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真善美的統艾青等浙江詩人與現實主義新詩的造極(5)(1 / 3)

艾青對詩美的論述有三層涵義。首先,詩美即詩歌所表現出來的美感。以往的理論家們都是通過理論的概括來揭示美的本質,很少有人通過美的藝術品來顯現什麼是美,艾青與眾不同地指出這一點,提供了一個觀照美的新視界。其次,認為詩美是詩真和詩善的“外衣”,而真善美是密不可分的有機統一。在艾青看來,真善美是“閃著同等光芒”的“純金的三輪馬車”,每一個詩的分子都是由真善美三種成分構成,詩美是“依附在先進人類向上生活的外形”。第三,健康的靈魂即美,“健康的靈魂不需要遮蔽,他們比肉體的袒露更完整”。

四、多樣化的詩體探索與中國新詩的詩體建設

詩歌是最高的語言藝術,是以形式為基礎的文學樣式。中國新詩自草創以來,一直都在尋求著最佳表現形式,進行著“詩體重建”的努力。

艾青是新詩藝術的奠基者和拓展者,他對新詩的直接影響長達半個世紀。艾青在全部的創作曆程中,嚐試過各種各樣的詩體。就大的方麵而言,他寫過民歌體的詩,有些還是長篇民歌體的敘事詩;他力倡自由體詩,著力追求詩歌的“散文美”;他也寫過他曾經排斥過的格律體的詩,甚至是比較嚴格的“豆腐幹式”的格律體。就小的門類而言,他鼓吹過街頭詩、諷刺詩、政治詩、朗誦詩,包括絕句似的小詩和宏篇巨製的史詩等,有些還作過創作的嚐試或類似的努力。這種探索曆程不僅對艾青的創作具有重大意義,而且對新詩的詩體建設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1.創作自由體,追求散文美

在新詩體式上,艾青提出了創作自由體和追求“散文美”的主張。

這是艾青對新詩美學的又一重要貢獻。

艾青詩的自由體,強調在一定的規律裏自由或者奔放,有內在的節奏和旋律,體現出一種散文美。但艾青詩的散文美,不是詩的散文化,而是指以口語美為核心的新詩形式美。在艾青的新詩理論中,自由體和散文美是緊密聯係在一起的統一整體。“自由體”是具有“散文美”的自由體,“散文美”是“自由體”的散文美。

艾青是一位以寫作自由體著稱的詩人。他說:“我曾嚐試了許多詩體,最多的是采用所謂‘自由詩體’”。“從我整個創作曆程來說,我更多的采取自由詩的形式——這是我比較習慣、也是比較喜歡的詩歌形式”,“我選擇了更符合我的表現要求的詩體”。艾青認為自由體的詩“受格律的製約少”,“更傾向於根據感情的起伏而產生的內在的旋律的要求”,“把自己所感受到的世界不受拘束地表達出來”。這種詩體“是新世界的產物”,“容量比較大——更能適應激烈動蕩、瞬息萬變的時代”。從惠特曼到凡爾哈侖、馬雅可夫斯基等,世界各國的詩人們都采用過自由體寫作,“自由體的詩是帶有世界性的傾向”的詩歌潮流。對於詩的形式,艾青曾說,他“缺少宗教信徒的虔誠”,從不“向任何一種形式跪拜”,因而他采用詩的形式從來就“很隨便”,“愛怎麼寫就怎麼寫”。他天生就是一副自由詩的魂靈。

艾青的自由體是一種具有獨特散文美的自由體。在創作中,艾青注重的是散文的美感,而不是襲用“散文詩”體。他提倡詩的“散文美”,甚至認為“散文是先天的比韻文美”。他認為這不但是因為“散文的自由性”能“給文學的形象以表現的便利”,而且也因為最美的語言——口語也是“最散文的”。“強調‘散文美’”也是“為了把詩從矯揉造作、華而不實的風氣中擺脫出來”,以便“用現代的日常所用的鮮活的口語,表達自己所生活的時代——賦予詩以新的生機”。當然,這並不意味著艾青的自由體就是一種散文化的自由體,恰恰相反,他不但嚴厲地批評了自有新詩以來詩的散文化傾向,而且也嚴格地區分了詩與散文,甚至是“自由詩”與“散文詩”的界限。他認為“詩的散文化傾向,不是由於寫詩的人修養不夠,就是由於寫詩的人誤解了詩”,“是寫詩的人在勞動和學習上疏懶的結果”,“詩和散文是不同的兩種文學樣式,詩不能以散文來代替,就像散文不能以詩來代替一樣”。“‘自由詩’是通過詩的形式來處理一個具有詩的性質的題材;而‘散文詩’則是以散文的形式,來處理一個具有詩的性質的題材”。正因為有這些精細的區別,艾青也就把他的詩體對於“散文美”的追求限製在散文所具有的一些美感特征方麵,而不是體裁的“散文化”或“化”成“散文詩”的。這樣,艾青對於自由詩的文體特征的理解,也就深得“散文美”的精髓。他說:什麼叫“自由詩”?簡單地說,這種詩體,有一句占一行的,有一句占幾行的;每行沒有一定音節,每段沒有一定行數;也有整首詩不分段的。