財專家。隻有懂得怎麼花錢,才能懂得如何生活。東西是永遠也買不完的,不懂得節儉、選擇就會總覺得自己很窮。

3.不要向富人借錢

一個人因購房缺錢,求助於一個有著百萬資產的朋友。不料,朋友熱情招待他吃喝,錢卻一分也沒借給他。這位碰了軟釘子的老兄,仿佛蒙受了奇恥大辱,對那位“富友”鄙夷得咬牙切齒。當年兩人一樣清貧時兄弟般的情誼哪裏去了?真是“一闊臉就變”啊!他算看透有錢人的麵目了。

類似這樣的事許多人都碰到過。向有錢的親戚、朋友借錢卻討個沒趣,弄得傷了和氣甚而視同陌路者亦不少。其實,造成這般尷尬狀況的原因,主要在於借錢一方的思維誤區:以為向有錢人借錢是順理成章之事。殊不知,對於富人來說,最不能借的就是錢!莎士比亞在《哈姆雷特》中,借劇中人物之口早有告誡:“不要向富人借錢。”

大凡富人,尤其是白手起家艱苦創業致富者,深知財富皆血汗所換,每個銅板都要用在要緊處,自己尚且舍不得亂花一文,借與他人自然心疼如割肉。若是借出,對方遲遲不還,催還難免被視為吝嗇,傷了朋友和氣;張三借了,李四你借不借?王五呢?如此借錢給他人,比欠他債更難受。錢與錢不同,富人的錢比窮人的錢“大”:窮戶,錢的積累是加法;富人,錢的積累是幾何級數的增長,錢能生錢,利能滾利,逮著個機會,一本萬利!窮戶的“一本”,與富人的“一本”,豈可同日而語?借給你“一”,或許就失去了“萬”,富人又怎肯輕易借出?又是莎士比亞在《哈姆雷特》中說過的話:“不要借錢給他人,因為債款放了出去,往往不但丟了本錢,而且還失去了朋友。”故而,富人的錢難借。

窮戶掙錢不多,生計可保,發財無望,也便沒有聚財的欲望;富人“錢”途廣闊,機會良多,日思夜想如何以錢掙錢,錢愈多,便愈能賺錢。“愈有錢,便愈是一毫不肯放鬆;愈是一毫不肯放鬆便愈有錢。”魯迅《故鄉》中的豆腐西施楊二嫂早就說出了這句至理名言,故而富人的錢,是“一毫”也借不得的,不然,他就不成其為富人了。

錢是富人的工具,也是產品。猶如砍下木頭削成斧柄,握緊斧柄再去砍樹,砍下樹再製作更多的斧柄……如此循環往複。有人向木匠借斧鋸,向學者借書,以為木匠家中為他人所不具有的就是斧鋸,學者家中最富有的就是書,求借正是順理成章之事。殊不知,斧鋸與書,正是木匠與學者賴以“吃飯”的工具,一日不可或缺,豈能借與他人?故而,你要借斧鋸,千萬不要找木匠,你要借書,千萬不要找著書立說的學者作家。

富人無閑錢。他的錢都在周而複始永無止境的充滿刺激、充滿風險的利潤滾動之中。一個銅板如同一個士兵,站在時刻準備出擊的哨位上;一個銅板如同一枚正在孵化中的蛋,在主人心中,它是一隻長滿利潤羽毛的雞。故而,你要借“人”,千萬不要找戰場上的指揮官;你要借蛋,盡可以去菜市場,千萬別找孵雞人——他家中多的是蛋,但他的蛋不是蛋,而是暫時還沒有長出羽毛的雞!

富人永遠缺錢。多少錢算富?永遠沒個準數,故而富人永遠缺錢,如同“女人永遠缺一件衣裳”。窮人向富人借錢,殊不知富人也在不斷借錢——向銀行借貸,貸不到款,富人比窮人還急。生意場上多險惡,窮人借不到錢,大不了不該買的東西少買,小日子照樣過;富人借不到錢,有時可能導致他的生意一落千丈,甚至破產。

富人有時也慷慨。錢攢太多,錢就不是錢了。“隨著財富的增長,煩惱也隨之增加”,道理很簡單,吃得過飽與饑餓同樣難受。因而富人必須“吐”一些。“財富的用處是消費,而消費的目的是為了光榮和善舉。”(培根:《論消費》)富人會將錢捐給社會公益事業、慈善事業,以善舉獲得精神上的榮耀感與富有感,或借此贏得好口碑,廣告效應也盡在其中。

富人可以將錢送給窮人,卻不會將錢借與窮人,因為“借”與“送”大不一樣。“借”是失去,“送”是獲得。

理解了這些你就知道了富人的錢借不得,一是他不會借給你,二是你向富人借錢會讓你有一種依賴心理,認為沒錢去找他借點,從而失去創造財富的動力。別去向富人借錢,如果缺錢,那就努力去做個富人吧,這才是最好的辦法。

4.金錢的妙用和濫用

一個人怎樣使用錢——包括賺錢、存錢和花錢——或許是檢測他的才智高低的最好的方法之一。雖然金錢決不能作為一個人生活的主要依靠,但是,它也不是無關痛癢的東西,不能從觀念上加以蔑視。在實際生活中,在很大程度上,金錢是獲得感官快樂和社會地位的手段。事實上,人性中的一些最優秀的品質是與正確使用金錢密切相關的,例如,慷慨、誠實、公平和自我犧牲精神,更不用說節儉的美德了。另一方麵,是它們的對立麵,如貪婪、欺詐、不公平和自私,就像一個愛財如命的人所表現出來的一樣。一部分人濫用和誤用了金錢這種手段,產生了浪費、鋪張、揮霍、奢侈等罪惡。正如亨利·泰勒在他經過深思熟慮寫成的《生活備忘錄》一書中所指出的:“在賺錢、儲蓄、花銷、送禮、收禮、借進、借出和饋贈等方麵,正確的行為原則和方法幾乎為一個人的完美無缺作出了論證。”

一個人如果展望未來,他會發現等待他的主要有三種世俗的可能性事件:失業、疾病和死亡。前兩者他或許可以逃避,但是最後一個卻是在劫難逃的。然而,無論哪一種可能性事件發生,他都應該把生活的壓力減輕到盡可能小的程度,這樣生活和這樣安排是一個精明人的職責,這樣做,不僅是為了自己,而且是為了那些把安逸和生存都依附於自己的人們。這樣來看問題,誠實掙錢和節儉使用是極為重要的。正當賺錢,是吃苦耐勞、不懈努力、不受誘惑的表現;而合理使用,是精明能幹、富有遠見和自我克製的體現,而這一切都是剛毅果敢性格的真正基礎。雖然金錢可以代表一大堆毫無價值和現實用途的物品,但是,也可以代表許多有很大價值的東西,這不僅是食物、衣服和感官的滿足,而且可以是個人的自尊和獨立。

在賺錢過程中,最需要的東西是人的精力,積累財富則是最高的獨立目標。一個人如果全身心地追求這一目的,鮮有不成功的。但是,量入為出,點滴積累,零攢細聚,使得金錢數量日益增加,卻極少有人能做到。

在以往的年代,給別人和給自己帶來舒適和自由獨立,是無尚光榮也是人們所樂於去做的事情;而僅僅隻是為了積累財富的人是心胸狹窄和慳吝小氣的。不要養成無限製地省錢存錢的壞習慣,這一點是每個聰明人都必須小心在意的,而且,對年輕人來說,生活過分節儉很可能養成貪婪的性格,在一個地方是美德的東西在另一個地方很可能是邪惡。對金錢崇拜——而不是金錢本身——是罪惡的淵源,對金錢的崇拜禁錮和壓迫著人的靈魂,它關閉了通向慷慨大方的生活和行動的大門。

如果以一個人擁有金錢的多少來衡量他成功的大小,毫無疑問,這是一件令人茫然困惑的事情。從本性上講,每個人都想成為一個成功者。即使一個意誌堅定、頭腦敏銳、動作敏捷的人,一旦抓住機會,他也會立即“上馬”,不擇手段地賺錢。這些人完全有可能既沒有高尚的品質,也不會實施任何善行。一個一心隻想著錢而意識不到更高的力量的人,雖然他可以腰纏萬貫,但他始終隻是一個非常可憐的生物。金錢決不是任何道德價值的確證。金錢的閃光隻能吸引它的追求者毫無價值的注意力,正如螢火蟲的光輝隻能把自己暴露給它的捕捉者。

人生的最高目標就是要形成和具備勇敢的品格,使我們的精神和肉體——包括良心、靈魂、智慧和氣質——都盡可能地得到充分發展。最終的結果是除了財產以外,我們對其他任何東西都必須予以考慮。因此,最成功的人生不是一個人得到了最多的感官快樂,得到了最多的錢財、最大權力或地產,得到了最大的榮譽或名聲;而是在於他表現出了最為勇敢的英雄氣概,完成最大量的有益工作,為人類的發展盡了最大的職責。金錢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力量,這是不錯的;但是,熱心公益事業的精神和良好的道德品質也都是一種力量,並且是比金錢要高尚得多的力量。

懂得錢來之不易,認真學會怎樣充分利用有限的經濟資源,這很重要。

節省,並不是小氣。開支有計劃、有安排,不隨心所欲,不亂借、亂花,這是我們每個人無論其貧富都應該學會並一定要努力做到的。

凡事要有計劃,用錢也一樣。好好學會當家理財,也是做人求生存的一大本領。二、激起自己的財富欲望

1.培養賺錢意識

2001年,幾乎人人都知道有一本叫《誰動了我的奶酪》的書,書中講的是窮則思變的故事。可以說,人們的財富欲望都是在尋求更高、更好的生活途中被激發起來的。

老朋友老同學很長時間不見,見了麵總喜歡半開玩笑半當真地問一句:“發財了吧?”語句中透露出對自己現狀的不滿和對財富的向往。這是人之常情,沒什麼好遮掩的。總是嫌自己的錢不夠多,總是羨慕別人的錢掙得多、掙得快,這就是人對財富的欲望。

歐林在他的《創造金錢(Creating Money)》一書的前言中寫道:

“嶄新的時代來臨了,整個人類正慢慢地覺醒到超意識的真相(super-conscious redity),在賺錢、花錢的方式上,你也會尋求能表達愛、幸福、和平、活力、寧靜的更高特質的方式,並覺察到內在深處的你是誰。新時代將會為我們帶來極大的創造力,並注入川流湧動的新觀念。”

賺錢與保有財富的方式也在改變中。當你遵循財富的靈性規律,財富的流動量將會更大,更容易掌握,而帶給你更多的喜悅。當你從事你的工作,尊敬並服從他人的更高目標時,你就在遵循著財富的靈性規律;當你與他人攜手合作,而非與人競爭時,你也在遵循財富的靈性規律;讓每一分財富、每一分能量都能使每一位參與其中的人換得勝利的局麵,當賺錢、花錢與投資的方式都並沒有傷及他人時,你就遵循了財富的靈性規律。

財富是一個極具威力的力量。因為你賺取、積蓄與消費金錢的方式,將決定你的每一筆金錢是否都能為你與另一個人之間,創造出真善美的力量。

致富的過程是一個心理及情感自我完善的過程,也是一個自我實現的過程。在這個社會、經濟、生活的各方麵都發生深刻變化的時代裏,沒有充實的物質條件,個體的心理同樣會受到傷害。所以我們應培養努力賺錢的意識。

培養賺錢的意識,首先你要搞清楚你想要做什麼,將你喜歡或你做得很好的事情列出清單,將這張清單當做你的致富之源。人們對別人做得很好的事情都會給個好價錢,檢視一下你的清單,並想想你哪方麵的專長可以讓你賺到錢。寫下你所有的想法,甚至看來好像瘋狂或不可能的事情也沒關係,許多天才的想法都來自於異想天開。

當我們無法單憑自己的想法賺到錢的時候,那就走進別人的創造天地,運用巧思來協助他人,找出它們特殊、非比尋常的能力,並使它開花結果。你可以替別人規劃產品,也可以借助另一個人已有的產品來開發你自己的東西。

想個可以“寄生”在別的成功者身上的點子。比如,在《哈裏·波特》的圖書引起人們廣泛關注的時候,馬上有人將它拍成電影。再比如,卡通片《鐵膽火車俠》得到了孩子們的喜歡,馬上就有公司生產出配套的玩具、影碟等等。類似的例子舉不勝舉,他們的共同之處就是從一個成功的產品那兒尋找衍生物去賺錢,從別人成功的地方來激發自己的創造力。

另外,對財富的欲望會使你對新奇事物保持開放的態度和開闊的胸襟,這樣有利於你打開思路,尋找賺錢的契機。如果你能對新奇的東西再做進一步的探究:這項新產品或新理論會引發什麼樣的新想法?它的用途及前景如何?它還有沒有更多的利用價值?然後你才能表現自己的能力並充分地發揮其作用,在新事物當中找到可以賺錢的機遇。

財富是經濟的哲學,它既研究怎樣使一個人脫離貧困、經濟充實的方法,更著重於幫助個體建立完善的人格,尋求享受真正人生的途徑。激起自己的財富欲望,並在健全人格的幫助下,達到富裕的程度,這就是賺錢的真理。但是不要忘了,無論你是在奮鬥的過程中,還是已經有了小小的財富,都不要把賺錢看成是最終的目標,而應該是享受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