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九章 潰瘍性結腸炎(1 / 1)

潰瘍性結腸炎又稱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病因尚未明確,以侵犯大腸(直腸、結腸)粘膜與粘膜下層為主的炎症性病變。臨床以腹瀉、腹痛、粘液膿血便為主要症狀,並可發生嚴重的局部及全身的並發症。

案例:譚某某,男,36歲,1980年3月10日初診,訴1979年夏天患痢疾,未治徹底,反複發作,便中膿血夾雜,時輕時重。之後膿血減少,而腹瀉不愈,半年多來,中西醫藥,單驗方用盡,而腹瀉不能止,四肢倦怠無力。

視其形體虛胖,麵色浮黃,舌質紅、苔黃膩,脈濡弦,乃由濕熱內蘊,氣滯血瘀所致。治宜清熱活血,健脾利濕,行氣導滯。擬白頭翁湯加減,處方:白頭翁15g、秦皮10g、黃連10g、苡仁30g、川厚樸10g、廣木香10g、製香附10g、佛手片10g、白芍10g、三棱10g、莪術10g、清半夏10g、青陳皮各10g、甘草10g、雲茯苓10g,服5劑。

二診,腹瀉已減,裏急後重未除。舌質紅、苔白膩,脈弦微數,乃裏濕未盡。治宜清熱利濕,兼以扶脾。方用參苓白術散。方藥:廣木香10g、炒川連6g、焦白術10g、白茯苓10g、炒白芍10g、廣陳皮10g、炒槐米10g、生苡仁15g、防風10g、製香附10g、銀花炭10g、清半夏10g、炒黃芩10g,服7劑。

三診,舌質淡、苔薄,脈弦偏數。瘀去正虛而熱濕均未除也。治宜健脾,利濕止瀉。前方減川連、黃芩、銀花炭,加澤瀉10g、車前子12g布包、粉葛根20g、炒黨參20g,生苡仁改炒苡仁20g,服7劑。

四診,腹瀉止,苔退舌淡紅,脈細弦。再以前法出入,以資倍固,處方:焦白術10g、炒白芍10g、青防風10g、廣陳皮10g、雲茯苓10g、建澤瀉10g、炒黨參10g、粉葛根20g、製香附10g、炒黃芩10g、川樸10g、炒枳實6g,再服7劑。服完痊愈返鄉裏。

按:中醫無潰瘍性結腸炎的病名,根據其臨床表現歸屬於慢性痢疾的範疇。該患者因夏季患痢疾,損傷脾胃,又失於根治,以致反複下痢達兩年之久,四診合參,考慮虛實夾雜,既有脾氣虛弱,又有濕熱內蘊,氣滯血瘀。治療宜虛實兼顧,健脾利濕、清熱解毒、行氣導滯。治療上先用白頭翁湯為底方,方中白頭翁、秦皮、黃連清熱解毒、燥濕止痢;白術、茯苓、苡仁健脾益氣清除濕熱;青陳皮、木香、香附、半夏、厚樸、佛手片行氣理氣,燥濕止痛;白芍、甘草養陰緩急止痛;久病必有瘀血存在,加之三棱、莪術活血行氣止痛,改善病變組織的缺血缺氧狀態。二診,腹瀉漸減輕,但腸道濕邪未徹底清除,予參苓白術散調整,意在標本兼顧,健脾利濕,患者腹瀉已止,但正氣偏虛,加黨參10g、白術10g、補中益氣,;葛根升發清陽,鼓舞脾胃陽氣。通過本案例的分析可以看出,王老治療本病重視辨證論治,注意病證結合,標本兼顧。《景嶽全書.痢疾》雲:“凡治痢疾,最當察虛實辨寒熱,此泄痢中最大關係。”若初病或疾病活動期,多屬實證,當急則治其標,以祛邪為其要;而對於慢性或緩解期患者,緩則治其本則以扶正為主或標本同治。扶正祛邪為法。治標以清熱解毒,清化濕熱或涼血活血為主。治本則以健脾益氣為主,或溫振脾陽。溫補脾腎,常用參苓白術散加減。

久病不愈,不忘活血祛瘀和絡,在本病的發生發展過程中,無論是外感濕熱毒邪,還是內傷脾腎,皆可阻滯脾胃氣機,壅塞腸腑,而見腹痛,裏急後重,濕熱氣滯,結合現代醫學,結腸鏡檢查,可觀察到局部腸粘膜紫暗。血管網模糊為典型的腸絡瘀阻征象,瘀血不去,新血不生,治療上常加用活血祛瘀法,善用三棱莪術,可“收行血便膿自愈”之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