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十五章(3 / 3)

方法論是關於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的理論,它對具體學科的研究起指導作用,但不替代具體學科的研究方法。在心理谘詢中,方法論表現為沿著怎樣的途徑去認識心理問題和改造心理問題。多數心理谘詢流派在方法論上持因果決定論。如弗洛伊德的理論可以歸結為三個決定論:潛意識決定論、性欲決定論和早期經驗決定論。他相信一切心理問題都有其潛在的原因,挖掘原因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所以他用大量的時間幫助來訪者回憶童年經曆,分析夢境、口誤、筆誤等,尋找問題背後的決定因素。一旦來訪者領悟了原因,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同時,他又用辯證的目光看待心理問題,認為自我、本我和超我一直在矛盾中尋求平衡,神經症是這種矛盾運動不能達到平衡的結果,而心理谘詢就是讓這種矛盾運動達到平衡。行為療法信奉機械決定論,認為隻要改變環境刺激,行為問題就能自然得到解決。因此,心理谘詢的任務在於提供一定的刺激,改造當事人的行為。理性情緒療法持認知決定論,認為不合理的認知是心理問題的決定因素,谘詢師必須用哲學思辨分析當事人的不合理認知,並設法糾正它,使當事人確立合理的(即能使自己快樂的)認知,從而解決心理問題。基督教心理谘詢雖然也運用現代心理學的研究成果,但從根本上說主張原罪決定論,認為心理問題是原罪肆虐、靈命(spirituallife)虛弱的表現,心理問題的解決是遏止原罪、增強靈命的過程,因此強調用靈修的方式(如懺悔和禱告)解決心理問題。這些流派都主張心理問題是由某種原因決定的,但對原因的認識各不相同。而來訪者中心療法反對決定論,主張人是自由的、主動的,能作出選擇並對自己的選擇負責。“麵向事實本身”這一現象學的原則也就成了來訪者中心療法的方法論原則。所謂“麵向事實”,就是直接麵對當事人的直接經驗,包括意向、理解、體驗、目的、價值、需要等。為此,谘詢師必須把過去的經驗和假設暫時擱置起來,以免曲解當事人的直接經驗;用整體的方法看問題,以免支解當事人的直接經驗,以免隻見樹木不見森林;用傾聽的方法鼓勵當事人展現自我,以免壓製其表達。羅傑斯非常重視“同感”、“真誠”和“尊重”等原則,其目的就是為了麵向當事人的真實內心世界。他假設當事人具有成長的趨勢,具有自發性或自主性,會自覺解決成長中的發展性問題。至於當事人如何解決自己的問題,不是完全由谘詢師提供的“刺激”或“幹預”決定的。在這一點上,後現代主義心理谘詢表現得尤為強烈,該流派徹底否定決定論思想,視當事人的發展為一個未可預測的現象。羅傑斯至少承認隻要提供良好的環境,當事人會朝著積極的方向發展,而後現代主義心理谘詢則認為,即使提供良好的環境條件,也不能保證當事人會朝著積極的方向發展,當事人也可能朝相反方向發展。後現代主義心理谘詢方法論的另一個信念是強調參與性,傳統心理學把當事人及其心理問題當作客觀的認識和改造對象,把谘詢師當作分析者和改造者,後現代主義心理谘詢否定這種“科學主義”的態度,認為谘詢師不是心理問題的旁觀者,而是參與者,當事人的心理問題並非與谘詢師無關,而是與谘詢師有關的現象,“心理問題”中有谘詢師的成分,心理問題是否變化、如何變化都與谘詢師有密切的關係。

因此,心理谘詢是一個積極參與、共同變化的過程。

四、結語:辯證唯物主義與心理谘詢

辯證唯物主義是迄今為止最科學的哲學,應當成為心理谘詢的哲學基礎。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世界的本原是物質的,物質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物質決定精神,但精神對物質具有反作用。世界是可知的,隻有人類尚未認識的事物,沒有不可知的事物。人的認識是在與客觀世界的相互作用即實踐中產生的,既有客觀性又有主觀性。認識是相對的,是在不斷發展的。認識了事物發展的規律就能有效地改造世界。根據這一哲學原理,我們不難推論:

第一,從本體論的角度看,心理問題的本質是大腦對客觀世界的主觀反映,沒有大腦和客觀世界,心理問題無從產生。但人的心理問題並非大腦和客觀世界的機械產物,而是人與世界的互動中產生的,心理問題一旦產生有其相對的獨立性,有自身的活動規律。心理問題是可以認識的,隻有尚未認識的心理問題,沒有不可認識的心理問題。

第二,從認識論的角度看,對心理問題的認識是在實踐中產生和發展的,它既有客觀性,也有主觀性。心理問題是一種客觀存在,它的許多本質特征和表現形式至少在性質上能被客觀地認識,但由於人的認識能力的種種局限,加上認識者的興趣、經驗和自我心理的投射等原因,認識的主觀性是難免的。提高客觀性是認識心理問題的目標,其有效途徑是實踐。通過不斷的實踐,對心理問題的認識是在不斷提高的,過去的認識可能被現在的認識否定,現在的認識可能被將來的認識否定。

第三,從方法論的角度看,認識和改造心理問題必須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既要反對抹殺主觀能動性的機械決定論,也要反對誇大主觀能動性的唯心主義,既要避免生搬硬套心理學知識的教條主義,又要避免不可知論和神秘主義。為此,必須從當事人的生活環境出發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因為人的本質是社會關係的總和。心理谘詢中的大量問題屬於發展性問題,其本質存在於當事人的社會關係之中,通過剖析當事人的社會關係能找到問題的根源,也隻有通過幫助當事人改變社會關係才能改變心理問題。離開了這一辯證唯物主義方法論的精髓,心理谘詢最終會誤入歧途。

需要指出的是,心理谘詢的哲學基礎不等於心理谘詢本身,有了正確的哲學指導思想能為科學的心理谘詢提供可能,要把這種可能性轉變成現實性,需要谘詢師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積累經驗,提高谘詢水平。同時,一些心理谘詢的理論和方法在哲學基礎上與辯證唯物主義相違背,但這並不等於其理論和方法一無是處,相反,它們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心理谘詢的科學知識,尤其在操作層麵上提供了不少有效的方法。因此,哲學上的立與破不應機械地等同於心理谘詢理論和方法本身的取與舍,對各種心理谘詢流派取其精華,舍其糟粕,以人為本,為人服務,是馬克思主義的治學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