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優點》reference_book_ids\":[6926436050361437198,7116814441982757925,6959122722664287246,6941314273947683871,7270457990711348282,7267090248515980344,7257355077101292598]}],\"281\":[{\"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81,\"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9,\"start_container_index\":281,\"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quote_content\":\"《人性的優點》reference_book_ids\":[6926436050361437198,7116814441982757925,6959122722664287246,6941314273947683871,7270457990711348282,7267090248515980344,7257355077101292598]}],\"272\":[{\"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72,\"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83,\"start_container_index\":272,\"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78},\"quote_content\":\"《國富論》reference_book_ids\":[7202540906128346168,7045214716116864037,6959122730679536676,6959122730671148046,7257088436480248890,6886382655709907982]}],\"223\":[{\"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23,\"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9,\"start_container_index\":223,\"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quote_content\":\"《人性的優點》reference_book_ids\":[6926436050361437198,7116814441982757925,6959122722664287246,6941314273947683871,7270457990711348282,7267090248515980344,7257355077101292598]}],\"242\":[{\"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42,\"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9,\"start_container_index\":242,\"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quote_content\":\"《人性的優點》reference_book_ids\":[6926436050361437198,7116814441982757925,6959122722664287246,6941314273947683871,7270457990711348282,7267090248515980344,7257355077101292598]}],\"145\":[{\"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45,\"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9,\"start_container_index\":145,\"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quote_content\":\"《快樂的人生》reference_book_ids\":[6875174673097690126,6941314273943505951]}],\"174\":[{\"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74,\"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9,\"start_container_index\":174,\"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quote_content\":\"《快樂的人生》reference_book_ids\":[6875174673097690126,6941314273943505951]}],\"198\":[{\"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98,\"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9,\"start_container_index\":198,\"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quote_content\":\"《人性的優點》reference_book_ids\":[6926436050361437198,7116814441982757925,6959122722664287246,6941314273947683871,7270457990711348282,7267090248515980344,7257355077101292598]}],\"91\":[{\"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91,\"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9,\"start_container_index\":91,\"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quote_content\":\"《快樂的人生》reference_book_ids\":[6875174673097690126,6941314273943505951]}]},\"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手腳勤頭腦也要勤
真知灼見,首先來自多思善疑。
——《成功的12種方法》
成功是“想”出來的。隻有敢“想”、會“想”,善於思考,才會是成功者的候選人。青年人,應該善於思考,敢於承擔。當別人失敗時,你如果可以從他人的失敗中得出正確的想法,並付諸行動,你就可能成功。
當自己失敗時,能夠轉換到一個正確的想法上,再付諸行動,你同樣可以獲得成功。
如果你想要少做事,那麼就一定要多思。當然,如果你的思考本來就是錯誤的,那再多的思考也是無益。你的思考一定要具備高質量、積極向上並具有創造性。
平庸的人往往不是懶得動手腳,而是不愛動腦筋,這種習慣製約了他們的發展。相反,那些成大事者無一不具有善於思考的特點,善於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不讓問題成為人生難題。可以說,任何一個有意義的構想和計劃都是出自思考。一個不善於思考的人,會遇到許多舉棋不定的情況;相反,正確的思考者卻能運籌帷幄,做出正確的決定。
作為法國一家大紡織集團總裁的奧瑪克·泰勒,無論多忙,他每周總會到一個寧靜的地方待兩天。他說,麵對繁重的工作和激烈競爭的紡織業市場,他作為管理者,不能把精力浪費在繁瑣的小事上,他必須在專門的時間去思考,以做出具有戰略意義的決策。
從上麵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出,成大事者不善於思考是不行的。隻有專注地思考才能集聚自身的力量、勇氣、智慧等去攻克某一方麵的難題,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所有計劃、目標和成就,都是思考的產物。你的思考能力,是你唯一能完全控製的東西。你可以以智慧或是以愚蠢的方式運用你的思想,但無論怎樣運用它,它都會顯現出一定的力量。沒有正確的思考,你不可能克服壞習慣,也防止不了挫敗。
一個人要想做出一番特別的大事,必須善於思考,多向自己提問。青年人要成就大事,首先得先思考你的事業,思考你自己,向自己問問題,隻有養成了這樣的習慣,在事業的開創過程中,不斷地思考自己,思考自己所做過的、正在做的和將要做的事情;不斷地向自己提出問題,看看哪些是需要彌補的不足之處,哪些是應該改正的錯誤之處,哪些是該向人請教的不明之處……隻有這樣,才會不斷前進,走向成功。
向自己或別人提出迷惑不解的問題,可能使你獲得豐厚的報酬。這種方式曾經導致了世界最偉大的科學發現之一。
我們都知道這樣一個故事:從前一個年輕的英國人在他家的農場裏度假休息,他仰臥在一棵蘋果樹下思考問題,這時一個蘋果掉到了他頭上。
“蘋果為什麼會朝下落呢?”他問自己。這個年輕人就是牛頓。從此他對這個問題進行了不懈的研究,終於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
任何剛開始創業的青年人,都要養成的最有價值的習慣,就是在下決心之前,一定要對自己多發問,注意整理自己的思路。這可以讓人有機會來合理地整理自己的思緒,或回想自己為什麼或怎麼會有這種決定,這個過程雖然看起來簡單,但卻會在處理問題的過程中收到實效。
積極思考是現代成功學非常強調的一種智慧力量,如果做一件事不經過思考就去做,那肯定是魯莽的,也是會栽跟頭的,除非你特別幸運。但幸運並非總是光顧你,所以,最穩妥的辦法是三思而後行。
思考習慣一旦養成,就會產生巨大的力量。愛因斯坦非常重視獨立思考,他說:“高等教育必須重視培養學生具備會思考、探索的本領。”人們解決世上所有問題用的是大腦的思維本領,而不是照搬書本。
· 勤奮需要有聰明伴隨
成長的速度除了取決於努力、堅持、勇敢以外,更需要去選擇正確的方法。
——《成功之道全書》
告訴你一個既可以多一些時間享受生活,又可以獲得最佳業績的好方法,那就是聰明地做事,而不是單純地努力。聰明地做事意味著你要學會動腦。
自古房子出售,都是先蓋好房再出售,對此,席爾維斯特反複問自己:“先出售,後建築不行嗎?”正是由於這一頓悟,使他擺脫了束縛,邁出了由一介平民變為億萬富豪的傳奇般的創業之路。席爾維斯特是英國立倍建築置業公司的創辦人。在英國居民眼中,他是個“奇特的發跡者”。“白手起家,短期發跡”“無端發達”“輕而易舉”“一舉成功”
等,這些議論將他的發跡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席爾維斯特的發跡真的神秘嗎?不,他主要是運用了“先出售、後建築”的高招,而這一高招來自他的思考。
在生活中,勤奮當然是必不可少的,這是一種優秀的品質,但要想獲得成功,最大化地體現你的人生價值,就要多思考,無論看到什麼,都要多問為什麼,把思考變成自己的習慣。
辛苦工作與輕鬆創造是不相匹配的。和那些鼓吹辛苦工作的人不同,聰明的成功者知道,與長時間地辛苦工作相比,重要的、具有想象力的付出能產生令人印象深刻得多的經濟效益和個人滿足感。選擇成為一個聰明的成功者,你就要多動腦、多思考,這樣方能創造出更多的業績、更多的輝煌,才能成為一個頂尖人物。
成功者之所以成功,就在於選好了屬於自己的位置;失敗者為什麼失敗,隻因為他可能一生都在從事自己不擅長的事務,以致天賦全被埋沒。
有一位暢銷書作家說:“我比別人好一點就是我的吃飯問題和我的理想是統一的,不像有些人,與愛好是斷裂的。比如說我現在愛好的是文學,我整天卻給人跑推銷,理想和吃飯問題老是割裂,產生一種痛苦。我的好處就是30多歲開始就統一了,是理想,同時也是生存之道。這一點恐怕是一生比較幸運的地方。”
人生總有一個最適合你的位置,它能讓你的才能發揮得淋漓盡致。讓你置身其中,即使忙忙忙碌碌也會不知疲倦,即使麵對千難萬險也不會想到退縮。
人的興趣、才能、素質也是不同的。如果你不了解這一點,沒有把自己的所長利用起來,你所從事的行業需要的素質和才能正是你所缺乏的,那麼,你將會自我埋沒;反之,如果你有自知之明,善於設計自己,從事你最擅長的工作,你就會獲得成功。
這方麵的例子實在是太多了。
阿西莫夫是科普作家的同時也是自然科學家。一天上午,他坐在打字機前打字的時候,突然意識到:“我不能成為第一流的科學家,卻能夠成為第一流的科普作家。”於是,他幾乎把全部精力放在科普創作上,終於成了世界最著名的科普作家。
倫琴原來學的是工程科學,他在老師孔特的影響下,做了一些物理實驗,逐漸體會到,這就是最適合自己幹的行業,後來果然成為一名有成就的物理學家。
希望大家能夠記住這一點,不管你從前是怎樣評估自己的身價的,隻要你能稍稍改變一下內心的想法,就能夠徹底改變自己的人生!
對你而言,現階段最重要的不是在你既有的能力上再加入一些新奇的力量,而是如何將你現在所擁有的能力百分之百地活用發揮。
這個道理就好比我們將砂糖加入咖啡中,如果不攪拌均勻的話,即使加了再多的糖喝起來依然是苦澀的。所以,隻要不停地反複思考,必能將你現在所具有的能力價值發揮無遺。
愛迪生在校學習時,老師認為他是一個愚笨的孩子,經常責怪他,而愛迪生的母親卻發現了自己兒子愛探究的天賦,用心培養他,後來他終於成了發明大王。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但其“狀元之才”之所以能夠嶄露頭角,為世人稱頌,就是因為選擇了適合自己的位置。所以愛默生說,人生的成功之本就在於勤奮加上聰明。
· 情緒掌控術征服惰性的六大關鍵點不停地勞作能讓你的生命永遠年輕。
——《成功之道全書》
著名哲學家羅素說:“真正的幸福絕不會光顧那些精神麻木、四體不勤的人,幸福隻在勤勞和汗水中。”
如何完成任務和克服惰性這樣一個重要話題,我們可以通過以下六個步驟來完成。
1. 承認辛苦的代價,看重愉快的結果大多數人產生惰性、延誤工作的主要原因是因為要付出代價,讓我們多少感覺有些辛苦,哪怕隻有一點。就像我們都喜歡幹淨的廚房,但洗碗又是一件討厭的事,渴望成果卻不願意忍受痛苦的過程。肯定結果是需要付出代價的,就是一個好的開端。
2. 提高對辛苦的承受能力
每個人對辛苦都有一定的承受能力,並且都可以一點一點地將其提高。一個好辦法就是從小事和相對簡單的事情做起,循序漸進,慢慢提高對“辛苦”的接受程度。
3. 從小事做起
勿以善小而不為。當你知道有什麼小事需要你馬上去做時,立刻就去做,一分鍾也不要耽擱。要善於從做小事情上積累經驗,以增其所不能。
4. 大事化小
當你已經可以克服小的阻礙完成工作後,隻要學會把分量更重的工作劃分成很多小的部分,一部分一部分完成,大的困難也就不在話下了。不過,要確認這些小的部分的確有意義,而不是找借口拖延時間。
5. 不要計劃太多,馬上動手做
不要花太多時間整理和規劃,隻著眼於整體會讓你看到做這件事多困難、多辛苦,你應該找出可以付諸行動的小的突破點,馬上開始行動。沒有什麼大事是一蹴而就的,總是攻破一個一個小困難,獲得最後的勝利。
你的任務就是找到下一步能馬上開始做的事情。
6. 不要害怕浪費時間
另一個讓很多人束手不前的原因是害怕浪費時間,好像沒有把什麼事情都安排好就沒法開始。其實,隻要開始做就不可能是完全的浪費,哪怕失敗也是有價值的,從失敗中我們可以獲得很多經驗。最重要的是,在嚐試中,我們除了獲得失敗,還能獲得成功。
我們對自己時間管理的水平高低,會決定自己事業和生活的成敗。如何根據自己的價值觀和目標去管理時間,更有效地安排自己的工作計劃,掌握重點,合理有效地利用時間?讓時間利用得更有價值,一定要學會製訂符合“時間管理”原則的計劃:(1)要知道什麼最重要,不要窮忙、瞎忙、無心的忙。
(2)對不可控製的時間先行控製,並製定處理原則。
(3)養成事先規劃時間的習慣,依事情的輕重緩急,優先順序,妥善安排。
(4)定期研討工作內容與時間安排,想想如何改進並提升效率。
(5)心無旁騖地在一段時間內解決和處理好一件事情。
(6)有效運用每天的黃金時間。
時間是財富之源,“時間就是金錢”的觀念早已深入人心,合理利用時間才能創造更多的財富。
把拖延從思想中趕走
拖延讓你的夢想成空,拒絕拖延,就能提高你的效率,決定了就立刻去做,無須過分做準備工作。列出你的行動計劃吧,且聽聽斯邁爾斯的忠告。
· 拖延讓夢想成空
隻有行動才是最真實的,任何偉大的設計和理想,其最終的實現必然要落到行動上。
——《成功的12種方法》
大多數的人,在開始時都擁有很遠大的夢想,但因為缺乏立即行動的個性,夢想開始萎縮,種種消極與不可能的思想衍生,甚至就此不敢再存任何夢想,過著隨遇而安、樂於知命的平庸生活。這也是為何成功者總是少數的原因。
有的人能在瞬間果斷地戰勝拖延,積極主動地麵對挑戰,而有的人卻深陷“拖延”的泥潭,自己被主動性和惰性拉來拉去,不知所措,無法定奪,時間就這樣被一分一秒地浪費了。
美國曆史上著名的總統林肯,小時候生長在偏遠的鄉村叢林邊,他居住的一所地處曠野的簡陋的小木屋,無窗無門,遠離學校、教堂、鐵路,那裏沒有報紙、圖書,甚至連日常生活的必需品都很匱乏,更談不上生活中的種種享受了。每天他必須步行幾個小時到“鄰近”的另一處簡陋的學校裏去念書,他必須在荒野中跋涉幾十裏才能借到一些他想看的書。然後,不顧一天的艱苦勞累,借著木柴的火光閱讀。然而,林肯從不消極地等待機會,就是在這種嚴酷的生活環境中,造就了美國最偉大的總統。
很多時候,消極等待,是對生命的一種浪費;而拖延,則是成功的最大殺手。
很多人都有拖延的習慣。清晨,鬧鍾把你從睡夢中驚醒,想著自己所訂的計劃,同時卻感受著被窩裏的溫暖。一邊不斷地對自己說該起床了,一邊又不斷地給自己尋找借口——再等一會兒。於是,在忐忑不安的掙紮之中,又躺了5分鍾,甚至10分鍾。
有一個幽默大師曾說:“每天最大的困難是離開溫暖的被窩走到冰冷的房間。”他說得不錯。當你躺在床上認為起床是件不愉快的事時,它就真的變成一件困難的事了。即使簡單的起床動作——把棉被掀開,同時把腳伸到地上的自動反應——都可以擊退你的恐懼。
那些大有作為的人物都不會等到精神好的時候才去做事,而是推動自己的精神去做事。
“現在”這個詞對成功的妙用無窮,而用“明天”“下個星期”“以後”“將來某個時候”或“有一天”,往往就是“永遠做不到”的同義詞。有很多好計劃沒有實現,隻是因為應該說“我現在就去做,馬上開始”的時候,卻說“我將來有一天會開始去做”。
理查德和羅恩是從同一個地方考到大學來的,他們住在同一間寢室裏,兩個人的感情非常好。他們約定,一定要一起讀到博士研究生。
大學畢業的時候,兩個人分別去了兩處待遇非常優越的公司。其中理查德仍然堅持讀書,準備應考,羅恩卻認為應該工作幾年,等有了一些積蓄再說。
過了幾年,理查德考取了碩士研究生,羅恩也薄有資產。兩人見麵時,說起當年的理想,理查德勸羅恩繼續讀書,可是羅恩說,等結了婚再說吧!
又過了幾年,理查德博士畢業後,去了國外。
又過了幾年,理查德學成歸來,在一所知名的大學裏當上了博士生導師,成為這所大學裏的學術帶頭人。
而羅恩呢,還在從前那家公司十年如一日地工作著,早就失去了繼續深造的勇氣。
理查德非常痛心地說,羅恩很聰明,如果是他們兩個人一起讀書的話,今天成為學科帶頭人的一定是他,而不是自己。
我們要想盡一切辦法不去拖延。最好的辦法是逼迫法,也就是在知道自己要做一件事的同時,立即讓自己動手,絕不給自己留一秒鍾的思考餘地。
人人都認為儲蓄是件好事。雖然它很好,但是並不表示人人都會依據有係統的儲蓄計劃去做。許多人都想要儲蓄,但不是每個人都能真正做到。這裏是一對年輕夫婦的儲蓄經曆。
畢爾先生每個月的收入是1 000美元,但是每個月的開銷也要1 000美元,收支剛好相抵。夫婦倆都很想儲蓄,但是往往會找些理由使他們無法開始。他們說了好幾年:“加薪以後馬上開始存錢。”“分期付款還清以後就要……”“渡過這次困難以後就要……”“下個月就要……”“明年就要開始存錢。”
最後還是他太太珍妮不想再拖。她對畢爾說:“你好好想想看,到底要不要存錢?”畢爾說:“當然要啊!但是現在省不下來呀!”
珍妮這一次下決心了。她接著說:“我們想要存錢已經想了好幾年,由於一直認為省不下,才一直沒有儲蓄,從現在開始要認為我們可以儲蓄。我今天看到一個廣告說,如果每個月存100美元,15年後就有18 000美元,外加6 600美元的利息。廣告又說,‘先存錢,再花錢’比‘先花錢,再存錢’容易得多。如果你真想儲蓄,就把薪水的10%存起來,不可移作他用。我們說不定要靠餅幹和牛奶過到月底,隻要我們真的那麼做,一定可以辦到。”
他們為了存錢,起先幾個月當然吃盡了苦頭,盡量節省,才留出這筆預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