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戚入朝看見宋公神色倨傲,不禁長歎一聲說:“宋國處境實在危險,馬上就要大禍臨頭了!”宋公一聽,不禁動容:“如何見得呢?”寧戚說:“齊侯約集諸侯會盟,也是幫助您穩固君位。可是您卻在中途不辭而別。眼下各國軍隊聯合伐宋,大兵壓境,誰勝誰負,不是明擺著嗎?但是如果現在采取補救措施,還為時不晚。”宋公聽後,不住點頭,離開座位說:’先生有什麼高見,請指教!”戴叔皮見宋公已被戚寧引人圈套,幹著急沒辦法。
寧戚建議:“事到如今,您不如備下一份厚禮送給齊國,表示悔過之急,這樣宋國才會如穩如舊。”宋公依然擔心地問:“僅送些禮物就能保證他們不再進兵嗎?”寧戚說:“齊侯心胸寬闊,世人皆知。以前和魯國交戰,還把占領的土地歸還,大王您一時糊塗,一定會得到諒解的。”
宋公采納寧戚的建議,派使者帶上禮物,隨寧戚向齊桓公謝罪,齊桓公同意撤走軍隊並同意宋國重新入盟。寧戚也因此立功受封。
寧戚找靠山的高明之處在於:在如何引起上司的注意力上下工夫。
點評:
尋找靠山的方式各異:你可先“得罪”他,來個“不打不相識”。
19、靠就是順,順就是靠
寇準能官至相位,全仗他把“順”字玩溜了。
寇準奉詔從青州回到京師,立即朝見太宗。
當時,太宗已近暮年,為立太子的事情,使他心神煩躁,焦慮不安。此前有馮拯等人上疏,請求早立太子,太宗發怒,把他們都貶到嶺南去了。此後朝廷內外,無人再敢提起立太子這件事。此時太宗的心情,可想而知。又患腳病,疼痛難忍,真是身心交瘁,苦不堪言在這種情況下,太宗急需一個情投意合的知心者,來與他做伴,並向他傾吐自己的苦衷,以求得心理的平衡。況且立太子的事情,尚未確定,也需要有人協助謀劃決斷。
所以,太宗聞報寇準上殿進見,便急忙宣人。待寇準參拜已畢,太宗先讓他看看自己的腳病。隨後賜坐,並問寇準:“愛卿為什麼來的這樣遲緩?”隻這一句似嗔若怪的問話,足見太宗急切盼望寇準還朝相見的心情。此時寇準也思緒紛紛:盡管無過遭貶青州,太宗有負於他;但見太宗對他一往情深,也就不便多言,隻是尊中帶諷地說了句:“臣不見您的詔書召還,是不敢擅回京師的。”
太宗對寇準的回答,並沒介意,隻想盡快聽到寇準關於確立太子的意見,便馬上轉換話題。他問寇準道:“愛卿看我這些兒子當中,誰可以繼承皇位呢?”寇準此時雖然心中有個人選,但不知太宗心中傾向於哪一個,因此不便直接回答太宗的問題。於是他隻給太宗提出—個選立太子的原則。寇準回道:“陛下為天下人選擇君主,與婦人、宦官商量,是不行的;與近臣商量,也不行;隻要陛下您自己選擇能符合天下人所期望的人,就可以了。”太宗聽罷,低頭思之良久,然後屏退左右,對寇準說:“你看襄王元侃可以嗎?”其實寇準心中所想也是襄王元侃,於是連忙說道:“知子莫如父。陛下既然認為可以,願您當即決定。”
立太子的事,君臣二人就這樣決定了。
至道元年(995年)八月,宋太宗任襄王元侃為開封尹,改封壽王,立為皇太子。
太子到宗廟參拜行禮回來,京城人民都夾道觀看,歡呼跳躍,說:“真是個少年天子。”太宗得知後,心中不悅,說道:“人心一下子都歸了太子,那將把我擺在什麼地位呢?”
太宗老皇帝此時有如此心情,真是出人意料。寇準怕太宗出爾反爾,把事情弄糟,便急中生智,立刻再拜並祝賀說:“太子眾望所歸,是陛下的決策英明,是國家百姓的洪福。”太宗聽寇準如此一說,覺得自己在臣民心中的地位,仍屬於太子之上,便馬上高興起來。又入後宮,把此事說於皇後、嬪妃知曉。後宮的人又都出來慶祝。太宗乘興命人擺宴,與寇準共飲,待醉方休。日後,寇準又加官給事中。
寇準直則直矣,但鑒於以前的教訓,這次在確立太子的問題上,則采取巧言順君,引而不發的方法和原則,勸導太宗立襄王元侃為太子,並鞏固了元侃的太子地位。寇準既直且謀,被後人傳為美談。
寇準因協助太宗確立了太子的人選,使太宗了卻了一件心事,於淳化五年(994年)九月,拜為參知政事(副宰相)。
點評:
靠的最高境界是讓上級“靠”你;順的最高境界是讓上級“順”你。
20、“共同”的愛好,使你平步青雲
玩象棋也能玩出靠山來,玩出高官來,你信嗎?
和士開(524—571)字彥通。北齊清都臨漳人。其父和安,仕於東魏,“恭敏善事人”,為人非常狡猾,很有一套恭維時好皇帝的手腕。有其父必有其子,和士開沒有辜負和安的期望。他一方麵秉承了父親的先天遺傳,“幼而聰慧,解悟捷疾”;一方麵又勤於後天的學習,樂於接受父親的耳提麵命。結果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士開那“傾巧便僻”的功夫又遠遠超過其父。北齊天保初年,高湛得寵,被晉爵為長廣王,拜尚書令,不久又兼司徒,遷太尉。地位顯赫,權勢很大。這高湛乃齊高祖高歡第九子,雖然在諸子中年紀尚幼,排序較遠,但由於池“儀表瑰傑”,故高祖“尤所鍾愛”,因而被封以高位,委以重權。和士開見高湛未來當皇帝的可能性很大,便想方設法接近巴結高湛,預為自全之計。
高湛性好“握槊”,類似後來玩象棋。恰好和士開也精於此道,於是他便找機會與高淇遊戲。二人棋逢對手,總是鬥得難分難解,越玩越上癮,次數越加頻繁。
高湛還喜歡音樂,恰好和士開又能彈胡琵琶,他經常為高湛彈曲,興致高時,還往往邊彈邊唱,那清歌妙曲,尤使高湛著迷。
高湛性喜談笑,恰好和士開生就一副伶牙俐齒,於是便經常陪高湛胡扯閑說,和士開的甜言蜜語和淫詞穢談,更使高湛開心,二人越談越投機,親狎無比。和士開吹捧高湛說:“殿下非天人也,是天帝也。”高湛也對他說:“卿非世人也,是世神也。”二人相交如此,高湛便辟士開為府行參軍。
和士開與高湛這兩個浪蕩子,如同前世有緣,一拍即合,合則難分,形影難離。到後來,高湛的兄長齊顯祖文宣帝高洋對此實在看不下去,譴責高湛與和士開“戲狎過度”,不許高湛過多接近和士開,將和士開遠徙長城。但高湛不斷在文宣帝麵前為之求情,後又授和士開為京畿士曹參軍。
北齊皇建二年(561年),孝昭帝駕崩,高湛繼承大位,是為武成帝。和士開長期企盼的日子終於來到了。本來,高湛在繼位之前與和士開的關係已經火熱,即位之後,和士開對他更是“奸諂百端”,因而武成帝高湛視之如腹心,倚之如股肱,寵愛一日勝似一日。和士開得寵的程度,簡直是空前絕後的。高湛剛一即位,和士開便“累除侍中,加開府”。後來,那高湛簡直到了一刻也離不開和士開的地步,“齊主外朝視事,或在內賞宴,須臾之間,不得不與士開相見,或累日不歸,一日數人;或放還之後,俄傾即追,未至之間,連倚督促。”前後賞賜,更是“不可勝數”。
和士開“遭母劉氏憂,帝聞而悲惋,遣武衛將軍呂芬詣宅,晝夜扶侍,成服後方還。其日,帝又遣以犢車迎士開人內,帝見。愴惻下泣,曉諭良久,然後遣還,並者弟四人並起複本官”。老母病逝,本人之常事,可武成帝竟如此鄭重其事。如同死了自己的親娘,“其見親重如此”。其後,又將和士開升為右仆射。
和士開受到武成帝高湛如此寵愛,照理該滿足了,可是不,他仍繼續施展各種手段,進一步鞏固和加深皇帝之寵。武成帝患有“氣疾”,即“疝氣”,這種病最怕飲酒,但他嗜酒如命,越飲病越重,“飲酒輒大發動”。武成帝雖然一向對和士開言聽計從,但唯獨在飲酒問題上則每諫不從。一次,武成帝氣疾發,又要飲酒,士開淚下不能言。帝曰:“卿此是不言之諫”,固不複飲。和士開僅用哭泣抽噎的微小代價便換取了武成帝的莫大好感,這與他慣常使用的甜言蜜語具有異曲同工之效。不過,這種諂媚之態實在令人作嘔。
如果你以為和士開的這一表現是出於對武成帝的情感,那就大錯特錯了。實際上,勸武成帝戒酒並不是他的目的,通過此舉邀寵以求富貴權勢,這才是他的真正用意。世界上最難測度的是無恥小人之心,代表著人類真誠感情的眼淚也照樣可以被他們所褻瀆,用來為其不可告人的目的服務。如果和士開“淚下購欷”出於真誠,那他就絕不會把奸淫的魔掌伸向皇宮後院,將武成帝的皇後占為己有了。
武成皇後胡氏,本是一個水性楊花、放縱淫蕩之人,加上武成帝素來荒淫,三宮六院,朝秦暮楚,居無定所,較少與之相陪,因而胡皇後更感到寂寞難挨。在無可排遣之時,她曾“與諸閹人褻狎”。
和士開深明“狡兔三窟”之理,單是武成皇帝的傾心信賴,還不能令他滿足。胡皇後喜歡幹預政事,和士開早就想拉她作為內援,他正覬覦著機會。當他了解到胡皇後的寂寞後,便決定乘虛而人。
皇後居於宮闈禁地,本來臣子難以與其接觸,誰知握槊之戲此時又幫上了和士開的大忙。偏巧,胡皇後也喜愛握槊,於是武成帝便將和士開推薦給她,因此和士開得以經常出入皇後宮寢與其握槊相戲。和士開舉止輕佻,言語猥褻,恰與胡皇後臭味相投,加上和士開有意挑逗,因而進展十分順利,很快勾搭成奸。可歎那武成帝對和士開如此恩深義重,而和土開卻毫不客氣地給他戴上了一頂“綠帽子”。可見禮義廉恥對和士開之流,是毫無約束力的。為達個人目的,他們可以不擇手段,這是常人無法理解的。
和士開行諂獻媚,奸諛百端,終而獲得高位。
從和士開的事例人們可以得到一些靠山之“道”:獲得上司的初步好感,與上司建立一結共同的愛好也不失為一種手段。
點評:
和士開之流雖不宜效仿,但與“靠山”還得有些“共同愛好”。
21、要成為紅人,先依靠女人
通往靠山的路千萬條,仕途艱難時不妨走走女人線路。
魏忠賢由一個目不識丁的賭徒、無賴,而成為權傾天下的宦官,號稱九千歲、九千九百歲,也是走的夫人路線。
魏忠賢出生於宦官的高產區河間肅寧,早年家裏十分貧寒,不好讀書,但好打架鬥毆,酗酒賭博,練得一手好箭法,因賭博輸光了全部的家產,走投無路,就按當地流行的習慣自閹人宮,改姓李,這一年魏忠賢22歲,其妻子馮氏也改嫁他人。
魏忠賢人宮後,充分展示出了他投機鑽營、機智詭辯、有膽有識、記性過人、辦事利落的特點,很快就博得後宮第一紅人、熹宗的乳母客氏的青睞與歡心。客氏本是魏朝的“對食者”。所謂“對食者”,是明朝宮中的一種慣例。明朝太監都要輪流在乾清宮值班。可是,他們又是不能在宮中做飯吃。而宮女們卻有夥房燒飯,於是太監都結交一名宮女,請她供給飯食。這種關係,被稱為假夫妻,公開則稱為“對食者”,也還有叫“菜戶”的。按現在說法,就是“搭夥”的。魏忠賢過河拆橋,一下子抓住了客氏,從魏朝手中奪取了客氏,兩人成了“對食者”。
魏朝對魏忠賢非常不滿,但魏忠賢頗能籠絡客氏,使客氏愈來愈疏遠魏朝。他倆人相處得十分親密。魏朝為了爭風吃醋,竟然不顧一切,在乾清宮的暖閣子裏破口大罵,對打起來。這事弄得不可開交,連熹宗皇帝也知道了,隻好出麵幹預了這場糾紛。客氏向熹宗明確表示討厭魏朝,喜歡魏忠賢。皇帝便把客氏配給了魏忠賢,魏朝灰溜溜地退了出去。
客氏原為京城近郊農民侯二的妻子,18歲時選入宮中,由她哺乳熹宗。客氏生得標致,又會巴結,使太後非常喜歡她。在她進宮二年後,其夫侯二死去,她就被長期留在宮中。熹宗自幼受她乳育,對乳母感情頗深。繼位之後,沒有一個月,便封客氏為奉聖夫人。並晉封其子侯國興和弟客光先為錦衣衛千戶。
魏忠賢得到客氏的幫助,日益得到熹宗的信任。不久,魏忠賢便從惜薪司升任司禮監秉筆太監,兼提督寶和三店。司禮監秉筆太監是皇帝身邊最親近的人,要代皇帝閱批大臣奏章,但魏忠賢大字一個不識,本不應充任此職,可在客氏的支持下,終於得到這個職位。魏忠賢大權在手,與客氏相勾結,恣意橫行宮內。
魏朝在與魏忠賢的較量中失敗,被熹宗逐出宮廷,放到鳳陽去守皇陵。魏忠賢和客氏卻不肯放過這個倒黴蛋,派人跟到鳳陽,害死了魏朝。從此,他們舒舒服服地做了假“夫妻”。
皇後對魏忠賢與客氏緊密勾結擅作威福,很是不滿,曾多次向皇帝告發他們的劣行,甚至以皇後的身份,叫來客氏,想依法懲處,對此,魏、客兩人懷恨在心,便設法整治皇後。
客氏偵知皇後有了身孕,她便布置自己心腹宮女,設法使皇後流產,造成熹宗無後。魏、客又誣告皇後不是其父張國紀的親生女。他們買通死刑強盜孫二,讓他胡說皇後是自己的親生女。以此來誣陷張皇後出身不正,慫恿熹宗廢後。但熹宗與張皇後感情很好,其奸計才未得逞。後來,又誣告皇後父親張國紀謀反,想以此株連皇後,廢掉皇後,再把自己侄女冊立為後。不料,這一惡招又落了空。熹宗聽到後隻是下了道旨意,讓張國紀改過自新了事,未肯深究。當然更不肯株連皇後。
張皇後雖沒有被廢掉,但所生的三男二女,都被魏忠賢暗害,一個也沒有活成。至於其他嬪妃,魏忠賢拿她們更是願殺則殺,願廢則廢。光宗的趙選侍,僅是魏忠賢一道假聖旨,便被逼自盡。裕妃有了身孕,魏忠賢和客氏得知後,瞞著皇帝和皇後,硬是把裕妃囚禁起來,連一口水也不給喝,活活給餓死了。馬貴人死得更慘。有一天,馬貴人得機在皇帝麵前,說了一句魏忠賢的壞話,皇帝前腳離開,魏忠賢跟著就派人來假傳聖旨,將馬貴人賜死。魏忠賢勾結客氏,操縱後宮一意孤行,達到了無以複加的程度。熹宗後宮的後妃的生命,全操在魏忠賢的手裏。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如果靠山是男的,那麼靠山的一半也是女人。
點評:
找靠山,未若以柔克剛。男人費九牛二虎之力辦不成的事,女人隻需一個眼神。
22、隻說優點不談缺點——我喜歡!
王矽、房玄齡、李靖、溫彥博、戴胄、魏征共同輔政。唐太宗認為王矽善於識別人物。唐太宗就問他:“您見識高遠,通曉事理,為胖評論玄齡等,看看哪一位勝過你?”
王矽說:“孜孜不倦時奉行國事,知無不為,臣不如房玄齡;文武雙全,出將入相,臣不如李靖;奏事詳明,發布詔令傳達下情,臣比不上溫彥博;治理繁難的政務,眾務必舉,臣不如戴胄;以諫諍為心,以君王不及堯、舜為恥,臣不如魏征。至於清除汙濁,宣揚清廉,疾惡好善,臣比他們稍強一點。”
太宗稱讚他講得好。房玄齡等人也認為道出了自己的長處,說他評論得當。
在皇帝麵前評論朝臣,是很危險的,一言不當,不但皇上不高興,還可能得罪大臣。因此,當李世民要王矽評論朝臣時,他就等於接到一個熱芋,拿也不是,扔也不是,不得不硬著頭皮接下來。
讀了王矽的評論,可以說王矽是個老滑頭,他的話隻點明了每個人的優點,未涉及其缺點,因此博得了皇上的讚揚和同僚的歡心,從此仕途通暢。
點評:
“圓滑”其實是個中性詞,不宜提倡,也不要避之若蠍——靠山喜歡,自己免災。
23、功勞自動歸上級,位置自然升一級
上司一般都有個毛病:既然你是我的部下,那和你所做的任何努力他都視為自己的“努力”。
龔遂是漢宣帝時代一名循良能幹的官吏。當時渤海一帶災害連年,百姓不堪忍受饑餓,紛紛聚眾造反,當地官員鎮壓無效,束手無策,宣帝派龔遂去任渤海太守。
龔遂單車簡從來到任,安撫百姓,與民休息,鼓勵農民墾田種桑,規定農家每口種一株榆樹,一百棵茭白,五十棵蔥,一畦韭菜,兩口母豬,五隻雞,對於那些心存戒備,依然持帶劍的人,他勸諭道:“幹嗎不把劍賣了去買頭牛?”經過幾年治理,渤海一帶社會安定,百姓安居樂業,溫飽有餘,龔遂名聲大振。
於是,漢宣帝召他還朝,他有一個屬吏王先生,請求隨他一同去長安,說:“我對你會有好處的!”其他屬吏卻不同意,說:“這個人,一天到晚喝得醉醺醺的,又好說大話,還是別帶他去為好!”龔遂說:“他想去就讓他去吧!”
到了長安後,這位王先生終日還是沉溺在醉鄉之中,也不見龔遂。可有一天,當他聽說皇帝要召見龔遂時,便對看門人說:“去將我的主人叫到我的住處來,我有話要對他說!”
一副醉漢狂徒的嘴臉,龔遂也不計較,還真來了。王先生問:“天子如果問大人如何治理渤海,大人當如何回答?”
龔遂說:“我就說任用賢材,使人各盡其能,嚴格執法,賞罰分明。”
王先生連連擺頭道:“不好,不好!這麼說豈不是自誇其功嗎?請大人這麼回答:“這不是小臣的功勞,而是天子的神靈威武所感化!”
龔遂接受了他的建議,按他的話回答了漢宣帝,宣帝果然十分高興,便將龔遂留在身邊,任以顯要而又輕閑的官職。
而韓信不是這樣,他自伐其功,自矜其能,凡是這種人,十有九個要遭到猜忌而沒有好下場。當年劉邦曾經問韓信:“你看我能帶多少兵?”韓信說:“陛下帶兵最多也不能超過十萬。”劉邦又問:“那麼你呢?”韓信說:“我是多多益善。”這樣的回答,劉邦怎麼能不耿耿於懷!
劉邦並不是一個雄猜之主,但,喜好虛榮,愛聽奉承話,這是人類天性的弱點,作為一個萬人注目的帝王更是如此。有功歸上,正是迎合這一點,因此是討好君上、固寵求榮屢試不爽的法寶。
點評:
靠山,你靠的是別人,那麼你的就是靠山的。
24、功高震主,等於動上頭的“土”
王濤,西晉名將,晚年以伐吳為己任,武帝太康元年(280年)正月,他受命從長江上遊順流而下,進攻吳國。他的船隊,滿江蔽日,氣勢十分雄偉,那都是一些巨大的戰艦,他將每兩艘船並在一起,每船長寬各120步,能容2000多人,船上修了木城,起樓,四麵都有出入的門,船上可以騎馬跑來跑去。吳國的末代皇帝孫皓憑恃長江天險,負隅頑抗,在長江險要之處橫上大鐵索以阻擋晉國的水軍,又造了許多長達丈餘的大鐵錐,暗放江中,用來阻擋順流而下的戰船。王濤作了數十隻大木筏,也都是100多步見方,紮些草人放在筏上,披甲執杖,命令會水的士兵放筏先行,木筏遇到鐵錐,鐵錐都紮到木筏上被帶走了。他又製造了大火炬,長十多丈,粗數十圍,灌上麻油,放在船前,遇到鐵索就點燃火炬,不一會,鐵索就融化斷絕,於是戰船暢通無阻,直抵建業(今南京),吳主孫皓,率舉國皇室、臣僚,束手投降。
三國分裂的局麵至此方告結束,國家又重新歸於統一,王濤的曆史功勳是不可埋沒的。豈料王濤克敵製勝之日,竟是受讒遭誣之時。安東將軍王濤渾以不服從指揮為由,要求將他交司法部門論罪,又誣王濤攻入建康之後,大量搶劫吳宮的珍寶。
這不能不令功勳卓著的王濤感到畏懼。當年,消滅蜀國,收降後主劉禪的大功臣鄧艾,就是在獲勝之日被讒言構陷而死,他害怕重蹈鄧艾的覆轍,便一再上書,陳述戰場的實際狀況,辯白自己的無辜。晉武帝司馬炎倒是沒有治他的罪,而且力排眾議,對他論功行賞。
可王濤每當想到自己立了大功,反而被豪強大臣所壓製,一再被彈劾,便憤憤不平,每次晉見皇帝,都一再陳述自己伐吳之戰中的種種辛苦以及被人冤枉的悲憤,有時感情激動,也不向皇帝辭別,便憤憤離開朝廷。他的一個親戚範通對他說:“足下的功勞可謂大了,可惜足下居功自傲,未能做到盡善盡美!做臣下的應當有了功勞別自誇,否則會招來大禍!”王濤恍然大悟。
“謙虛使人進步”,每一個聰明的下屬都婪善於處理“蛋糕怎麼分”的問題。
點評:
功高震主是“震”不了的,但會傷及自己,靠山會靠不住!
25、舍得一身“打”,讓你往上爬
安德海真不愧是慈禧太後的寵監,在慈禧危難之機,曾為之冒死傳遞詔書,由此深得慈禧信任與寵愛。
鹹豐十一年六月,鹹豐帝崩於承德,享年31歲。八大臣即扶六歲的皇太子載淳在靈柩前即位。在京的王濤大臣聞訊後都聚在恭親王濤奕跗那裏議事,對不召恭親王濤參與此事感到不滿。恭親王濤雖未作聲,但心裏卻有了打算。他為了摸清離宮諸人態度,當即打一道奏折,請求去承德奔喪。
肅順等人見奏折,怕恭親王濤來後與慈禧太後串通起來對付他們,當下擬旨,說是京師重地留守要緊,且勿來奔喪,一麵又加強對慈禧太後的監視。慈禧很火,但因肅順挾持著小皇上,她一時也沒有辦法。
恭親王濤奕跗接到聖旨,知道是肅順搞的,但因為是聖旨,不能違抗,也是急得束手無策。就在這時,軍機大臣文祥以及內務趙主事押了太監安德海來,要見恭親王濤。
恭親王濤聞聽這幾個人把安德海押了來,知道其中必有文章,所以當下命門官放他們進來,其他人概不準入內。
有人問啦:安德海是慈禧太後的寵監,怎麼被押入京呢?
這得從恭親王的奏折說起。恭親王要求去離宮奔喪,被肅順等人借聖上旨意給駁了,此事被安德海知道了,安德海秘密地告訴了慈禧太後。慈禧太後得知後氣壞啦,可一時又沒辦法,因為此時離宮內主要是以肅順為首的王濤大臣八人把持朝政,別人一律不準出入,因此與京都斷絕了信息。慈禧太後不甘心處於被動地位,她思來想去,心生一計,讓安德海告訴禦史董元醇奏請兩宮太後垂簾聽政。
董元醇遵照慈禧旨意寫了一道奏折,交予了八大臣。
怡親王載垣看罷奏折,拍案大罵:“混賬主意,我朝自開國以來,哪有什麼垂簾聽政!”
肅順道:“這明明是有人指使,應立刻駁回,免得他人再生事端!”
怡親王道:“對!駁回去!”當下提筆在原奏折上批下了一行字:“如再敢秀言亂政,當即按大清律加罪處置!”
慈禧得知後,氣得渾身發抖,心說:如不除掉肅順這幫人,自己便有生命危險。當下與慈安太後商議。慈安太後本無意垂簾,但架不住慈禧太後一個勁兒地說,而且說得十分危險,於是也動了心,說道:“既然怡、鄭二王濤與肅順心懷不義,這卻如何是好?”
慈禧道:“除了密召恭親王來處置,別無良策,恭親王總是我們弟兄,當今的皇叔呀!”
慈安道:“那就叫他來吧。”
當下慈禧擬了懿旨,並讓慈安太後用印。
慈安道:“我哪有什麼印,不知先皇玉璽行否??慈禧道:“怎麼不行,誰敢懷疑先皇!”
慈安聽罷,取出玉璽在懿旨上重重地按了一下,一方朱紅大印“同道堂印”四字刻在了懿旨上。
印是蓋上啦,可這懿旨派誰去送呢?當時兩宮太後發起愁來了。因為肅順等人早已派人嚴守宮門,沒有參讚王濤大臣八人的命令,任何人不得隨便出入。
安德海見慈禧愁眉苦臉,便道:“太後,莫不是為那密詔送不出去發愁?”
慈禧道:“正是為此,眼下離宮的形勢你也不是不知,明著送不行,可密送也有閃失。一旦落入他們手中,就要招來殺身之禍。”
安德海道:“老佛爺,奴才願意舍死傳遞詔書。”
慈禧道:“小安子,難得你一片孝心,可你天天長在我身邊,他們能不注意你,你又能如何出得了離宮?”
安德海道:“老佛爺,你真是聰明一世糊塗一時,當年三國時,曹操與東吳交兵,東吳來了個周瑜打黃蓋,奸詐的曹操不也照樣中計,肅順未必比曹操轉軸多。”
慈禧道:“周瑜手下有個黃蓋,可我——”
安德海道:“你手下有個小安子,我願當那黃蓋。”
慈禧:“那豈不苦了我的小安子?”
安德海道:“為了太後,奴才粉身碎骨在所不辭,受點兒苦算得了什麼,隻要日後主子多疼奴才就心滿意足了。”
慈禧道:“兄弟,當初沒有你哪有我的今日,今日緊急關頭你又為我賣命,待事成之後,我一定重重賞你,另外,以後沒人時你就不必多禮了。”
安德海笑道:“老佛爺,你,你真是我的好蘭兒。”
慈禧點了他一指頭,隨把慶兒喚了進來,這慶兒是慈禧的心腹宮女,與安德海也十分要好,當時讓慶兒把密詔縫在安德海的衣袖裏。
次日,慈禧讓太監宮女重新為她布置寢宮,安德海當眾道:“先皇剛剛駕崩,太後如此安排,恐怕有些不當吧。”
此話顯然怒惱了慈禧,她當即罵道:“大膽奴才,竟敢幹預我宮事,來人呀,給我掌嘴!”
幾個人一擁而上、直打得安德海捂著腦袋連喊饒命。
安德海被打個鼻青臉腫,口吐鮮血。慈禧太後仍然怒氣未消,命人將安德海押送京城交內務府懲辦。
安德海苦苦求饒,慈禧哪裏肯聽,當即把手向外一揮,厲聲喝道:“帶走!”
左右上前拖著安德海便走,安德海連聲呼喚“太後”,可慈禧連頭也不抬。
安德海被責的消息很快傳遍了離宮,早有人報予了肅順,怡、鄭二王聞訊也甚為開心。
怡王道:“這安德海可是太後的紅人,怎舍得毒打一頓呢?”
鄭王道:“那小子該打,平日不得人心,沒少在太後跟前說咱們的壞話。”
怡王道:“一個小小的太監,責打一頓就罷了,還送什麼內務府,真是小題大作!”
肅順道:“這位那拉氏被咱們控製起來,她哪裏服氣,一肚子怨氣沒處發泄,這回趕上她的小安子倒黴了,說不定得把命搭上。”眾人邊說邊笑,可誰也沒想到這裏的文章,這就應了那句古語:智者千慮,必有一失。
且說安德海被押入京城,到了內務府,押送人交差之後,取了回文,自回承德,不再細表。
內務府的趙主事不知內情,當下提審安德海。安德海什麼話也沒說,偷偷地向趙主事遞了個眼色,趙主事會意了,知道安德海有話要暗中相告。
這位趙主事也是慈禧太後的心腹人,當時他命左右退下,低聲道:“安公公有何話講?”
安德海道:“快快送我去見恭親王,慈禧太後命我前來傳遞密旨,並有要事相告。”
趙主事道:“見恭親王並非易事,你先隨我去找軍機大臣寶締吧。”好,越快越好。”
安、趙二人穿街過巷來到了金魚胡同,進了寶締官邸,當即說明了要見恭親王,寶締知道事關緊要,又與另一位軍機大臣文祥說明了安德海來京之意。在二人的護送下,安德海才趕到恭親王府。安德海給恭親王施禮之後,從袖筒裏取出慈禧太後的親筆密旨,雙手交給了恭親王,恭親王展旨一看,見上麵寫有:
大行皇帝龍馭上賓:
肅順等人獨霸離宮,挾持幼主,蓄意謀反,先王濤禦弟速來承德,密商對策。
兩宮太後
恭親王看罷,隻氣得怒發衝冠,破口罵道:“呸!這群混賬王濤八蛋,想謀算我大清社稷,真是罪該萬死,咱家是鹹豐皇上親六弟,鐵帽子王爺,你們往哪兒擺!”
安德海讓他快想辦法,於是恭親王決定立即去承德,給肅順一個措手不及,並讓安德海日夜兼程,潛回承德複旨。結果,恭親王與慈禧得以見麵,商議了政變大計,除掉肅順等八大臣,確立了慈禧太後的地位,安德海也隨之青雲直上。
為了長遠的靠山,而作出局部的犧牲也是應該的,“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嘛。
點評:
要獲歡心,就必須為靠山分憂,不然人家要你幹嘛使?
26、修飾你的形象,就是鑄造你的後台
黃龍是一名推銷員,當年,他到公司報到,穿得很隨意,黃龍覺得那是個以推銷為主的公司,不用太刻意,而且他在學校實習的時候就發現,大家都很隨意,上班穿牛仔褲的也有,他覺得自己應該與大家“打成一片”。
結果去報到的時候,黃龍發現跟自己一起到業務員全都一身西裝,讓人眼前一亮,他還開玩笑:不要這麼嚴肅嘛!其實黃龍的心裏有點兒失落。到行政部集合,看到大多數人和自己不一樣,黃龍的心理馬上就不平衡了,還有些忍不住地在心裏祈禱:或許主管是個隨便的人。
但是業務部的培訓主管好像不這麼看,他挺喜歡嚴肅的。黃龍決定“痛改前非”,於是“全身武裝”,20多天的培訓,他也確實幫著主管、為大家做了不少事,很受好評。但地由第一印象不好,黃龍還是一個小牌子。來後黃龍去領工資,發現工資就是比別人少一點,甚至影響到以後的提升。
假如時光可以倒流,黃龍毫不猶豫地選擇穿西裝、打領帶。服裝其實是一個信號,首先說明你把到公司來上班當作很鄭重的一件事;其次,表明你是一個很重禮儀的人;第三,西裝使人更精神,讓你更容易被注意到,套用美學上的一句話——形式具有內容的涵義。
黃龍經曆也許能給初入職場的你提供一點教訓和參考:
第一天,著裝正式為妙,不管別人怎樣,你必須要表明你的態度,正式的服裝勝過千言萬語的表達。
點評:
商業社會嘛靠山像顧客,像上帝。而你隻是一瓶酒,酒香也怕巷子深,好酒也要靠包裝。
27、將老板尊敬到底
作為打工族,得罪了老板無異於自毀前程,處理不好,恐怕要吃不了兜著走。萬一得罪了,就得勇敢麵對,並承擔自己該負的那份責任。
唐成就有過這樣的經曆。
那時唐成在一家台灣電子公司業務部工作,頂頭上司業務經理、經理的頂頭上司董事,都是台灣人。老板比較不好伺候,唐成也不免處處多留幾個心眼。可是,防不勝防,還是出問題了。
那天,經理去上海出差了。按慣例,他不在時由董事打理業務部的事務,但是唐成仍然要向他隨時打電話彙報,讓他清楚事情的進展。董事讓唐成去接來一名客戶,董事接待他時,唐成就去處理別的事情去了。他們談完後,董事讓唐成帶客戶去技術部了解幾個技術上的問題。
客戶最關心的是價格,一個勁地問報價。於是唐成去請示董事,董事讓打電話問經理,當時正值下班,他就先走了。
經理在電話裏報了價。客戶對其中一個零件的報價不滿意。說剛才董事講的沒這麼高呀?這時,經理的電話又打來了,唐成隻好如實相告。不料經理在電話那頭忿忿地說:“他又來插一杠子!”說完就掛了電話。
回到家已經天黑了。而唐成的處境也正是兩麵受敵,差一點昏天黑地了。一進門董事來電話,他的聲音聽起來餘怒未消:“把報價的前因後果向經理解釋清楚,否則明天就不要來上班了。”唐成聽了心裏咯噔一下,不知道出了什麼事,但預感形勢不好馬上就打給經理,而經理的電話卻先進來了,不容他說一個字,經理命令道:馬上去辦公室,把手機移交給會計,明天不用去公司了。
事情來得突然,唐成一下子就懵了,甚至不知道自己做錯了什麼。冷靜一想,經理是個權力欲很強的人,他認為董事對業務部的事情“插了一杠子”,一定去質問董事了,而董事作為他的上司,自然是不會接受這種質問的。然而,他倆是老同學,又是關係密切的利益共同體,他們之間的矛盾,即使有,也不會讓它明顯或激化。要消除這場爭吵的陰影,就拿他來做了替罪羊。
唐成非常不甘心。自己在公司不辭勞苦地工作,付出的努力和回報每個人都看得到,就這麼作為他們調和矛盾的犧牲品走人,太沒道理了!
交掉手機後,董事連連CAI上唐成。複機時,董事的語氣已經平靜了。他安慰唐成說,經理的脾氣大家都清楚,其實他人還是很好的,不要跟他一般計較。接著說要唐成第二天去他辦公室一趟,還有出差的事情要交待呢。這時,唐成再也忍不住委屈,淚水肆無忌憚地滂沱而至了。
第二天,董事跟唐成談了很多。他講起他少年時的求學、工作,以及在美國讀博士的艱苦,未了說,年輕人嘛,要成長、要成就大業,吃苦受委屈都是一種鍛煉。又給唐成提了一些業務處理方麵的建議與技巧。唐成也開始反思自己在這件事情上的過失。想想董事說得也對,談業務應該更精明,也許客戶當時隻是試探呢?事實上,董事當時跟客戶提的是那個零件的成本價。
正好那天晚上公司聚餐。經理和董事坐在一起,有說有笑的。大家剛舉杯,董事就招呼唐成去給經理敬酒。當然,不用他提醒,唐成也會去的。他當然明白這種場合是化解矛盾的好時機。於是他向經理敬酒,說了許多好聽的話。董事也在一旁附和著,說唐成工作如何出色,全靠經理栽培。於是,經理稍微有點被動地喝了一大杯酒。當時的情形,有一點點微妙,發生在他們三個人之間的過節,大家心知肚明,卻都不願再提。
點評:
老板就是老板,很多時候,他要端起老板架子,顯示他的威懾力。作為下屬,要體諒老板的處境,既要能屈能伸,又要主動承擔自己的過失。
28、幹好你的每件事
他從事的並非別人眼中的白領工作,為什麼會倍受同事注目呢?小玲在公司裏擔任總務助理,做的是瑣碎的雜務工作:出外勤遞交文件、打掃環境衛生、清理垃圾等。分量瑣碎且辛苦,不過她總是盡心盡力,沒有怨言。小玲唯一的交通工具是一輛自行車,不管目的地是哪裏,晴天或雨天,她絕對堅持騎車,理由是響應環保,而且可以為公司節省油錢。
小玲連續五年上班全勤,無論刮風下雨從未遲到早退,而且樂於助人,年年當選優秀員工。她自動放棄每兩周一次的周六休假,也從未填報加班費。小玲經過的公司角落,你不會看到不該亮的燈、滴水的龍頭,或是紙屑在地上。她似乎比老板還要珍惜和愛護公司,而且更是維護地球環境的實踐者。清理垃圾時她堅持實施垃圾分類,影印壞的紙張或是一些背麵空白的廢紙小玲都裁成小張分給同事做便條紙,至於其他的廢紙。若是可以回收的,就一一攤平後與廢紙箱一並捆綁賣給收廢紙的,得到的錢捐給工會。
小玲的工作不需要碩士或學士的學位背景,但是小玲敬業,視工作為一件神聖的事。她的認真精神、敬業態度贏得同事們由衷的敬佩,尤其當擁有高學位、高職位的員工抱怨工作不順時,看到小玲每天很認真的做事時,更是感到慚愧。
時下部分上班族太過於功利、現實,往往隻將目前的工作當作尋覓未來名利的跳板,沉醉於心中勾勒的遙遠美夢,一點也不重視現在的工作崗位,得過且過。無怪許多主管大歎:敬業的員工哪裏去了?過於功利的結果會讓人忽略了工作本身的神聖,既不尊重公司和工作,也就是不尊重自己。
現在,相信你已明白為何小玲倍受同事注目了吧!小玲的例子是每個人學習的好榜樣,雖然每個人的職務不同,但是敬業精神卻是一個員工的最好明證。敬業的人不僅老板欣賞;同事也樂於與你同進退,更重要的是自己心安理得,沒有虛擲時光,而且過得開開心心,何樂而不為呢?
點評:
其實老板的眼睛也是雪亮的,天道酬勤。
29、不該說的不說
南下打工的張東生隻用了兩年的時間就成了一家公司的副總經理,不可否認,他是憑真本事坐上這個位子的,用他的話說他所取得的一切成績都是逼出來的。他自小就父母雙亡,是外祖母一手將他拉扯大的,那時的日子過得很苦,但外祖母還是供他讀完大學,他必須努力工作,用最好的成績報答外祖母的養育之恩。
不論是從一開始做普通職員,還是後來做副總經理,張東生都表現得非常出色。後來他發現總經理芳坐在那位子上可以說形同虛設,每次張東生向她請示工作時,芳都認真聽他說話,最後隻說一句:“你放心去做吧。”算是應允了。這樣一切幾乎都是張東生在決策,但一遇上簽合同時,客戶總要和總經理麵談,令張東生很不服氣:不就是老板的小姨嗎?一點水平也沒有,卻硬是占個蹲位不拉屎。
張東生想謀總經理的位置的念頭一現,就不想放棄了。他明明知道芳是老板的小姨,這事不太好辦,但隨著為公司賺錢的數目的增加,他的信心也越來越大了,他想:老板想給小姨工資,放在哪個位置都可以辦得到,何必一定要做總經理呢?
老板是個笑麵人,幾次聽了張東生的怨語,都從不動聲色,隻是笑問:“我那小姨不會過多幹涉你的工作吧?”張東生心想:雖然如此,但總給我留下一塊心病。就答:“也許將芳總放在別的位置上,公司的收益會更加好。”老板臉上依然笑著,但心裏已有了盤算。
後來,老板真勸小姨芳別做總經理了,這下惹火了芳,作為大股東的芳越想越氣,不久就炒了張東生的魷魚。張東生萬萬沒有想到事情會是這樣的結果,始終想不明白這究竟是怎麼啦?
點評:
記住,靠山喜歡給他創造利益的人,討厭對他私生活指點的人。
30、郭槐求官有奇招
公元前318年,燕國國王噲把王位禪讓給了親信大臣之子雖然子之確實有心認真治理好燕國,使燕國能夠擺脫長期以來弱小的地位,躋身強國之列,可這種異姓繼承王位的現象,遭到了燕國舊貴族的極力反對。四年後,以太子平和將軍市為首的舊貴族集團發動宮廷政變,推翻了子之的統治,燕國由此陷入混亂狀態。位於燕國東南的齊國國王齊宣王濤乘機出兵燕國,擊敗燕軍,吞並了燕國。燕王噲、子之、太子平等均死於這次混戰中。位於燕國西南的趙國,也不甘靜觀燕國興衰,擁立在趙國的燕王子公子職為王,並派兵護送公子職返回燕國,繼承王位。公子職就是後來著稱於世的燕昭王。
燕昭王返歸燕國後,看到國內到處殘破不堪,立誌要使燕國強大起來,以雪亡國之恥。他深知,要使國家由弱變強,第一步就是要有真正具備治國能力的賢能之士參加國政。可燕國一片凋零景象,賢能之士怎會聚集於此呢?他思賢若渴,親自登門向大臣郭槐請教招賢納才的方法。他對郭槐說道:“我整天想的就是怎樣能雪亡國之恥,渴望能使燕國迅速強大起來,可又有誰能幫助我使國家強盛起來呢?請您一定要替我出個主意,怎樣才能使天下賢能之士都彙集到燕國來呢?”
郭槐說道:“這就要看您想做什麼樣的君主了,欲成帝王濤之業的國君,對於手下的臣子以師長之禮相待;欲成侯王濤之業的國君,對於手下的臣子以朋友之禮相待;欲成霸業的國君,對於手下的臣子則以門客之禮相待;隻有亡國之國君,才會將臣子當做奴隸來驅使。也就是說對待賢能臣屬的態度,就是您能否振興國家的先決條件。”
燕昭王深以為然,可繼而又深深地歎口氣,說道:“我倒是願意以天下所有的賢能之士為師,可是,我到哪裏去找他們呢?”
郭槐說:“陛下先聽我講一個故事。從前有一個國君,特別喜歡好馬,他懸賞了千金購置千裏馬,可是一直等了三年,一匹千裏馬也沒有買著。國君的一位門客就對國君說:‘請國君將此事交付於我吧,我一定能圓滿完成任務。’國君當然高興,將千金交付門客,由他去買馬。不久,那位門客便興衝衝地趕回來,報告國君說,僅花了五百金就買了一匹千裏馬,國君大喜過望,忙令牽過來看。誰知一看不要緊,國君勃然大怒,原來門客買回的是一匹千裏馬的骨骸。國君指著門客的鼻子大罵,說道:‘我要的是活千裏馬,你給我搞來一匹死的有什麼用。’一定要嚴懲這位門客。可門客卻不慌不忙地對君主說:“請君王濤息怒。依我看,世上人們隻要知道陛下用五百金買下一匹千裏馬的骨骸,那麼,如果世上真有千裏馬的話,就一定會有人主動來獻給陛下的。’果然,國君用五百金購買死千裏馬的消息傳開之後,不到一天,便有人主動登門,獻給國王濤三匹千裏馬。那位國君終於遂了自己的心願。”
燕昭王似有所悟,對郭槐說道:“你的意思是……”。
郭槐說:“如果陛下真想得到天下的賢能之士,那就請將我郭槐當做那匹死馬的骨骸吧。天下之人看到像我郭槐這樣並沒有什麼真才實學的人尚且能夠得到陛下的重用,那些賢能之人肯定會紛紛投奔燕國的。”
燕昭王下令給郭槐建造一座十分精美的住宅,並且以師長之禮待他。另外,燕昭王還下令在國都內修建了一座高台,上麵堆滿了黃金,稱之為“黃金台”,作為招求賢士的獎賞。
燕昭王誠招天下士的消息傳開之後,各地人才紛紛擁進燕國。不到三年,趙國的劇辛、洛陽的蘇秦、齊國的鄒衍、魏國的樂毅等都來到了燕國。正是依靠著這些人,燕昭王實現了富國強兵的願望,終於打敗了齊國,報了亡國之仇。
郭槐在春秋戰國人才輩出的時期,不能算是才能卓著的,但在勸燕昭王納賢這件事上做得卻很絕,不僅為燕國謀來了許多賢才,為自己謀得了榮華富貴,並且因此而青史有名。
點評:
郭槐可謂“太極”高手,善於借力,但這種境界非凡人常及,在於“悟道”。
圖書信息
* * *
版權所有,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